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7月23日)中午12時41分,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南都N視頻】南都記者 霍健斌 冷鋒 黃璐 發自海南文昌 視頻編輯:黃銘濤 剪輯:黃詩慧
據最新消息,火箭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發射成功!
本次任務為長徵五號系列運載火箭首次應用性發射,也是我國運載火箭首次執行地球—火星轉移軌道發射任務。據悉,天問一號探測器將在地火轉移軌道
飛行約7個月後,到達火星附近,通過「剎車」完成火星捕獲,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開展著陸、巡視等任務,進行火星科學探測。
全球第47個火星探測器來了,一圖讀懂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一顆具有大氣與氣候的類地行星,來自中國的客人——「天問一號」探測器正來看你了!7月23日,中國首次火星自主探測之旅開啟,「天問一號」將帶著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三大任務向深空出發,奔赴火星。這也是中國航天第369次發射。天問一號1:1著陸平臺(右)和火星車(左)。資料圖其實,人類對火星的探測,早已付諸實踐。南都大數據研究院梳理發現,截至7月23日,包括前蘇聯在內,
全球已有8個航天局共向火星發射了47個探測器。目前,全球發射火星探測器最多的是美國,有21個,而美國最近一次是2018年5月5日「洞察號」發射升空,經過205天的旅行,航行4.84億公裡,同年11月27日凌晨3時54分著陸火星。除了中國「天問一號」,阿聯「希望號」火星探測器7月20日已經在日本種子島航天中心發射升空,預計2021年阿聯成立50周年時進入火星軌道。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計劃7月30日向火星發射「毅力號」火星探測器。這裡就要科普一個天文現象——火星衝日,火星、地球、太陽幾乎排成一列,地球位於太陽與火星之間。也就是說,這段時間去火星「又快又便宜」,正是探測器飛往火星的窗口間隔時間,而且持續時間約1個月左右,錯過了又要等23.6個月才能等來下次窗口期。縱觀人類火星探測之旅,抵達火星最長花費300多天,最短也要160多天。因為火星離我們很遠,雖然它是太陽系中最容易接近的地方,但與太陽平均距離為2.3億公裡。理論上火星與地球最近距離約為5500萬公裡,但兩者之間近距離接觸大約每15年才出現一次。而且,探測器並非只要直線飛行5500萬公裡就到達火星,因為地球火星不會靜止不動,探測器先要被送入一個大橢圓軌道,即「霍曼轉移軌道」,經過多次變軌,依靠弧形軌道靠近被火星引力捕捉。火星比地球小,赤道半徑、平均直徑約為地球的一半,體積在太陽系中列第七位,相當於地球的15%,質量約為地球的10.8%,表面重力加速度為地球的38%。火星乾旱,多巖石,寒冷且看似毫無生氣,巖石、砂土和天空是紅色或粉紅色的,因此經常被稱作「紅色的星球」。火星上還有兩個「月亮」:Phobos和Deimos,這是希臘神話中戰神兩個兒子的名字,它們是火星的小衛星。它擁有太陽系中最大、最高的火山——奧林巴斯山,足足比地球上最高的莫納基亞火山還高出15.5公裡;它擁有最深的峽谷,深度達7公裡,是地球上最深的峽谷的近4倍;它還擁有瘋狂的天氣和溫度模式,是終極寂寞的星球目的地,地球上平均溫度13.9 ºC,而火星上平均溫度是-62.8 ºC……儘管如此,火星仍是太陽系中與地球最相似的一顆行星。人類不斷探索火星,提供了可能回答生命問題的起源和演變機會,更想著一天火星可能成為人類生存目的地。前蘇聯是最先開始對火星進行近距離研究,美國的火星探路者號是人類第一個登陸火星的探測器。南都大數據研究院梳理2020年7月20日以前的火星探測器發射,包括部分成功在內成功率僅42.2%,失敗率達57.8%。其中,前蘇聯18次火星探測器,儘管「火星3號」是第一個成功軟著陸火星表面的探測器,落到地面活了20秒,卻連一張照片都沒有發回,18次探測皆以失敗告終。最早傳回火星照片的是1964年11月28日發射的美國「水手4號」探測器,拍攝了21張照片,成為人類首個飛掠火星並傳回火星照片的探測器。不過,「水手4號」的探測結果分析,也打破了人類對火星人的幻想,相比於地球,火星上沒有支持火星人生命存在的證據。之後的「水手6號」發回75張照片,「水手7號」發回126張照片。到了1971年的火星發射窗口,激烈的「火星爭奪賽」又起,短短21天時間相繼發射5顆火星環繞器,但只有1971年5月30日發射的美國「水手9號」,在1971年11月14日進入環火星軌道,更是發回7329張照片,成為第一顆人造火星衛星。梳理人類發射的火星探測器,目前在軌工作的只有17.8%,也就是說,82.2%的火星探測器處於失效狀態了。2020年7月20日以前發射火星探測器目前運行狀態。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立項是2016年1月11日正式批覆。早在2011年11月8日,搭載著中國「螢火一號」的俄羅斯「福布斯-土壤號」採樣返回探測器發射升空,但因變軌出故障而失敗。2020年4月24日,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7月23日發射升空。中國走出了「一條奮起直追的航天之路」。50年前的1970年4月24日,中國首次成功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中華民族開始鑄造起自己的航天豐碑,截至2020年7月20日中國航天發射368次,成功率超過90%。值得一提是,2019年在102箭、492個太空飛行器的世界航天發射版圖中,中國航天以全年34次發射成績再次佔據榜首,2020年有望突破40次,達到歷史新高。2020年截至7月20日世界航天發射已有52次,中國就有19次,其中成功16次。不過,我們也要正視差距,美國人登月都是50年前的事了,全球範圍內也只有美國的探測器成功登陸火星地表。中國航天人用一次又一次的成就證明:從「零」開始,自力更生、自主創新,攻克前行路上的每一個難關,就能實現夢想。「馮翼惟像,何以識之?明明暗暗,惟時何為?」兩千三百年前,詩人屈原向混沌不明的宇宙發出來自古代中國的疑問。兩千多年後,一個以他詩作命名、結合人類智慧的探測器,將帶著他的問題和探索真理的精神,向紅色星球進發。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站在2020年這個時點眺望這顆紅色星球,這可能是人類有史以來火星探索最輝煌和繁盛的時期」,正如《火星探測六十年:一切過往,皆為序章》文章所言:在諸多探測數據積累之下,如今對火星的認識早已今非昔比。人類何時採集火星樣品送回地球研究?何時在火星建立或短期或長久火星基地?或許這一天已經不遠了。
數據來源:中國國家航天局官網、美國航天局官網、愛航天網、航天愛好者網等* 南方都市報(nddaily)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