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美國發布了2020年度的《中國軍事與安全態勢發展報告》。
在這篇報告裡,美國宣布中國有200枚現役的核武器,並且該數量將在十年內翻倍。
這個報告顯然低估了中國核武器的規模。
在2019年國慶閱兵的典禮上,我們所展示的洲際飛彈的承載量都遠遠超過了200枚核武器。
核武器很重要,核武器數量更重要
很多人認為:核武器只要一使用,就是世界末日,毀滅地球一次跟十次並沒有什麼區別。
但實際上,這種看法是非常錯誤的。
核武器並不能毀滅地球,就算全世界所有的核武器加到一起,也遠遠達不到毀滅人類的地步。只有搞清楚這一點,你才能明白:核武器的數量不僅有意義而且意義很大。
我將分幾部分講述這個問題,帶你領略鮮為人知的核彈秘史,以及在當前的世界環境下,我們是擴大核彈數量,還是聽信美國的鬼話減少核彈數量?
1:核武器的誕生與發展
2:美蘇相互毀滅戰略
3:核制勝
4:有限核威懾
5:中國的核戰略。
核武器的誕生與發展
1945年8月6日, 第一次核爆的三個星期後,「小男孩」被空降到了日本廣島,14平方公裡內的60000棟房屋被徹底摧毀,6000度的高溫當場融化了一切,70000餘人當場死亡,爆心地區的人屍骨無存,只在地上留下了碳化的黑影。
1945年8月9日,「胖子」空降長崎,十萬人葬身核彈爆炸。
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
美國意識到自己已經擁有了世界上最強的力量,但同時他們也知道:這種優勢是無法壟斷的。
因此,美國代表在聯合國號召所有的核材料由聯合國監管。
蘇聯代表對此嗤之以鼻,什麼交給聯合國監管,說到底不就是交給你監管嗎?
直到1949年8月29日,蘇聯第一顆核武器「Joe1」引爆:,Joe是史達林的暱稱。
世界力量的天平又重新回到了均衡,美國再也不提核材料監管的問題了。
蘇聯的第一顆核武器爆炸以後,史達林戲稱說:如果我們的試爆晚幾年,這種炸彈可能就要落到我們頭上了。
對於這項新武器,美蘇都沒有想好要如何使用。
原子彈威力雖然大,但以當時的技術還沒有達到氫彈時代毀天滅地的效果。
美國也一直認為原子彈是一種應當用於戰場上的武器。
韓戰時,美國就曾認真地考慮過要不要使用核武器。
蘇聯擁有核武器以後,美國為了保證自己的核優勢,製造核武器的速度陡然加速。
1950年蘇聯有5顆原子彈,美國有369顆。
1953年蘇聯有150顆原子彈,美國有1436顆,優勢依然非常巨大。
此時的美國依然將核打擊作為考慮使用的幾個選項之一。
美國擁有巨大的核優勢,核彈數量遠遠超過蘇聯,而且美國本土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讓美國不用擔心本土安全。
1957年8月27日,蘇聯發射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顆洲際彈道飛彈:P7。
P7:射程6000公裡以上,讓一切地理位置優勢變得毫無意義;可攜帶上百萬噸當量的核彈頭,毀天滅地。
P7,徹底改變了戰爭的邏輯。
於是,就有了「美蘇相互毀滅戰略」。
美蘇相互毀滅戰略
洲際飛彈的存在迫使美國開始認真的考慮「核戰略」。
從前,無論戰爭有多麼的激烈,身在後方的總統、國王、元帥們總是安全的。
前線戰士的死亡對他們來說只是一串數字,鮮活的生命只是談判的籌碼。
而洲際飛彈的存在使身居高位者變得比平民更加危險,瘋子和賭徒們頭頂上懸著的核彈使他們重新冷靜了下來。
但在死亡的壓力下,美蘇對核武器的態度變成了越多越好,越大越好。
1960年,美國擁有的核武器超過了27000枚。
1962年蘇聯則造出了人類歷史上最瘋狂的產品:沙皇炸彈!
