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完《瑞克與莫蒂》的時候,我的心裡有一個疑問:什麼樣的人才能創作出這麼聰明、好玩、瘋狂、酷炫的劇集?這種感覺很少出現——即便是在看完一部偉大電影的時候。
因為嚴肅的藝術作品通常是有「疆界」的,它們代表著某種匠人之心與哲學力度;而「非嚴肅文化」卻是沒有疆界的,它們挑戰的,正是某一特定時代觀眾的想像力與接受能力。
但我們今天要聊的主角不是該系列的主創 Justin Roiland 與 Dan Harmon。實際上,在翻閱幕後資料的時候,我的注意力被「Adult Swim」吸引了。基本上,所有在 Adult Swim 旗下播出的動畫作品,都與《瑞克與莫蒂》具有相似的氣質,有時甚至是相同的品質。
那麼,什麼是 Adult Swim ?
簡單來說,Adult Swim是美國有線電視頻道 Cartoon Network 的「夜間板塊」。
白天,Cartoon Network 會播出像《飛天小女警》《三個艾德》這樣老少皆宜的動畫,而晚上9點至凌晨6點之間,則全權交給了 Adult Swim——
在[as],你可以看到這個:
這個:
還有這個:
是的,[as]會很認真地製作一部「以屁股為主角」的偵探劇。
而在凌晨四點——一個迷幻、恍惚,最容易產生奇怪念頭的時間段,打開[as],你將看到這個:
起初,Cartoon Network 開闢這片夜間版塊有點「自產自銷」的意思。管理層認為,既然收看其頻道的主要觀眾群都已入睡,不如搞點好玩兒的東西自娛自樂一下。
然而我們徹夜不眠。我們被這個瘋狂、自我、喜歡製造混亂的頻道迷住了。十幾年來,它從一個節目版塊演變成為一種風格,一種語調和態度,它改變了電視本身可以成就的概念,乃至成為一代人所產生的獨特的個性。
本文將分三個部分介紹這檔瘋狂的頻道:[as]的崛起歷史、[as]的做派及其旗下作品的特點,最後一個部分是「推薦片單」——包含了劇集、真人秀、短片和廣告四種形式。
對繁雜的幕後向內容不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直接跳轉到第三個部分,但是那樣你將錯過[as]與其他電視頻道、油管頻道及流媒體相比,最最引人注目的特質:收看[as]的最大樂趣,不在於觀看其每一個獨立的節目,而在於持續觀看它一整晚內容的奇特體驗。
一、Adult Swim 的崛起
故事得從八十年代開始說起。1980年初,美國媒體大亨泰德·特納創辦了電視新聞網「CNN」,開闢美國有線電視24小時無間斷播放新聞之先河。該頻道大獲成功後,特納有意效仿自家模式,創立一個「全天播放電影或動畫」的頻道,而在將此想法付諸行動之前,他做了三件事情。
1986年8月,特納以15億美元的價格,從時任「米高梅—聯美」總裁的科克萊恩手中買下了這家幾近破產的公司。然而由於無力負擔債務,僅在成交75天以後,特納便將米高梅「還給」了科克萊恩——但卻保留了 MGM 部分電影及動畫的使用權。
1988年,特納推出了自己的第五個有線頻道:主打電影、電視劇和體育賽事的綜合頻道「TNT」。在將《亂世佳人》等經典電影放出並得到極高收視率後,特納在之後的三年內陸續收購了 Hanna-Barbera Productions等動畫公司,進一步為自己的「媒體資料庫」夯實地基。
仿佛一切已時機成熟,1992年,24小時無間斷播放動畫的 Cartoon Network 成立了。在最初的節目列表中,白天此頻道會播放一些米高梅及Hanna公司的經典動畫,晚上則以不太賣座的1930年代黑白動畫做填充。
儘管通過「綁定銷售」的方式,Cartoon Network 在成立之初獲得了不俗的收視率。然而媒體大亨自己也知道,僅靠「重播經典動畫」來填充節目清單絕非長久之計,觀眾的熱情遲早會消耗殆盡。
於是兩年以後,Cartoon Network 第一款原創自製動畫《太空大俠之天上地下唯我是聽》誕生了。可以說,正是這款動畫促使了日後[as]的誕生,而它也是[as]旗下所有作品的風格雛形。
先來介紹一下這款劇集。
1994年的《太空大俠之天上地下唯我是聽》,其實是對1966年《太空幽靈》的一次「二次創作」。原版動畫,可以看作是某種「超人+星際迷航」混合而成的產物,講述具有隱身能力的「太空大俠」,與船員一起駕駛著飛船,穿梭在各個星球保衛宇宙和平的故事。
Cartoon Network 的自製劇卻將「太空大俠」這一人物單獨提取出來,令其擔當一檔無聊「太空節目」的主持人——嘉賓則是現實中的三流演員、午夜播音員、被老闆剝削的推銷員等奇怪角色。先來感受下畫風:
「動畫+真人」這種破次元的玩兒法,在《太空大俠》之前不是沒人做過。難得的是,收看這檔節目你會有一種奇怪的感覺。
首先,主持人太空大俠與嘉賓的互動總是極為尷尬的。太空大俠似乎並不知道面前的人類與自己並非同一種族,類似於「您是否參與過20XX年X星球戰役」「是否接受過X星球大使的接待」這種問題,會在節目中頻頻出現;而嘉賓的回答也總是驢唇不對馬嘴,他們經常會盯著屏幕五秒鐘,然後給出一個與問題完全不符的回答。
很難說他們是否知道自己正在參與一檔……跨次元太空綜藝節目?
