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這本書很受歡迎,我也很喜歡這種講故事的寫作手法,讀起來像看一個有趣的小故事。中途斷了也沒關係,每個故事都不長,全書大概六個故事左右,類型非常豐富,給我們展現了一群不一樣的人群,這樣一群精神病患者或者有嚴重的心理障礙的人群,他們怪異的行為舉止表現和思想讓人們區別對待,望而卻步甚至大部分人都對他們敬而遠之,很少有人去主動地接近他們,了解他們,安慰他們,更沒有人願意去研究他們。甚至連治療她們的醫護人員也被人們用有色眼光看待。
這本書作者高銘,一個非精神病醫師,耗時四年深入醫院精神科、公安部等神秘機構,和數百名非常態人類直接接觸後,以訪談錄的形式記載了生活在另一個世界的人群,深刻、視角獨特的所思所想。時間,死亡,色彩,習慣,信仰,文明,善惡,篤定,虛妄……這其中90%的故事都是以作者採訪精神病人的形式展開,詢問採訪者為什麼來到精神病院,他是如何對待這件事的?他為什麼被送到精神病院?他是如何看到這個世界的?
數十個不同的視角,數十個迥異的世界,一個個使人無法反駁的邏輯,一種種離奇的世界觀,使人一次次的驚訝。於是,這個以往從未注意也從未想過要注意的世界向我們展露了其冰山一角。我覺得最精彩的地方就是作者對於每個精神病人世界觀的剖析,讓我覺得這些精神病人的世界觀雖然非常奇特,與常人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卻是邏輯嚴謹,非常自洽的,用潘坤老師的話來說就是圓融自通,是說得過去的。
看完這本書後,不禁讓我想到一個著名的人物——畫家凡·高。凡·高的一生備受雙相障礙精神疾病的痛苦。為了加強大眾對雙相障礙的認知,國際上將每年3月30日凡·高的誕辰定為世界雙相障礙日。而凡·高的偉大不僅僅是被定義為十九世紀偉大的藝術巨匠,而是他那源遠流長的藝術作品。在高中時期,因為藝術生出身的我,曾臨摹過凡·高的大作,在老師的講解下,便去了解了這位偉人。
在他的作品裡,他不但大量地描繪了陽光下的鮮豔色彩,總是描繪朝向太陽的向日葵,而且一再正面地描繪令人無法仰視的太陽本身。他以全部精力追求太陽,所以,他的畫也像被陽光浸泡、被陽光燃燒似的,充滿著光和熱。凡·高生前雖然貧困潦倒,沒賣出過一幅畫,但他對藝術的追求卻達到了痴狂的地步。而今,他的作品已經成為世界藝術品市場最昂貴的珍品。他執著的追求精神,也永遠地活在人們的心中。
一個孤獨的人,一個孤獨的藝術家,29歲的凡·高與整個世界格格不入,但是他需要從自己的孤獨的生活中獲得支持,他渴望得到愛。在他跟恐慌不安和抑鬱的情緒進行抵抗時,他更需要得到溫暖和幫助。生活得異常艱辛,使敏感而脆弱的凡高瀕臨精神崩潰,當他執著的下定決心將自己的才華奉獻給藝術,是除了上帝,沒有人知道未來將會是怎麼樣,然而凡·高的命運其實就蘊藏在它的那些畫作之中,每一步每一個鏡頭,每一種細節都能在他卓然不群的畫作中找到。
那麼凡·高他到底是天才還是瘋子呢?沒有人能定義。那麼何謂天才?一個人的某種特殊才能或某領域展現前所未有的洞察力,顧名思義,便是天生之才。那麼何謂瘋子?多數指的是精神病人。天才和瘋子僅是一線之隔。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這本書以其獨特的書名,另類的視角一問世便吸引了人們的目光,你說它譁眾取寵也好,說它另闢蹊徑也好,這本書都成功的讓我們對一群被忽落的角落裡的人有了新的認識,新的思考。世界真如我們看到的那樣嗎?生命的盡頭是什麼?四維空間都有什麼?外星人真的存在嗎?如果我們在夢境當中受到了傷害,那麼現實中的我們會受到牽連嗎?人的思想可以複製嗎,脫離了肉體的我們還是我們嗎?也許不久的將來會有天才證明瘋子的有些想法是正確的,那麼到了那時瘋子就可以被證明其實他不是真的瘋了,只是我們不能理解偉人的想法而已。
我們這個世界究竟是什麼樣的呢?作者說,誰也說不清這個世界到底是怎樣的。於是,我開始饒有興趣地問身邊那些熟悉的人:在你看來世界到底是怎麼樣的?不過並沒有得到態度認真的回答,為什麼呢?大概因為很少有人想過這個問題,也許想過後得不出自己的想要的結論,也許想過後發現自己無法解答這個問題。也很少有人真的願意面對這個問題,因為大家都在忙著掙錢,忙著學習,升職,求偶等等,很少有人真正在乎這個世界到底是怎麼樣的。反而被我問問題的那些人覺得這個問題奇怪,又反問我你是誰,你又有什麼資格想這個問題呢?同時還半真半假地表示關注,你瘋了嗎?
而書中他們的世界:他們是有趣的。兩位精神病人對話,一個說西班牙語,另一個說英語。一個說:今天天氣真是難得的好。另一個回答:嗯,不過我不喜歡放洋蔥。那個又說:安吉拉還在世的話,肯定催著我陪她散步。另一個又回答:大狗不算什麼,小狗撓痒痒的時候才最可笑呢……兩個人的話題完全沒有關係,卻聊得很熱絡。如果不聽內容,只看表情、動作,會以為是一對老朋友在聊天。
他們是哲學家。一個患病的前精神病醫師清醒地說道:「你們想要那麼多,而我只是想知道為什麼活著,我就被關進瘋人院。難道我非得和你們一樣瘋了,才能不在這裡?不過我覺得挺好,至少不用出去跟你們瘋瘋癲癲地混在一起,到最後都不清楚自己為什麼活著。
他們是天才。一個十七歲的少年,作者為了能與他溝通,嘗試了七次,實在聽不懂他講的專業理論,於是花了大約兩周的時間四處奔波——忙於奔圖書館,拜會物理學家和生物學家,聽物理講座,更是請了一個量子物理教授當外援,總算才能與其正常對話。
他們是智者。一位患者認真的說道: 「想看到真正的世界,就要用天的眼睛去看天,用雲的眼睛去看雲,用風的眼睛去看風,用花草樹木的眼睛去看花草樹木,用石頭的眼睛去看石頭,用大海的眼睛去看大海,用動物的眼睛去看動物,用人的眼睛去看人。如果有一天你認為我瘋了,其實是你瘋了。」
或許,我們也應該打破思維的束縛,不給自己過多的設限。思維是阻止我們認知世界的一堵牆,思維之外還有更大的世界。天才在左瘋子在右,一念地獄,一念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