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民晚報 記者:張鈺芸 編輯:黃佳琪 2017-03-17 17:04
【新民晚報·新民網】在物資匱乏的年代,永久自行車是老百姓嫁娶時的「三大件」之一,風光無限。
在共享經濟興盛的今天,「古稀之年」的永久自行車加入共享大軍,和創業史只有幾年的摩拜單車、ofo同臺競技,殺入城市街頭。
乘上復古潮,冠名手遊賽,開出自行車主題的咖啡館,搭上共享單車的東風,推出「優拜單車」和「共拜單車」……在我國自行車產業發展的歷程中,1940年創始的永久自行車沒有錯過任何一個大發展的階段,至今仍是中國銷量第一的自行車品牌,它用產品告訴市場,老字號也能制霸時尚界。
圖說:永久全力生產「網紅」共享單車。新民晚報記者 陳夢澤 攝
風光無限 曾是時髦青年標配
1940 年,上海唐山路開了第一家全線生產自行車的工廠——昌和製作所,這是上海第一家自行車生產廠,生產的第一輛自行車起名「鐵錨牌」,即永久牌自行車的前身。
1949年,新設計的商標是一隻北極熊站在地球頂端,因此名為「熊球牌」,後來改用 「熊球」的諧音「永久」作為商標名。1957年工藝美術設計師張雪父設計了家喻戶曉的「永久牌」標識,沿用至今。以漢字「永久」二字設計,簡潔直觀、極易識別,其構思之妙堪稱中國設計史上經典。
同一年,我國第一輛26英寸輕便車誕生於上海永久,其式樣新穎,結構性能優越,還首次開創男式、女式車款,在當時國產自行車中首屈一指,一上市就立即被爭購一空。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買一輛自行車至少100多元,新款的要好幾百,而當時普通人的工資只有三四十元。我考上大學的那一年,爸爸送給我一輛永久牌自行車。」李翔文如今已是企業老總,出入都有汽車代步,但他感慨道,還是那一輛永久牌自行車最讓人有滿足感。「當時自行車是時髦青年的標配,就像現在開『大奔』、『寶馬』一樣,別人看你的眼神裡都是羨慕。」
1979年,「永久」進入美國市場後也受到廣泛歡迎。當時,美國總統老布希時任美國駐華聯絡處主任,他特意騎著永久自行車和夫人芭芭拉在天安門金水橋畔攝影留念。
上海永久自行車有限公司董事長顏奕鳴告訴記者,永久在中國自行車行業創下多個「第一」,不但負責研製了統一全國自行車標準、規格的標定車,還開發了中國第一代660MM輕便車、載重車、賽車及電動自行車、LPG燃氣助力車等產品。
圖說:永久經典車型依舊受歡迎。新民晚報記者 陳夢澤 攝
消費升級 自行車變成「老坦克」
在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自行車逐漸成為中國最普及的代步工具。每天上下班時的自行車洪流,更讓中國成為外國人眼中的「自行車王國」。但從90年代開始,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城市裡,計程車、地鐵、自駕車……紛紛取代自行車,各地農村也崛起一個個「摩託村」,自行車逐漸被邊緣化。自行車從過去風光無限的「陪嫁必備」,變成了相形見絀的「老坦克」,一時間幾乎要湮沒在人們的視線之中。
「過去自行車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包括永久、鳳凰、飛鴿在內的老品牌,其產品定位和功能都恰恰在交通屬性上,這就導致了老字號的落寞。」一名業內人士坦言,只有緊跟市場,提高自行車休閒運動器材的屬性,才能讓老品牌重新上路。
顏奕鳴在永久工作了37年,曾經看著它從最高點開始下滑。「當時我們本部就有上萬人,車間裡是沒有休息日的,四班三連轉,一天要生產一萬輛自行車,只有過年的時候,才會停下來保養機器。」到了90年代初,市場經濟的到來,讓跟不上步伐的企業開始衰敗,永久也在其中。「產品陳舊賣不出去,只能月月虧損,再加上老國企的包袱大,只要一兩年,企業很快就衰敗了。」為什麼沒能及時響應市場的變化?背後的經營管理體制恐怕是一大原因。曾經的老國企對市場需求的反應速度,已經註定了其在市場競爭中的劣勢。
圖說:永久C系列大受年輕人歡迎。新民晚報記者 陳夢澤 攝
產品革新 重塑騎行生活態度
引入民營資本、改變經營管理體制、拓寬產品線以迎合現代消費者的需求,值得慶幸的是,老字號品牌正在不斷進行不同程度的自我革命。
記者從上海永久自行車有限公司獲悉,1993年永久已經整改轉型,掛牌成為上市公司;數年後,上海民營企業中路集團入主上海永久,掀開了新的篇章。邁出的第一步就是產品革新。
2010年,永久推出了年輕復古範兒的永久C系列,意在重塑當代中國都市騎行生活態度。這款復古單車以「二八大槓」為藍本,將線條改造得更為簡潔,並按照時裝設計的色譜來重新調漆,還參照類似宜家每件商品都有自己小名的時髦做法,用中國幾大地名來命名型號,「北山」、「頤和」、「淡水」、「五原」、「柳蔭」……取自杭州、南京、中國臺灣、上海和北京的地、街名,5大型號共計14款車型。鮮豔明亮的色彩、復古騎行包、線縫把套,將復古和現代流行完美融合,讓「永久C」漸漸贏得了年輕消費者。
