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春節,大家的朋友圈應該都被《流浪地球》刷屏了。上映5天,斬獲15億票房,預測最終票房超過50億。
「中國科幻電影元年」、「載入中國電影史」、「媲美好萊塢」等讚譽不絕於耳,連著名導演詹姆斯·卡梅隆也發來賀電,祝福中國科幻電影「航程」順利。
不過,餃子哥今天要和大家聊的並非這部電影,而是它的原著小說《流浪地球》。
它最早是2000年發表在《科幻世界》雜誌的短篇小說,全書非常短小精悍,在微信讀書上看僅有59頁,不到一個小時就能看完。
與電影不同的是,原著時間跨度更長,情節更加虐心。書中對地球惡劣環境的描寫以及對婚姻、愛情、背叛等人性的拷問比電影更令人震撼,值得更多人品讀。
1. 你的不以為然,是別人的求之不得
晝夜交替,星空璀璨,四季輪換......這些現象對於我們來說是自然而然,但對書中的「我」而言卻是求之不得的奢望。作者在開篇就這樣寫道:
「我沒見過黑夜,我沒見過星星,我沒見過春天、秋天和冬天。我出生在剎車時代結束的時候,那時地球剛剛停止轉動。」
這是種怎樣的體驗?我舉個不恰當的例子,就好比把你關在攝氏七八十度的屋子裡,拿手機手電筒強光直射雙眼,這時候你會覺得,即使當個盲人也比這種感受好。對此,作者這樣描述:
你想像一個巨大的宮殿,有雅典衛城上的神殿那麼大,殿中有無數根頂天立地的巨柱,每根柱子像一根巨大的日光燈管那樣發出藍白色的強光。而你,是那巨大宮殿地板上的一個細菌。
生活在這個星球上,你享受著理所當然的饋贈,現世安穩,歲月靜好。而對書中的「我」來說,隨便一場小災難輕鬆就能奪走至親的生命。
爺爺因為雨點燙傷感染去世:
爺爺老糊塗了,有一次被酷熱折磨得實在受不了,看到大雨喜出望外,赤膊衝出門去,我們沒來得及攔住他。外面雨點已被地球發動機超高溫的等離子光柱烤熱,把他身上燙起了一層皮...就在起航時,爺爺去世了,他身上的燙傷已經感染。
媽媽因為巖漿滲入地下城來不及撤離失去生命:
我到地面兩個半小時後,巖漿在就在五百米深的地下吞沒了整座城市。我心如刀絞地想像著媽媽最後的時刻:她同沒能撤出的一萬八千人一起,看著巖漿湧進市中心廣場。那時已經停電,整個地下城只有巖漿那恐怖的暗紅色光芒。廣場那高大的白色穹頂在高溫中漸漸變黑,所有遇難者可能還沒接觸到巖漿,就被這上千度的高溫奪去了生命。
爸爸在執行任務時被小行星碎片擊中飛船犧牲:
在清除地球航線上的小行星的行動中,一塊被反物質炸彈炸出的小行星碎片擊中了父親的單座微型飛船...當時那個石塊和飛船的相對速度有每秒一百公裡,撞擊使飛船座艙瞬間汽化了,他沒有一點痛苦。
因此,在這樣的環境下,生存成為了一種幸運,生存和死亡成為人類唯一關心的話題。
2. 除了生死,都是小事
在書中,當主人公看到地球發動機發射出的等離子巨牆時,他想起了一個哲學謎語:
「你在平原上走著走著,突然迎面遇到一堵牆,這牆向上無限高,向下無限深,向左無限遠,向右無限遠,這牆是什麼?」
答案是:死亡。
是的,當太陽即將毀滅,地球末日來臨,人類已經被逼到了死亡之牆下面。在生與死面前,其他的一切都已經變得不重要。
知識變成了唯實用論。學校教育都集中在理工科上,藝術和哲學之類的教育已壓縮到最少,人類沒有這份閒心了。這是人類最忙的時代,每個人都有做不完的工作。
愛情變得可有可無。在這個時代,人們在看四個世紀以前的電影和小說時都莫名其妙,他們不明白,前太陽時代的人怎麼會在不關生死的事情上傾注那麼多的感情。