再者,太空大俠與其搭檔之間的關係也明顯有些奇怪。螳螂 Zorak 永遠在接下茬兒,「製片人」 Moltar 則經常打斷節目,滔滔不絕地對觀眾發表自己莫名其妙的演講。
如今看慣了各式動畫的我們,其實完全可以 get 到《太空大俠》的風格與笑點,然而在當時,集諷刺、惡搞、解構、拼貼為一體的玩兒法不可謂不先鋒。那麼我們不妨再進一步問個問題,為什麼一個以《大力水手》觀眾群為收視主力軍的頻道,會將這樣一檔節目,作為自己的第一部「原創動畫」?
原因很簡單——因為1966年原版《太空幽靈》是由 Hanna-Barbera 公司製作的。即,Cartoon Network 不僅擁有這部動畫的改編權,更擁原作龐大的原稿素材庫。以此做二次創作,省錢省力省時間,實乃不會賠本的買賣。
另一方面,八十年代末期,隨著Fox《辛普森一家》的熱播,以成年人為主角的動畫開始流行起來。此前 Cartoon Network 其實也打過一些「擦邊球」——在深夜時段播放諸如《鮑勃·卡朋特秀》《俄羅斯狂想曲》等曾被MGM斃掉的爭議動畫,但因故事過於老調,收效甚微。
洞察商機者如泰德·特納,他令時任夜間節目主管的 Mike Lazzo構思一檔「以成年人為目標群」的動畫,先在深夜檔試水,收視好的話可追加其他劇集。條件是,除了工資,前四個年頭不會給製作組一分錢製作費。
於是 Mike 開始想起自己兒時夜夜觀看的那部超英劇集了。他將《太空幽靈》的原始畫稿統統調出,將之與真人錄像相結合,使過氣的超級英雄在全新的情境下誕生出一種奇特的笑點。1994年至1999年期間,《太空大俠》共播出107集,算得上頗為長命。
《太空大俠》的誕生至少影響了兩件事情。其一,那種獨特的「尷尬笑點」本身就足以成就一種喜劇風格。回想一下《辦公室》或路易·C·K的一些喜劇,它們都是讓主角在一個嚴肅的環境中自說自話:環境通常為面試、約會、節目錄製現場等正式的社交場合,角色說的一般都是那種很mean的真理。主角意識不到自己行為的失禮,因而形成一種極具「模仿意味」的幽默感,學術界通常將之稱為「Cringe comedy」。
其二,在《太空大俠》受到越來越多關注的幾年裡,Mike Lazzo 正帶著團隊秘密開發四部全新劇集:《潛至未來》《三流超人哈維博德曼之律師生涯》《太空海盜的鄰裡鄉親秀》及《飲料杯歷險記》——風格上全部使用「模仿老片」質感的低保真技巧,內容上則更加成年向。後面三部的主角則直接源自《太空大俠》,因此可算作《太空》的衍生劇。
2001年9月2日晚10點,四部原創新劇加一部從UPN手中救回的《私家電影》,正式組成了 Cartoon Network 夜間板塊最初的「節目清單」——在這個全新的節目時段,美國深夜動畫帝國,Adult Swim 誕生了。
二、我們為什麼熱愛 Adult Swim
前文說了,收看[as]最大的樂趣,或許不在於觀看其每個獨立的節目,而在於「持續觀看它一整晚內容」的體驗:節目導視、免責聲明、劇集、短片、音樂、留言板,任性的字幕卡片和腦洞突破銀河系的廣告,每一個版塊都像是狡黠的創作者精心為你準備的禮物。
這感覺大概有點像找彩蛋,儘管其主要作用,是為主體內容添磚加瓦增情助興。然而一旦你看到了這樣的小心思,還是會為之興奮不已,乃至成為整個觀影體驗中的最大樂趣。請想像一下,在看完《瑞克與莫蒂》之後,我們以為自己接下來看到的是一款復古「購物廣告」,或是一段有點奇怪的「節目導視」:
結果過了5分鐘——可能是你去廚房拿了一罐快樂水之後,回來時你看到了這個:
凌晨5點,看完《停播》的早晨,我們看到了一個普通的藥品廣告:
