封面圖 | 牛蛙火鍋
文|風馬牛 (微信公眾號:馮侖風馬牛)
如果不是網紅店「哥老官」的牛蛙被檢出違禁獸藥代謝物,很多人對牛蛙的美食影響力可能還毫無察覺。在雞鴨魚、豬牛羊的包圍下,牛蛙,一種大多數人都不願意細看的動物,憑藉獨具特色的「又醜又鮮」,把無數街邊小店捧成了特色餐館。
其實,中國人食蛙的歷史非常久遠,這種繁殖能力極強、一到冬天就被凍得傻不楞登的兩棲動物,擁有兩條彈跳過千萬次才練出來的結實後腿,吃過的人都知道,這兩條腿肉質鮮嫩、爽滑彈牙,不是雞腿勝似雞腿。麻辣田雞、泡椒田雞、豉香田雞、三杯田雞、紅燒田雞、爆炒田雞……不管你來自祖國東南西北哪個地方,總有一種做法能徵服你挑剔的味蕾。
說到這裡,愛吃的你也許發現了,為什麼曾經火遍大江南北的「田雞菜系」,如今卻換了個主角,成了牛蛙的天下?田雞和牛蛙是一種東西嗎?當然不是。一般說來,田雞在中國指的是黑斑側褶蛙,成年蛙體長約 6~7 釐米,屬於中國的「三有動物」。而火遍全國的牛蛙,指的是美國牛蛙(Lithobates catesbeianus),體長一般在 8~12 釐米,最大體重可達 2 kg,被 IUCN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全球 100 種最具危害的外來入侵種。
至於外來者美國牛蛙如何取代本土田雞,「入侵」了中國餐桌,則是一個幾代人苦心經營近百年的財富故事。
01
漂洋過海上餐桌
1961 年 9 月 3 日,古巴總理菲德爾·卡斯楚帶著工業部長切·格瓦拉一起,到訪中國駐古巴大使館。那時中蘇論戰已經開始,但中古關係還在蜜月期。幾個月前,切·格瓦拉才到訪過中國,對「北京鴨」印象深刻,連帶著卡斯楚也對中國菜十分感興趣,經常去使館解饞。
這天中午酒足飯飽後,中國駐古巴大使申健提出,能不能購買一些古巴牛蛙活體,運回中國試養。
卡斯楚一聽,慷慨表示別買了,我們送點給中國。經過兩國專家仔細研究,次年,一共 400 只青壯年古巴牛蛙搭乘專機,從哈瓦那出發,在捷克布拉格、蘇聯莫斯科兩次轉機後,終於抵達中國。中方非常重視,周恩來總理特意寫信感謝卡斯楚。途中一共死亡 11 只牛蛙,中方還派專人挨個解剖,搞明白了死亡原因,反饋給古巴。
1962 年《人民日報》和《新民晚報》對「牛蛙外交」的報導
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同屬社會主義陣營,彼時中國還處於三年困難時期,錢不夠,糧也不夠,而古巴自從 1910 年代引進美國牛蛙,已經把牛蛙養殖發展成了經濟支柱型產業,每年出口都能賺取數目不小的外匯。
中國人打牛蛙的主意很久了。
早在 1924 年,臺灣就引進了 500 只美國牛蛙,希望發展養殖業,不幸失敗。1935 年,上海一沈姓商人也開了家「上海養蛙場」,專門叫賣美國牛蛙,號稱「珍寶巨蛙」開出 24 元一對的天價,相當於普通工人的一個月工資。當時人人都知道,田間地頭有吃不完的田雞,供需關係嚴重不平衡,沈老闆創業惜敗。1950 年代,國內研究機構又多次從日本引進美國牛蛙,因為缺乏養殖經驗,無一成功。
原本以為有了 400 只古巴牛蛙做種,還有古巴專家的指導,牛蛙能順利在中國紮根。但隨著中蘇決裂,古巴站在蘇聯一邊,專家也撤出中國。不久之後,文化大革命席捲大陸,這群古巴牛蛙無人看管,最終流入農田。
