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也就是美蘇爭霸,內容多樣,其中一個重要表現就是軍事實力的對抗。這種對抗的方式既包括戰機、潛艇等常規武器,也包括原子彈、氫彈等核彈武器。
今天,我們重點聊聊核彈。核彈,顧名思義就是利用爆炸性核反應釋放出的巨大能量,從而對目標造成破壞。就威力而言,核彈爆炸時釋放的能量,比傳統化學炸藥要大得多,造成的後果往往是毀滅性的。所以,核彈自問世以來,就引發社會的關注。
在核彈研製上美國走在了前列。珍珠港事件後,愛因斯坦等一批從歐洲移居美國的科學家提議要先於納粹德國製造出原子彈,這引起了羅斯福總統的重視。很快,美國陸軍部啟動了代號為「曼哈頓工程」的龐大計劃,耗資20億美元,10萬多人參與,歷時3年多,終於研製成功。1945年7月16日,美國在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的一片沙漠地帶成功爆炸了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
由於是秘密進行的,這一爆並沒有引起多的轟動。然而,還不到一個月,美國就讓世人見證了原子彈的威力。當時,代號為「小男孩」的原子彈轟炸廣島,代號叫「胖子」的則落入長崎。這也是當時美國僅有的兩顆原子彈。
對於這兩炸,世人皆驚。在原子彈研發上,美國無疑走在了前列。
蘇聯早在二戰前也進行過研究,後來因為衛國戰爭一度中止。二戰後,蘇聯研製原子彈舊事重提,但已比美國慢了一拍。在美國的刺激下,蘇聯的原子彈的研製工作加速進行。坊間一直有說法,蘇聯曾經藉助情報機關竊取了美國鈽炸彈文件,從而大大縮減了研製時間。不過,竊取與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1949年8月,蘇聯進行了原子彈試驗;在1954年,進行了威力最大的一顆原子彈實驗。
這就意味著蘇聯突破了美國的核壟斷與核威懾,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
在核武研發上,蘇聯與美國似乎又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其實不然。1950年1月,美國總統杜魯門下令加速研製氫彈。由於有了原子彈的基礎,氫彈研製比較順利。1951年5月,美國率先進行了原理實驗。1952年11月,在太平洋上進行了第一次氫彈試驗。兩年後,美國的第一顆實用型氫彈在比基發島試驗成功。此時,氫彈的體積大大縮小,可直接用於實戰。
蘇聯似乎慢了一拍。不過並沒有慢多少,1953年8月,蘇聯宣布擁有核彈。比較遺憾的是,蘇聯當時的當量還比較小,只有40萬噸,而且還存在構造問題。
在這場奔跑中,美蘇你追我趕,誰都沒有保持絕對的壟斷優勢。除了搶佔先機之外,雙方還在數量上相互比拼。
有數據顯示,1950年,蘇聯有5顆核彈,美國擁有369顆;1953年,蘇聯有120顆核彈,美國則有1436顆。這個量就比較多了。而到了60年代初期,美國大約有27000多枚核彈,蘇聯也有2000多枚。這個量在後期還在一直增加,而且兩者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小。
很多人就問了,核彈這麼厲害,幾十顆就可以毀滅地球,美蘇幹嘛還要拼命地製造呢?
事實上,由於核彈的超強毀滅能力,美蘇雙方從來沒有真正在戰爭中使用過,也僅限於威懾。一顆是威懾,兩顆也是威脅,一千顆也是威懾,由於當量不同,破壞力也就不同,比拼數量一定程度上是有意義的。
在核武器的使用上有一種「相互保證毀滅」思想,就是如果一方全面使用核武器則兩方都會被毀滅。這比殺敵800自損1000還要恐怖,因為大家一起毀滅吧。由於對這種思想的共同認識,美蘇都不敢發動第一擊。雙方陷入了一種緊張而又穩定的和平狀態。整個世界在核彈的影響下越發寒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