1分鐘後,我們意識到事情有點不對勁:
之後,之後就來不及了……說實話,看完這則「廣告」的當晚,我半夜未眠。
對我而言,以上兩款「廣告」,其實恰好代表了[as]一眾節目之所以如此特立獨行、引人入勝的原因:打破第 N 堵牆。
《一頭熊的未剪輯影像》打破的是「影像主體」與「虛假載體」的牆,類似的手法還有《瑞克與莫蒂》第一季第一集的結尾。只不過,《一頭熊》是「假廣告真故事」,《瑞克》則是「假故事真廣告」——瑞克喊了多少遍自己網站的網址來著?
《太多的廚師》打破的是「角色」與「製作者」的牆。角色只存在於虛假的影像宇宙之中,而代表了「角色背後演員」的演員介紹表,則隸屬於真實世界;而在短片後半段,我們看到角色演員表竟然附著在角色身上,隨其一起跑了起來,甚至具有了自己的生命,這種感覺實在是太奇妙了。
還有[as]標誌性的黑白字幕卡片 ,它所打破的,自然是觀眾與熒幕的「第四堵牆」。
而我認為,所謂破牆破次元手法的最根本作品,還是要追述到[as]自家的首款原創作品——《太空大俠之天上地下唯我是聽》,Mike 將虛假的動畫角色與現實人物置於同一個宇宙中,本身就是一種挺先鋒的手法。好玩兒的是在後來的《停播》等劇中,[as]又讓「太空大俠」穿越在自家劇集的宇宙中,成為了一個彩蛋式的人物:
[as]這麼會玩兒,自然離不開其背後一群鼓勵冒險、以製造混亂和挑戰觀眾底線為最高目標的節目製作人。
除了傳統動畫,他們同樣鼓勵音樂、插畫、平面設計、實驗動畫、紀錄片等不同形式的創作者向自己投遞作品。有時,節目製作人自己也會在推特、臉書、vimeo、Ins上尋找有趣的人,邀請他們參與製作[as]的各式節目——《瑞克與莫蒂》的主創 Dan Harmon,就是因為一部「惡搞《回到未來》」的短片而引起了[as]的注意,當後者邀請他參與動畫時,Harmon 甚至一度因為「自己只是電視劇從業人員、不懂動畫」而想要拒絕邀請。
想想看,如果沒有[as]的邀請,就沒有《瑞克與莫蒂》,一個沒有《瑞克與莫蒂》的世界,該是什麼樣?
除了發掘各式藝術家、為他們的作品提供平臺,[as]的另外兩大貢獻是「接盤被砍劇集」,以及首度將日本成年動畫帶進美國觀眾的視野。
2001年,[as]創辦之初便引入《星際牛仔》,Bebop引領了老美窺探日本動畫之潮流,甚至一度使日本動畫成為了[as]的臺柱節目。
2003年,Fox《惡搞之家》第三季播出不久後被砍,製作組帶著沒播完的「最後一集」轉投[as]。當前三季在[as]重播時,收視率較Fox提高超過200%;不到一年後,Fox便續訂了《惡搞之家》第四季。
為了感謝[as]使劇集重新煥發生命,《惡搞之家》後來還在新劇某集的片頭製作了一段模仿[as]風格的「字幕卡片」:
「問你點事兒,為什麼要在Fox上看這部劇?」
「《惡搞之家》放[as]上播有意思多了。因為我們不需要砍掉最有趣的段子。」
「你一定以為自己現在還在[as]上看這部劇,對嗎?好吧,並不是。你看的還是Fox。」
當然,[as]也經常砍掉自家的節目,不過可能正如油管博主 Kristian Williams 所說:
「Adult Swim 砍掉了你最喜歡的劇集?Good!因為這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曾經存在過。你看到了它,享受了它,它成了你此生最愛的一部劇集。製造這些作品的創作者,他們之中的很多人,甚至從沒想過要做一部長壽劇集。這些劇本本就該隨風而逝。也正因如此,它們才會顯得如此特別。」
三、在 Adult Swim 上看什麼?