「沙皇炸彈」,蘇聯代號為大伊萬:世界上威力最大的氫彈。
本來設計爆炸當量為1.7億噸TNT,但由於地球上實在找不到合適的實驗場,因此將當量不斷裁減到了6000萬噸,試驗場最終最選在了蘇聯的新地島。
大伊萬在半空中爆炸產生的火球直徑達到4600米,蘑菇雲高達64公裡,是珠穆朗瑪峰高度的7倍多。衝擊波和掃平了方圓數十裡所有的森林和房屋,甚至震碎了芬蘭的玻璃,並在地表上引發了一場5級多的地震。
核武器的毀滅性直接影響了核戰略。
進攻與防禦在核彈面前變得毫無意義,我們只求同歸於盡。
美蘇針對核武器的使用,制定了基本相同的核戰略:相互毀滅保證。
相互毀滅保證:本國擁有先發核打擊能力和二次核打擊能力,先發核打擊能力指的是將本國的核武器有效地投放至敵國領土。更重要的是二次核打擊:在經受住敵國的先發核打擊之後,還要有能力發動二次核打擊能力摧毀對方。
擁有二次核打擊力量,在核戰爭裡至關重要。
是否擁有二次核打擊能力,決定了敵國政府是否會克制自己發動全面核戰爭的欲望。
如果沒有二次核打擊能力,自己極有可能被敵方的核武器一招斃命。為了達到這個目標,美蘇發展了「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陸地上靠洲際彈道飛彈,海洋中靠戰略核潛艇,空中靠戰略轟炸機。
三個平臺的載具共同構成了美蘇的核打擊能力,由於核潛艇和戰略轟炸機很難定位,因此,對於二次核打擊能力至關重要。
曾經,美國B52戰略轟炸機一年365天,每天24小時攜帶核彈頭在北美上空巡邏。
如果蘇聯發動突然襲擊,轟炸機可以隨時調轉方向直奔蘇聯而去。
蘇聯製造了比巡洋艦噸位還要大的颱風級戰略核潛艇。
俄羅斯的核潛艇一直是北約揮之不去的夢魘,直到今天,它依然能保證俄羅斯的大國地位。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美國在長達十幾年的時間裡把核彈密碼始終設置為000000,而且為了防止輸錯,美國人把其他按鍵全部拆掉,只留下了0!
核彈密碼之所以如此簡單,就是為了防止在蘇聯襲擊來襲時,複雜的密碼來不及把核彈發射出去。為了保證能夠和對方同歸於盡,美國和蘇聯把一切都做到了極致。
核制勝
70年代,冷戰進入了最恐怖的階段。
隨著人防設施的完善和不斷的核試驗,核武器重新作為一個選項被拿上了桌面。
如果發起核戰爭,怎樣打贏核戰爭?
核制勝的意思是:打贏下一場核戰爭。
美蘇都意識到,核戰爭並不是世界的終結。
普通人在潛意識裡認為:核戰爭一旦爆發必然導致人類毀滅。
但即使是今天,核彈也不足以毀滅人類文明。
核威力
在眾多說法裡,信徒最多的是「核冬天」理論:核武器將會把塵埃送入大氣層,導致全球氣溫驟降,從而毀滅人類。
地球爺爺笑了笑,每100億噸當量的核武器會炸飛250億立方米的巖石和土壤,而這個威力只相當於一次火山噴發。
1883年克拉克託火山爆發讓全球氣溫降低了0.6度,相當於50億噸當量核武器爆炸,而且當前全球核武庫的總量也只有60億噸的當量。
跟大自然的力量相比,核武器的威力還沒有地球爺爺的日常鍛鍊強度大。
核輻射
空中爆炸的核武器,在爆炸後的48小時以內,放射性的物質會迅速衰變到不足1%,並不會讓爆炸地點變成廢土。
廣島依然是大城市,但切爾多貝利還是無人區。核武器產生的核輻射遠遠不如發生事故的核電站,是一種相對清潔的武器。
核武器殺傷範圍
最恐怖的核武器「沙皇炸彈」:爆炸當量相當於5000萬噸TNT,對掩體的殺傷範圍為半徑27公裡,對於磚石建築的殺傷範圍為半徑55公裡,但對於55公裡以外的掩體以內的人員就不能保證殺傷了。對於美國,蘇聯和中國這些幅員遼闊的國家來說,「沙皇炸彈」的威力依然是弟弟中的弟弟。
在人防設施齊備的國家,指望通過通過「沙皇炸彈」這樣的核彈來鋪滿整個國家是不可能的。
核彈引發海嘯更是不可能的。
冷戰期間,美國在太平洋上進行過多次核試驗,但哪怕千萬噸級的巨型核彈在海底爆炸以後,對幾百公裡外的海岸城市產生的海浪也是毫米級別的。
1975年,美國推算推算:美蘇爆發全面核戰爭以後,美國會損失50%的人口,工業,但是在戰後十年,生產力將恢復到戰前的水準。
核武器威力很大,會對國家造成沉重的巨大打擊。
但是,核武器並不足以毀滅國家和世界。
核戰爭以後,依然有國家會保持優勢,因此70年代,美國的核戰略標準是:
即使在遭到蘇聯全力的、完美的先發打擊的情況下,依然可以摧毀蘇聯30%的人口和75%的工業,確保蘇聯承受「不可接受的損失」。依然保有大量可用的核武器,以保持對中國等國的威懾。
美蘇爭霸的結果是,兩國核武器總數接近六萬枚!