1980 年代,改革春風吹過祖國山河,也重新吹開了牛蛙這本「致富經」。湖南省率先重啟牛蛙養殖,從美國引進牛蛙進行繁育,大獲成功,福建省和廣東省立馬跟上。當時全靠養殖戶自己摸索,飼料種類五花八門,蚯蚓、蠅蛆、魚乾、蠶蛹等都是牛蛙的食物,因為缺乏科學配比,畝產有限,但牛蛙的美味已經在國內流傳開來。
1984 年,國家主席李先念以國宴招待美國總統裡根時,就上過一道閩南名菜「石鱗腿」,但並不是用傳統的石鱗(棘胸蛙),而是取中國養殖的美國牛蛙腿入菜,讓習慣「牛蛙腿裹上雞蛋液、蘸點麵包糠、下鍋炸一炸」的裡根讚不絕口。
點擊播放 GIF 0.0M
感覺可能是這樣
1988 年,牛蛙市場收購價格達到每公斤 50 元,而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這一年,全國城鎮居民平均每人可用於生活的年收入為 1119 元,每個月 93.25 元。
至此,牛蛙已經漂洋過海,正式跳上了中國餐桌。但如何讓愛吃、好吃、懂吃的中國人都能吃得起牛蛙,是所有想從牛蛙身上掘金的人們都要考慮的問題。
02
被偏愛的牛蛙
推動牛蛙「跳」入尋常百姓家的,是商品化飼料的發明和推廣。
1990 年代初,兩岸關係有所緩和,臺灣企業開始在大陸辦廠,一家主營商業飼料的臺企來到廈門,大力推廣以牛蛙配合飼料,取代魚乾、蠶蛹等傳統餌料。飼料經過科學調配後,使得牛蛙得病率大幅下降,畝產也快速提高。
比起其它食用蛙類,牛蛙有天然的優越性:它吃得多、長得多,餵同樣多的飼料,牛蛙能比其它蛙類多長 40% 的重量,而且牛蛙基因也很獨特,對一種其它蛙類易感的致病菌有天然免疫力,對剛入門的養殖戶也更友好。再加上牛蛙個頭大、肉更多,口感絕佳,吃貨們用舌頭投票,牛蛙的銷量也更旺。
凡此種種,讓牛蛙養殖戶越來越多。
與此同時,一些同時提供牛蛙苗種、飼料、成品蛙回收、加工等各環節服務的公司開始湧現,一條從牛蛙身上牽引出來的產業鏈越來越完善,發展到下遊,自然是各種以牛蛙為主題的特色餐飲企業在全國各地湧現。
央視農業頻道曾採訪過一個帥小夥,名校畢業,家裡傾盡全力讓他北漂,追逐演藝夢想。小夥當過模特,做過演員,硬照拍了一堆,卻始終沒能成功「逐夢影視圈」,家裡也因此負債纍纍。最終他放棄北漂,回到家鄉,從零開始,養起了牛蛙,同時開了一家牛蛙特色餐廳。
小夥想得很明白:牛蛙價格低的時候,餐廳利潤高,可以多賺錢;牛蛙價格高的時候,餐廳成本有保證,牛蛙養殖外銷也能多賺錢。
前兩年影視行業寒冬,許多圈內人顆粒無收,小夥卻過得不錯,月入百萬元。
像他這樣因為牛蛙改變命運的養殖戶,廣泛分布於中國南方地區,支撐起全國人民的「饕餮盛宴」。
據統計,牛蛙消費量排名前五的城市分別是上海、重慶、成都、武漢和長沙,平日裡,僅上海一個城市,每天消耗的牛蛙就大約 50 萬斤,重慶、成都也分別要消耗 40 萬斤,過年時數量更大。
近 100 年來,中國已經從純引進牛蛙的國家,發展為既能滿足全國吃貨的胃,同時又是全球最大的牛蛙出口國之一。
03
牛蛙「入侵」的不止是餐桌
事實上,美國牛蛙給中國帶來的,不止是味蕾和財富的滿足,還有一些難以逆轉的改變。