應當說明的是,以下片單所選的15部作品,包含了動畫劇集、真人秀、短片和廣告四種形式——排名根據鄙人私人口味及外網觀眾投票而來;入選的標準是由[as]製作或在[as]上首發的作品,因此像《飛未》《星際牛仔》這樣的傑作,並沒有計入片單之內。
15.《人類的歷史》Human History
在1分21秒內,重複用兩個詞概括人類歷史。儘管令人驚嘆,但此類腦洞、此等品質的短片在[as]上可能只佔千分之一,各位自己領略吧。
14.《她的心在呼喊》The Heart, She Holler
美其名曰「史詩般的南部哥特」真人秀。全劇充滿各種沙雕,各種假的不行的道具,各種 drama,各種歡樂。
13.《熱帶魚缸秀》FishCenter Live
選入這部倒不是因為此劇質量有多高,而是為了論證[as]自娛自樂自產自銷的做派已經誇張到了何種程度。
全季《熱帶魚缸秀》的畫面始終都鎖定在一個熱帶魚缸上,起初此劇單純就是一款「魚缸轉播錄像」,後來被節目組增添了幾種新玩兒法:在魚缸上P一個「九宮格」,讓魚群在無意識的狀態下玩兒一種類似於「消消樂」的比賽……魚群比賽的同時,旁邊還會配有兩位解說員激情澎湃的演說;有時二人會接通一些觀眾來電,同對方聊一些有的沒的……
12.《美麗的臉去屎》Your Pretty Face Is Going to Hell
[as]上正在熱播的真人秀。基本可以算作一部……職場劇,只不過故事的地點被搬到了「地獄」。
主角 Gary 是地獄中的一名基層員工,一直夢想著將大批人類的靈魂召喚至此,進而實現自己「升職加薪」的夢想。自然,笨手笨腳的 Gary 總是失敗。其實如果將主角變成普通人類,《美麗的臉去屎》依舊算得上一部挺好看的喜劇;而將正常寫字樓變成地獄辦公室的額外好處,大概是能看到「人骨小便池」這種頗具創造性的小道具了。
11. 《放屁直升機》Fartcopter
[as]旗下「假廣告」大抵分成兩種,一種嚴肅怪異,從一片祥和寧靜演變成懷有深深惡意的情景和畫面;另一者復古搞怪,從「假正經」最終爆發成一場鬧劇。《付費編程》屬於前者,《放屁直升機》屬於後者。而兩者的共同點在於,你根本、也不需要搞清楚屏幕上發生了什麼事情。
10.《星際拾荒者》Scavengers
全片8分鐘,講述兩位與地球失聯的太空人在異星探秘的故事。當中諸多元素,明顯承自《異形》,但整體畫風與氛圍卻給人一種寧靜、孤獨,又神秘的感覺。此片於2016年12月24日平安夜的最後八分鐘在[as]上首播,一如[as]一貫做派,播出前並未有任何宣傳,我想大概是因為[as]想將這部短片作為聖誕禮物送給大家吧。
9.《埃裡克·安德烈秀》The Eric Andre Show
此劇靈感直接承自《太空大俠》,節目一始,主持人安德烈會例行公事地咆哮、打滾、跳舞,然後瘋狂地砸壞所有東西。之後,現場嘉賓「憑空入畫」,與安德烈聊一些漫不經心的話題。
像太空大俠一樣,安德烈也會用盡全身解數使嘉賓感到不舒服。最牛的一集可能是採訪海利·喬·奧斯蒙的那段,能看出奧斯蒙是真的非常尷尬。不過與《太空大俠》相比,《埃裡克·安德烈秀》更為進步的一點,可能是主持人總能自帶一種人格魅力。有時你會覺得他並非是「為怪而怪」,而是真的隨時可能做出一些瘋狂的事情。
8.《一頭熊的未剪輯影像》Unedited Footage of a Bear
除了後半部分那種令人不舒服的瘋狂,從「熊」轉至「廣告」的部分其實也很值得玩味。
PS: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在油管上搜[as]的假廣告,這段假廣告的廣告也會比平時看的廣告更奇怪些……
7.《飲料杯歷險記》Aqua Teen Hunger Force
[as]迄今為止播出季數最多的劇集,最初作為《太空大俠》的衍生片而被製作。一杯自私病態的奶昔+一盒聰明善良的薯條+一個心思單純的肉球,想想都是非常可愛的。
6.《冒險兄弟》The Venture Bros.
