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日,戈十五的第二個競賽日,賽道內外的緊張氣氛又濃烈了幾分。
早8點,在持續已久的加油助威聲中,競賽日第一天取得領先的中歐商學院的A隊隊員穿著紅色「領走衫」第一個出發,戰隊中的五位女隊員引人注目,「他們的女隊員也很強」,有圍觀者說。
經過砂石、柏油路、風蝕雅丹、河道和戈壁等複雜地面的考驗,臨近11點時,中歐商學院A隊的四位隊員率先衝線,表情和步態看起來都很輕鬆,33.74公裡的線路和風沙似乎並沒有對他們構成特別嚴峻的挑戰。
「訓練效果到了,不會覺得特別疲憊」 ,中午12點15分,中歐商學院的A隊隊長段慧平站在戰隊帳篷旁和隊友們聊天,「我覺得我們發揮出了正常水平」。
隊員們表現出色,隊長並未喜形於色,談起最後的結果也很嚴謹。的確,畢竟比賽還沒有結束。
說到隊伍中有五位女隊員,段慧平說,所有隊員都是通過選拔賽按成績排名選定的,「女生按正賽的標準減時,男女生再按排名選前10名,正好五男五女。」
為備戰戈十五,中歐EMBA的隊員到戈壁拉練了三次:「平時的訓練基本上是隊員自己各練各的」。
戈賽與其他賽事大不一樣——隊伍之間並不是絕對的競爭關係,大家雖彼此爭先,但更是互相支持、合作的朋友。
賽道上,段慧平發現兄弟隊伍都比較友好:「我們的女隊員會被其他院校的隊員超越,但是大家超過去的時候都從旁邊繞過,不會從隊伍裡穿插,一個都沒有。」他覺得,戈賽的大家庭氛圍越來越好了。
戈賽的賽道上,隊伍之間有很多交流,文明友善是通行的規則。
互相競爭、力爭上遊是商業精英的本性,而遵守規則、善於溝通也是戈賽這個平臺骨子裡的文化屬性。
競爭建立在公平、公正的基礎上,想贏,要靠團隊作戰,默契配合,基礎是平時的訓練。戈賽是團隊綜合能力和全面素質的競爭。
復旦大學EMBA的A隊女隊員王秀萍也比較輕鬆地完賽。 她說,自己今天是一臺「拖拉機」——同隊另外兩名女隊友年齡大一點,她就帶著她們一起跑: 「有能力就要多承擔」。
「強度在訓練範圍之內,沒什麼問題」,王秀萍平實的言辭中體現出高手的大氣。戈十三時她是B隊隊員:「A隊的感覺跟B隊不太一樣,A隊比較刺激,能直接感受到比賽的氛圍。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實力都是平時積累出來的。」
並非所有參賽者都如此雲淡風清。醫療組指揮張虎和他的同事們嚴陣以待,隨時處理身體出現緊急狀況的隊員。
終點處,一位男隊員抽筋後忍痛堅持完賽,打卡後一下子摔倒在地上,在一旁待命的急救人員立即將他抬上擔架,送入醫療帳治療。他的腿嚴重抽筋,經過處理後回隊伍帳篷休息。「他明天應該可以正常參賽」,張虎說。
中午12點,張虎巡查了一圈後回到指揮帳。「有個隊員受了輕微外傷,我們已經送當地醫院縫合處理,破傷風疫苗已經注射好了」,醫療組和瓜州當地的醫療機構無縫對接。
競賽日第二天,傷病比體驗日和競賽日第一天多了一點,但因為今年賽事改在10月舉行,氣溫比較低,中暑等情況的發生率比5月舉辦時明顯下降。
為戈賽服務11年,張虎說:「大家順利完賽是我們最大的心願」。
戈壁賽道,對體能和毅力的多重考驗
A+組正式開賽
10月3日下午4點,第二個競賽日終點處的擂鼓聲仍不時響起。而在戈十五的賽事的起點阿育王寺,備受矚目的A+組也正式開賽。A+選手們將奔襲在戈壁寒風中,以自導航、自補給的方式在22小時內完成121公裡的挑戰。
2018年 戈十三,A+組首次登場, 25 位老戈友日夜兼程,自補給,自導航,在20小時內完成了 108公裡 戈壁挑戰。
2019年 戈十四A+繼續登場, 44 位老戈友完成了 112公裡 賽程。
今年 ,多達 81 位老戈友參加A+組,其中有 10 位女選手,他們將向 121公裡 賽道發起挑戰,祝願所有勇敢的選手們順利完成比賽!
截至發稿時間,A+組速度最快的選手王強已經離開CP4。
57歲的戈友汪青松這一次挑戰A+,宣言是「自戈三到戈十五,回歸戈賽再次挑戰自我。」
敬畏、挑戰、規則、競爭、團隊、勝利,這些詞彙將在賽道上被賦予不同的含義。
10月4日,戈十五將迎來最後一個競賽日,逐風沙而行的戈友們,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