在美國牛蛙還是「珍寶巨蛙」的年代,田雞,也就是中國人常說的青蛙隨處可見。「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青蛙可充作食物,但更多是作為農田生態的一部分,捕食害蟲。
而 1980 年代,美國牛蛙在中國普及的同時,也是中國工業快速發展的時代,農田大量減少,農藥、化肥廣泛使用,青蛙對環境變化非常敏感,再加上可捕食的害蟲越來越少,中國本土青蛙數量銳減。
00 後、10 後聽到的故事,將不再是「小蝌蚪找媽媽」,而是「神奇女俠在哪裡」
牛蛙的影響範圍遠不止青蛙。
美國牛蛙體型龐大,最重可達 2 kg,性情兇猛,臺灣人稱之為「蛙界暴龍」。牛蛙常常以小魚、小蝦,或無脊椎動物為食,有時也會吃水鳥幼雛,日本人專門引進了克氏原螯蝦,也就是我們愛吃的小龍蝦,作為牛蛙飼料。牛蛙養殖戶都知道,應該及時把同一池子裡的牛蛙按大小分別飼養,否則牛蛙狠起來,連比自己小的同類都會吃。而在野外,體型大的牛蛙,甚至會捕食蛇、鼠、龜類。
美國牛蛙原產地為落基山脈以東,北緯 30°~40° 的地區,已經有 3 億多年的歷史,然而人工飼養僅 100 多年,在中國廣泛飼養不過 40 餘年。
對於吃貨來說,牛蛙是一道又一道美味佳餚;對養殖戶和相關從業人員來說,牛蛙處處都是寶。但對於被迫接受牛蛙的自然環境而言,牛蛙是入侵者,是打亂本土生物鏈的可怕物種,可能致使許多土著兩棲動物種群減少甚至滅絕。
2011 年,臺灣苗慄縣政府以培育生物多樣性的名義,放生了 700 斤本土虎皮蛙,卻被當地自然生態學會指出,其中混有大量美國牛蛙,會對當地生態造成巨大傷害。事發之後,苗慄縣政府工作人員解釋說是廠家發貨有誤,在輿論壓力下,承諾派人捕回。但真的能如數捕回嗎?
像牛蛙這樣,曾經對普通人來說遙不可及,如今隨處可見的東西比比皆是。財富在牛蛙一聲聲「哞哞」叫喊中聚集,又在一張張餐桌上流轉,誰都知道用錢能買回至上美味,但我們也應該知道,在一飲一食之間,有什麼錢買不到的東西,被悄悄改變了。
資料來源:
[1]周曉瑛:卡斯楚贈送的特殊國禮——中古「牛蛙外交」軼事,上海市檔案信息網
[2]李闖、王力軍、史海濤、汪繼超、劉丹、馬凱:警惕北美牛蛙入侵海南的風險,動物學雜誌
[3]徐峰、楊維康:新疆發現外來入侵物種牛蛙,動物學雜誌
[4]高博:我國牛蛙產業現狀及前景分析,集美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5]王彥平、王一華、陸萍、張方、李義明:舟山群島變態後牛蛙的食性研究,生物多樣性
[6]俞紅:中國外來物種入侵的社會經濟因素影響及區域比較分析,華中農業大學博士論文
[7]CCTV農業頻道:帥小夥拒絕靠臉吃飯, 90 後小夥靠牛蛙月賣百萬元,致富經
[8]民視新聞:放養美國牛蛙,恐釀生態浩劫
[9]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關於 1988 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統計公報
圖片來自網絡
本篇作者 | 毛洪濤 主編|王滔
編審|陳潤江 顧問|王淑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