這六萬枚核武器不是為了毀滅世界,而是要留下足夠的核武器在戰後用。
保證自己手裡的核彈數量,就是保存核戰後的談判籌碼!
80年代初,美國總統裡根公布了星球大戰計劃。
星球大戰計劃:通過建立飛彈防禦體系,攔截來自蘇聯的核武器。
受到刺激的蘇聯,瘋狂生產了40000枚核彈,將將人類的核力量拉高了一個層次。
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裡,兩個超級大國都在很認真的考慮核戰爭的打法。
有限核威懾
美蘇神仙打架,但大多數國家幅員不廣、資金不足所以採取「最低核威懾」戰略。
最低核威懾:指的是不追求對敵方核力量和軍事力量的打擊,只追求讓對方的國土遭受無法承擔的巨大損失即可。
由於不用考慮攻擊對方的核力量,幾百枚核武器即可滿足該需求。
比如英國的核戰略長期執行的是莫斯科標準,即無論你蘇聯的核武器有多強大,只要英國的核力量足以摧毀莫斯科,就可以阻止蘇聯對英國的忌憚。
中國自從60年代擁有核武器以後,60年來一直保持的是最低核威懾理論。保持不大規模的核武庫,足以讓想攻擊中國的國家忌憚,這對於中國來說就夠了。
最低核威懾保證了中國過去幾十年的和平與安全,但這項政策也許不再適應當下的世界了。
中國的核戰略
最低核威懾理論基於一個判斷:即敵方認為,所付出的代價與攻擊我方的收益不成正比,因此會放棄核打擊。
在冷戰時期,中國英國和法國都屬於第二陣營國家,該政策可以保證自身安全,但是這個政策卻未見得能保證今日中國的安全。
以2020年的局勢來看,美國已經將中國作為頭號的競爭對手,中國如果繼續執行最低核威懾政策,顯然是不行的。
如果美國的和力量只能摧毀莫斯科,或者蘇聯的和力量只能摧毀紐約的話,冷戰絕不會持續半個世紀之久。因為對於冷戰雙方來說,這個代價相比於擊敗對手獲得的收益依然是值得的。
目前,美國和俄羅斯擁有的核武器都在六七千枚的水平,與這個數字相比,最近中國所提出的,將中國核武器提高到上千枚的水平,依然是一個相對很低的數字。
擴充核武器的理論絕非聳人聽聞或是杞人憂天。
二戰以後,人類雖然從來都沒有使用過核武器,但我們每天都在享受著它給我們帶來的和平。
和平從來都不是理所當然的。
奧本海默在核爆以後致力於將世界恢復到無核化的狀態,但當時的他沒有想到,世界上最具毀滅性的武器,為人類帶來了最長久的和平。
只有當手裡的籌碼足夠多的時候,才能讓賭徒冷靜下來。
我們無法預估中國需要多少核武器,但我們知道的是手裡的核武器多了一枚,和平的保障也就真正多了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