當看到男女主人公為愛情而痛苦或哭泣時,他們的驚奇是難以言表的。在這個時代,死亡的威脅和逃生的欲望壓倒了一切,除了當前太陽的狀態和地球的位置,沒有什麼能真正引起他們的注意並打動他們了。這種注意力高度集中的關注,漸漸從本質上改變了人類的心理狀態和精神生活,對於愛情這類東西,他們只是用餘光瞥一下而已,就像賭徒在盯著輪盤的間隙抓住幾秒鐘喝口水一樣。
就連婚姻的瓦解也變得微不足道。
「每個人都在不顧一切地過自己想過的生活,這也沒什麼不好。」爸爸突然想起了一件事,「呵,忘了告訴你們,我愛上了黎星,我要離開你們和她在一起。」「這是誰?」媽媽平靜地問。「我的小學老師。」我替爸爸回答。我升入初中已兩年,不知道爸爸和小星老師是怎麼認識的,也許是在兩年前那的畢業儀式上?「那你去吧。」媽媽說。「過一陣我肯定會厭倦,那時我就回來,你看呢?」「你要願意當然行。」媽媽的聲音像冰凍的海面一樣平穩,但很快激動起來,「啊,這一顆真漂亮,裡面一定有全息散射體!」她指著剛在空中開放的一朵焰火,真誠地讚美著。
而死亡的凝視,也讓我們學會加倍珍惜生命。
書中作者描寫了一個失去希望想要自殺的男人,在妻子的勸說下又選擇堅強的活下去。
我又聽到那個女人的聲音:「親愛的,痛苦、恐懼這些東西,也只有在活著時才能感覺到,死了,死了什麼都沒有了,那邊只有黑暗。還是活著好,你說呢?」那男人沒有回答,他盯著前方的藍光看,眼淚流了下來。我知道他能活下去了,只要那希望的藍光還在,我們就都能活下去。
除了生死,都是小事。在死亡面前,我們短暫的工作不如意,生活遇到一點小挫折又算得了什麼呢?
3. 背叛,人性的拷問
在小說中,當地球藉助木星的引力逃出太陽系後,意想不到的叛亂發生了。原來,人們通過觀測發現,地球離開後太陽並沒有發生任何變化,也就是說科學家所預測的太陽氦閃、吞沒行星的現象並未發生。
越來越多的人將「流浪地球計劃」視為聯合政府的陰謀。他們高喊:地球被出賣了!人類被出賣了!太陽不會爆發!這一切都是聯合政府想要建立獨裁帝國所編造出來的騙局!
於是,無數受到陰謀論蠱惑的公民群起響應,憤怒地拿起武器對抗,將聯合政府五千多名主要成員和科學家丟在大海的冰面上,讓零下百度的嚴寒慢慢奪去他們的生命。
而就在所有人高歌慶祝革命勝利時,宇宙一瞬間被籠罩在一片強烈的白光之中,太陽氦閃爆發了。
科學家的預言變成了現實,聯合政府的「流浪地球計劃」拯救了全人類。而此時這些功臣們,在這突然出現的燦爛陽光下,仍在海面上穩穩地站著,仿佛五千多尊雕像,他們的身體早已凍僵。
可以說這段情節是整本書中最令我震撼的一部分,拯救地球、拯救人類命運的功臣卻被無數號稱「有良知的公民」判處死刑,愚昧的群眾勝利了,多麼的諷刺!
這讓我想起了電影中moss的那句臺詞:讓人類永遠保持理智確實是一個奢求。
餃子曰
昨天我去看了《流浪地球》這部電影,坦白說特效確實達到了很高的水準,但劇情略顯單薄,不過國產科幻片能達到這樣的水平已經實屬不易,還是值得去電影院支持一下的。
既要腳踏實地,也要仰望星空。看科幻小說的意義並不是真的要我們去學習科學知識,也不是教我們去幻想不切實際的未來,而是讓我們從平凡的生活中暫時抽身出來,站在宇宙的尺度上去審視人類的渺小。
最終你會發現,在生與死面前,一切身份、地位、名利,都已變得不重要。好好活著,已經是最大的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