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們的孩子好像都是看小豬佩奇了,連幼兒園的孩子都可以輕易說出小豬佩奇當中的所有動物角色,他們會買小豬佩奇的玩偶,會買汪汪隊的模型,他們會搜集各式各樣的日漫手辦,還會把漫威裡的超人當作心中的偶像。
中國的孩子,好像已經很少看中國動畫了。
可曾幾何時,中國的動畫,才是被全世界的觀眾所推崇的,我們的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是連宮崎駿都認為是動畫聖地一樣的地方。
從《小蝌蚪找媽媽》到《牧歌》,再到連國內外美術大師都為之嘆服的《山水情》,在那個屬於中國動畫的年代,不管是水墨動畫還是剪紙動畫,中國動畫人用自己的智慧創作出了真正的精品,每一幀,每一秒,都展現出我們傳統文化的美感與韻味。
一曲山水情,懂得山水,懂得情
而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這部《山水情》,它曾被譽為80年代動畫片之最。就在2006年法國昂西動畫節評選了世界上100部最偉大的動畫短片,眾多的送選中國作品中,就只有《山水情》這一部動畫入選。
那麼這部《山水情》究竟經典在哪呢?
首先,水墨之美。
作為中國特有的水墨山水技法創作的動畫片,全片無一對白,虛實相生、情景相融的中國式表達,至今是無人超越的典範。《山水情》是由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1988年出品的水墨動畫電影。由特偉、閻善春、馬克宣任導演,王樹忱任編劇。這在當時的上美來說,無疑就是最豪華的陣容。
與如今國產動畫大肆使用色彩和光線不同,《山水情》用寥寥數筆便勾勒出的山水之美。看似簡單,卻給人一種素樸之美,動靜結合使得水墨文化以動畫方式活了過來。
而在的高潮段落,更是採用畫家現場作畫,攝影師現場拍攝的手法,再與動畫鏡頭合成,使動畫充分顯示出藝術家們筆情墨意帶來的層次感和節奏感。
而且作畫的吳山明與卓鶴君先生,他們可都是當代有名藝術家,他們揮毫為畫便能賣出天價,而卻為了一部動畫不知道畫了多少幀的畫面。畫師甚至為了領會其中一個下跪動作的真實感受,在導演特偉面前咚咚咚地下跪了三四次。
其次,音樂之美。
片中的音樂製作亦出自大家之手,金復載先生作曲,龔一先生獨奏。《山水情》的配樂,意境悠遠,富於變幻。有潺潺不止的流水聲、呼呼作響的風聲、清脆悅耳的鳥鳴聲、活躍跳動的葉笛聲,加之深遠悠揚的古琴韻律,還有人物飄逸的衣帶摩擦的聲音和細細碎碎的步調聲,每一個細節都展示了作者對生活的仔細觀察。閉上眼睛用心慢慢聆聽,會有一種很空靈的體會。
可以說,《山水情》真正展現出了,中國的水墨之美與古琴之美,更將二者完美地結合了起來。而負責原畫孫總青老師表示,為了能夠讓自身投入到這種琴聲悠揚、輕盈空靈的狀態當中,每一個負責作畫的創作者還要親自向負責古琴彈奏的龔一老師學習古琴指法,為的就是將那種劃、跳、撥、勾的古琴精髓融匯到原畫的每一個細節當中。
第三,意境之美。
《山水情》裡,古琴聲和風聲中,上演了一出中國式的相遇、相知與相別,其詩一樣的氣質、幽遠清淡的畫面,堪稱「會動的山水長卷」。 中國道家師法自然、與世無爭的思想,禪宗明見心性的靈感,在傑出的水墨技法與古琴技藝裡,被揮灑得淋漓盡致。
一蘸墨一揮筆,一幅水墨躍然紙上,幾筆線條勾勒出生動的人物。片中每幀畫面都是一副標準的水墨畫。環繞在其中的那種安靜,真切而實在,潑墨的山水,悠遠的琴音,少年清淡的容顏,男子眉間的淡漠,淺淺印在眼前,倏而消散。是中國傳統藝術最完美的融合。
而這所有的呈現,背後則是主創團隊,一次又一次地磨練與精益求精。
山水不可見,琴聲遠,情未絕
山水,對中國文化影響至深,極大地豐富中國的文化,也豐富了中國文人的生活。古人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如今更多的中國動畫,急於娛樂化、大眾化,丟掉了自己的中國精神。
水墨是根據墨跡濃淡來表現的,而不是線條。但是渲到紙上的濃淡程度完全不可控,因此無法直接通過單張繪畫連貫形成動畫。在電腦還不普及的年代,他們是通過疊加賽璐珞片實現這一刁鑽的技術——每一張賽璐珞片,事先塗好同樣濃淡的墨色,要加濃,通過疊加n張賽璐珞片來實現。如此計算起來,一部水墨動畫的人力物力財力,是普通動畫片的四至五倍左右。這就是那一代藝術匠人們難以想像的耐心與對藝術追求的熱情;但同時也是水墨動畫為何難以為繼的一個原因。
而在《山水情》中,這山水也不僅僅是山水,它是師生相遇的緣分,也是暢遊山間的心境,更是縱情於山水的那份豁達以及人與人之間那份最寶貴的感情。而也只希望這樣的經典之作,永遠都不要被我們所忘懷,希望有更多的孩子能有機會看看這樣傑出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