隨後,以竹子為主要構件的「青梅竹馬」誕生了,儘管更像是一輛概念車,但時尚、創新的產品理念從此定調。接下來,從蘋果手機獲得靈感,塗上「土豪金」的「二八大槓」復古車,從繪畫作品中獲得靈感的「風起」系列等,都陸續面世。
如今,永久每月都有近10種新產品上市,並突破了單一的自行車格局,形成了以自行車、電動自行車、童車、電動輪椅車為核心的兩輪車產品群,產品型號多達1000來種。
打開永久自行車的天貓旗艦店,一款山地車熱銷19萬輛,寶貝評價73557條,還有十來款自行車正在參與「女王節」的促銷。顏奕鳴自豪地說,去年「雙十一」旗艦店裡一天賣掉了4萬輛自行車,銷售額達到4000萬元,「雙十二」的銷量也有2萬多輛。「去年我們在天貓旗艦店上的銷售額達到3億多元,全年總銷售額則是10億元不到。永久重新成為國內銷量最大的自行車製造公司。」
在永久的官網上,有這樣一句話:半個多世紀以來,永久品牌自行車已生產銷售了1.1億輛,成為中國單一品牌、單一產品消費者最多的交通產品,為國家創利稅達30多億元。
圖說:工作人員正在裝配永久C型自行車。新民晚報記者 陳夢澤 攝
玩轉跨界 搭上共享經濟的東風
去年火起來的共享單車,曾讓業界感嘆,共享經濟救活了自行車產業。但對於永久來說,早在10年前,他們就是探索城市公共自行車可能性的先驅。
2006年,永久在綜合考察巴黎、裡昂等城市的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基礎上,開始了針對中國城市的公共自行車系統及產品的研發設計工作。藉助精湛製造工藝的優勢,永久開發出了可以24小時工作、擴容方便、存取便捷的公共自行車系統。自2010年起,已經先後在上海、成都、重慶、北京、南通、深圳、遂寧等多個城市運營,累計投放了約30萬輛公共自行車。永久城市租賃車上海分公司網站顯示,其在上海地區就擁有1000多個網點,閔行、寶山、浦東新區、長寧、普陀等多個區內,都可以看到永久公共自行車的鎖柱網點。
先行者的探路即使困難重重,卻也意義非凡,趕了早集的永久選擇重新出發。去年永久自行車的控股公司中路集團投資「優拜單車」,永久為其在研發生產及公共自行車運營資源上加以支持。今年2月,憑藉自主開發的「小白」,永久又以「共拜單車」之名加入競爭。背靠傳統自行車廠的研發、製造優勢,積澱至今的公共自行車使用大數據,以及資本市場的支持,既是「先行者」又是「後來者」的永久並不是沒有勝算。
「我們自主開發的『小白』已經下線了,將在2、3個月內向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投入30萬輛。」顏奕鳴表示,和其他單車相比,「小白」在材料、鞍座等方面有所創新。「共拜單車的表面塗層材料類似於不粘鍋的特富龍,不會沾灰,自行車鞍座也具有減震功能,用皮帶取代鏈條來傳輸動力也更為輕鬆。此外,我們還會用上人臉技術,不用刷二維碼,只要掃一掃車籃,就能打開自行車。」他表示,在細節方面,還在自行車龍頭旁邊配上了水杯架,用戶還能一邊騎車一邊給手機充電。
共享經濟的出現,將自行車重新帶回了全民矚目的綠色規劃之中。有著77年歷史的老字號能否從新經濟、新領域中獲得新活力?顏奕鳴認為,對於勇於創新的永久來說,歷史不是包袱,而是底蘊,永久有這個勇氣和實力,加入更激烈的市場競爭。
永久的跨界還不止這一樁。英雄聯盟、王者榮耀、火影忍者手遊……從3月到6月,只要打開騰訊遊戲競技平臺,「上海永久」的品牌就會躍然於屏幕之上。老字號冠名90後甚至00後熱衷的手遊競技,這一把時髦玩得可好?
2014年,永久將自行車文化和咖啡館結合起來,成為其全新打造的O2O平臺,為的就是將騎行文化落地。「他家的座椅很特別,是有車座的座位,感覺在騎車一樣。」「一進來就被那麼多自行車吸引到,有的還掛在頂上。」打開大眾點評網上的兩家咖啡館頁面,被自行車吸引而來的粉絲可不少。如今,分別開在世紀公園和北外灘的兩家永久咖啡館,已經成為了自行車愛好者的聚集地。
「我們在全國共有500多個騎行俱樂部,現在熱愛自行車運動的人越來越多。」對於自行車的未來,顏奕鳴一點兒也不擔心:「在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自行車的銷量是中國的一倍,可見自行車並不會因為不再是主要的交通工具而落寞。事實上,周末騎著自行車出行、健身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新民晚報記者 張鈺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