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米筐投資
1
今年年初,一家龍頭券商內部的研判會上,有一個共識值得警惕。
這個共識就是,2020年,全球債務風險不是緩解了,而是更加嚴峻了!
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實打實的現實。
當下,疫情是個吞金獸,它的成本支付不僅僅表現在醫療衛生系統的赤字,更重要的是它對於全球經濟虛弱復甦進程的重擊。
本來抬頭的消費腰斬了;本來就要回暖的PMI再次面臨考驗;本來今年經濟的「前高后不低「瞬間泡湯了。
世界產業鏈受中國疫情影響嚴重。
一隻黑天鵝的影響雖然可以儘量的「多害之中取其輕」,但負面就是負面,不能迴避,也不能藏著掖著。
最近,很多人,很多企業都在訴說著自己的苦日子,其實最根本的一點,就是生存最核心的集體吃飯問題暴漏。
而且這也已經不是一個國家的問題,尤其是本就脆弱的中小國家可能最先釋放一波風險,集體倒地。
前幾年,股債匯三殺的情況,大概率會再次發生,而且風險已經看得見。
我的好友村口大爺說:「我們在用盡全力的維持一段繁榮的同時,我們可能也在竭盡全力的迎接更大的災難。「
收益,風險,這對孿生兄弟,形影不離。
2
截至2020年1月份,最新的數據顯示,世界債務總規模已經膨脹到了全球GDP的322%,接近260萬億美元。
更為重要的是,維持這個天量的債務規模,我們已經把利率降到了歷史最低,而且負利率債券和0利率債券的規模也創下天量。
如上圖所示:
從1995年到2019年底,無論是新興國家還是發達國家,主權債務規模都在呈現單邊向上的趨勢。
規模在不斷膨脹,槓桿在不斷刷新,這些已經被加到極致的債務泡沫,是文明的花朵之餘,可能也是最終撕裂世界的毒藥。
嘴上說,不大水漫灌,但真遇上什麼坎,身體永遠是最主動的。
借新還舊的老套路依然沒有死,而且就在我們的每一次救市中,債務的槓桿總是被迫越來越高。
當下疫情療傷,我們毋庸置疑會用。
吃飯問題是第一問題,這一點無論是誰?信仰什麼?什麼主義?都是排在第一位的。
至於風險,能拖就再拖一拖吧。
上面這張圖反應的是美國30年期和10年期國債的收益率最新趨勢,我們看到從2018年年中以後,一直處於到單邊下跌趨勢,又再次跌破2015,2016年的寬鬆低位。
與此同時歐洲和日本的債券收益率直接步入負值。
從全球信用等級的排序來看,美元信用一直是王冠上的鑽石,但美元的信用目前也有最大的隱憂纏身,那就是美國的債務赤字問題。
黃奇帆在混沌研習社的內部講座上的風險預警會不會成真?現在還很難說。
但從邏輯判斷來看,美國政府債務的危險線150%已經越來越近了,而且最快可能在2023年就會實現。
那麼在全球避險的形勢下,主權國家基金大概率會提前行動,這可能才是2020-2023年這幾年最大的「世界財富大輪動「。
拋售美債,很多國家已經在行動了。
3
天量的債務盤子,250多萬億美元,是中國經濟總量的18.6倍還要多,14億人辛辛苦苦幹一年,還不夠還6%的債務。
小心的用低利率維持還能不能繼續?
實際利率降到0之後,還有政策空間嗎?
起碼非常清楚的是,每一次黑天鵝所引發的超常規救市動作,都是在透支著政策的信用和空間。
餘地越來越小。
試想一種困境,當各國央行的政策空間被擠到牆角的時候,我們該指望誰來拯救史詩級的「爛攤子「?
十年後和十年前相比,問題更多了。
都是「送命題「。
4
人們之所以對「黑天鵝」恨的牙痒痒,絕大多數原因,都是因為每次意外砸臉,都意味著「瞬時計劃外成本支付」的暴增。
救命十萬火急,卻沒有餘糧。
咋辦?
涼拌。
話難聽,卻都是真話。
困難時期,那有那麼多像「思聰爸媽」那樣的救世主。大家都是「難民」,別人也不可能比你好到那裡去。
自己的事情也只能自己兜著。
壓倒壯士的最後一根稻草,往往就是那些始料未及的事情。
35歲之前,你可以猛打猛衝,但過了35歲這個年齡,大家確實幹任何事情都要給自己留一些餘地。
這是困境中的輾轉騰挪空間,也很有可能是人生「渡劫」的救命錢。
多年的鄰居,名下幾十套房的張女士。她一直沒有放棄自己豐厚房租之外的打工收入。雖然不多,但疫情最兇猛的日子裡,租金收入大減,她說:她起碼還有一份穩定的收入,可以艱難扛過債務壓力最大的時期。
疫情療傷的下半場,病毒的全覆蓋打擊之下,從個人到企業,甚至是國家,留一些救命錢,絕不是膽小鬼,而是發自內心的對未知的敬畏。
人類很渺小,小到生死就在呼吸之間。
這個世界有160多萬種病毒,但我們知道的可能才有千分之一不到,已知的確定和未知的不確定性相比,簡直讓全人類無地自容。
投資,進階,財富,激情四射的一把梭確實很帶勁,但意外突然降臨的時刻,他們死的一定比誰都快。
另外,請大家不要忘記。
2020年,一場更大的債務風險依然站在不遠處,死死的盯著那些此刻債務最脆弱的人。
讓人頓感後背發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