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減肥,有很多人喜歡使用節食的方法,以為讓身體處於飢餓狀態,就能夠消耗體內大量脂肪,仿佛能夠加速「燃燒我的卡路裡」,來達到瘦身的目的。那麼,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並沒有想的這麼簡單。搞不好還有可能會越餓越胖哦!
人體為了維持生命活動,需要不斷地通過吃進去的食物來補充營養物質和能量。在食物中可以獲取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它們也被稱之為三大營養素,均為能夠為人體提供能量的營養素(產能營養素)。
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組織、細胞的重要成分,能夠促進細胞生長,維持正常生理功能,調節身體免疫等等一系列功能。蛋白質不在人體內長期儲存,合成了就會使用。所以,人體每天都需要通過食物不斷補充蛋白質。
碳水化合物就是糖類物質,是人體進行生理活動的主要供能物質。人體所需的能量50%~65%是由碳水化合物提供的。碳水化合物在人體內以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肝糖原(儲存在肝臟中的糖原)、肌糖原(肌肉中糖的儲存形式)的形式存在於人體內。
脂肪則是體內可以大量儲存能量的物質,分布於全身絕大多數部位,不光包括我們看得見的皮膚下的肥肉層,在內臟器官的內部或周圍,大腦,腹內大網膜等等部分也存在。脂肪除了有儲能的作用,還可以保護內臟,對內臟有固定作用,防止互相磨損;還有助於減少熱量的散失,維持體溫。
當體內能量攝入超過消耗,無論這些多餘的能量是來自於脂肪,還是源自糖類或蛋白質,都會被轉化成脂肪儲存在體內。等到人體內能量物質補充不足時,就可以消耗儲存的脂肪,以維持生命。
那麼,人們是如何感覺到飢餓的,飢餓狀態下體內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
血糖是人體每天生命活動能量的直接來源。當人進食一段時間後,胃裡會排空,血液中的血糖濃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沒有足夠的營養物質分解成葡萄糖為人體供能,中樞神經就會把飢餓的信息傳給大腦,飢餓感就產生了,提醒我們該吃東西補能量了。這時候如果仍然不進食,繼續餓下去,體內能量物質又是如何消耗利用的呢?
剛開始飢餓時,血糖濃度降至很低的水平。為了滿足人體活動對能量的需求,機體內儲存在肌肉中的肌糖原首先被分解為葡萄糖,也就是分解肌肉,以補充血糖,維持血糖水平。肌糖原也快耗盡了,便開始消耗儲存在肝臟中的肝糖原,提供短暫的能量。
在消耗糖原的同時,肌肉和脂肪也會被少量地調動起來合成葡萄糖以維持血糖水平,這個過程稱之為「糖異生」,這過程是比較弱的。
也就是說,飢餓初期,糖類和少量的脂肪、蛋白質是同時消耗的。因糖類比較好利用,提供能量更快,能量所佔比例大。
當肝糖原也基本消耗盡後,血糖低於一定濃度時,就同時消耗脂肪和蛋白質,此時才開始有效氧化脂肪供能,脂肪的消耗率得到提高。
消耗脂肪產生脂肪酸,脂肪酸通過轉化成酮體,可以為人體提供能量。
不過呢,人體基本很難走到消耗脂肪為主導的這一階段,因為儲備糖原在進食24小時後才能耗盡。還沒等糖原用完,你可能早已放棄忍飢挨餓了,重新恢復進食了。
所以,餓肚子的時候,實際上減的是肌肉(肌糖原),而脂肪的消耗是很少量的。所以靠節食減肥的效果是微乎其微的。
此外,因為長時間飢餓狀態下,沒有能量的攝入,機體為了維持生命的正常活動,身體就會本能地降低基礎代謝,降低能量消耗來維持生命。一旦恢復正常進食後,極易反彈回來,扎心不!
健康的減肥方法不僅要「管住嘴」還要「邁開腿」。所謂「管住嘴」,並不是簡單地餓肚子,而是調整飲食結構,均衡營養膳食。然後再配合一定運動量的運動,堅持運動能夠提高機體的新陳代謝。一般每次運動超過30分鐘後,開始燃燒脂肪。但運動時長也不宜過久。當然,貴在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