很難用一句話或幾個詞概括《冒險兄弟》的風格:最早,此劇以《喬尼大冒險》為藍本,炮製出了一位超級科學家、一個魁梧保鏢和幾個性格各異的冒險少年。然而六季以後,《冒險兄弟》所牽扯出的故事宇宙,可能完全能達到與《瑞克與莫蒂》相媲美的程度……
當然,觀看這種動畫,重要的或許不是攀比故事的複雜程度,而在於劇集作為喜劇的單純笑點,以及角色與角色之間微妙的關係和劇情張力。
5.《暴力監獄》Superjail!
刨除單集劇情和笑點不說,僅憑劇集本身的大設定,《暴力監獄》也值得一看。
所謂「暴力監獄」,指的是一所建立在火山之下的與世隔絕的空間;空間之內的時間,則完全基於監獄長「異想天開的腦洞」。這點在首季的「迴環敘事」中體現得最為明顯:故事通常由監獄長一個莫名其妙的想法開始,經歷眾人一系列的推波助瀾,最終在結尾十分鐘走向瘋狂。
4. 《停播》Off the Air
大概是[as]旗下最受追捧的實驗劇集。系列主創 Dave Hughes 出身於MTV,此前曾做過一些個人實驗短片,因此《停播》的聲畫結合,自然是十分令人享受的:全劇無解說詞,每集圍繞一個鬆散的「主題」,配以照片、錄像、及任何形式的動畫,給人的感覺則時常從「愉悅」到「黑暗」,最終歸於「平靜」。該劇於2011年開播,去年宣布「停播」,目前尚無回歸意向。個人最喜歡的是第四季第三季「Death」。
3.《機器肉雞》Robot Chicken
形式是黏土、手辦、玩偶、定格動畫,內容是以熱愛的態度惡搞一切流行文化。儘管目前已經出了九季,且[as]暫時還沒打算叫停,然而每一次觀看《機器肉機》,都讓我有一種「因為怕看完而想省著看」的感覺。
《機器肉雞》最早是作為一檔「合集動畫」在索尼網站Screenblast.com上播出的,收視率並不樂觀。劇集被砍後,製作人找過Comedy Central、Mad TV、NBC等頻道,均遭拒絕。最終,還是[as]這個接盤俠拯救了這款動畫,它給予創作者經費,重新製作並更名後推出了現在這款動畫。
2.《太多的廚師》Too Many Cooks
從「有點兒意思」到「無聊」,再到「非常非常熱鬧有趣」的完美節奏範例。
對於觀眾來說,只有忍受了前七分鐘的漫長重複,才能體會到後半段突然炸裂般的樂趣。本片於2014年10月28日凌晨四點在[as]首播,之後又作為一款洗腦短片,持續在[as]上放映了一周。
在導演最初的設想中,本片的目的是用一款「偽電視購物廣告」致敬七、八十年代電影——沒想到後來越玩兒越大,後期製作就花了一年。肯下如此時間成本,足見創作者之用心。私以為,或許這也是[as]旗下作品相對於其他以「實驗」為目的的短片、劇集更能吸引我的原因——玩兒是要玩兒起來的,但即便玩兒到飛起,東西還是要下真功夫去做。
1.《瑞克與莫蒂》 Rick and Morty
沒啥疑問了。
感謝 Justin Roiland 和 Dan Harmon,感謝 Mike Lazzo,感謝 Adlut Swim。謝謝你們讓我平平無奇的生活在想像的宇宙中,煥發出如新生嬰兒般對世界的好奇與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