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一、回顧光伏電池行業
(一)光伏電池的基本原理
光伏發電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半導體的光生伏特效應(Photovoltaic Effect,PV),在太陽能電 池內部 PN 結上形成電位差,從而將太陽能轉換為電能,因此光伏電池是決定光伏發電效率的核心器件。
光伏電池中的最核心部分是 PN 結,作為光伏電池的基本結構單元,在 P 型(摻硼)半導體 和 N 型(摻磷)半導體的交界面形成。P 型半導體摻雜元素為硼,空穴作為多數載流子(多子) 主要參與導電,電子是少數載流子(少子);N 型半導體摻雜元素為磷,電子作為多子主要參與導電,空穴是少子。
由於半導體內載流子濃度的差異,在 PN 結會形成一個由 N 指向 P 的內電場。當太陽光照射在半導體表面, PN 結附近的電子吸收能量變為移動的自由電子,同時在原來的位置形成空穴。自由電子受到內電場的作用會向 N 區漂移,同時對應空穴向 P 區漂移。當連接電池正負極形成 閉合迴路時,自由電子受到內電場的力從 N 區經過導線向 P 區移動,在外電路產生電流。
根據半導體材料的不同,可以將太陽能電池分為晶矽太陽能電池和薄膜太陽能電池。晶矽電池是研究最早、最先進入應用的第一代太陽能電池技術,按照材料的形態可分為單晶矽電池和多 晶矽電池,其中單晶矽電池根據基體矽片摻雜不同又分為 P 型電池和 N 型電池。目前應用最為 廣泛的單晶 PERC 電池即為 P 型單晶矽電池,而 TOPCon、異質結、IBC 等新型太陽能電池技 術主要是指 N 型單晶矽電池。
(二)從太空到地面,光伏行業增長了 1500 倍
1839年法國科學家E.Becquerel發現液體的光生伏特效應算起,太陽能電池已經經過了180 多年的漫長的發展歷史。1877 年 W.G.Adams 和 R.E.Day 研究了硒(Se)的光伏效應,並製作第 一片硒太陽能電池。
我國1958年正式開始研發太陽能電池,最初研發出的光伏電池主要用於空間領域。1975 年-1976 年寧波、開封先後成立太陽電池廠,電池製造工藝模仿早期生產空間電池的工藝,太陽 能電池的應用開始從空間降落到地面,但由於產品價格貴地面光伏市場小,20 世紀 70 年代至 20 世紀 90 年代,行業發展幾乎停滯。
直到 2000 年德國頒布《可再生能源法》帶動歐洲地面光伏市場興起,進而帶動我國開始出 現光伏產業鏈的配套公司,地面光伏市場才真正開始逐步發展起來。2002 年我國無錫尚德第一 條10MW多晶矽電池產線宣布投產,我國光伏產業全面國產化進程正式開啟。
2003 年到 2005 年,在歐洲特別是德國市場持續拉動下,尚德和保定英利持續擴產,其他 多家企業紛紛建立太陽電池生產線,使我國太陽電池的生產量迅速增長到達 MW 級別。2007 年 我國光伏新增裝機約 20MW,之後十多年我國通過補貼等多種政策的扶持,到 2019 年我國光伏 新增併網達 30.1GW,較 2007 年增長超 1500 倍。
近二十年光伏電池市場主要以技術更成熟的晶矽電池為主,2008 年前後由於晶矽電池上遊 多晶矽料出現緊缺,導致晶矽電池成本高企,薄膜電池作為第二代電池受到市場關注,市場份額 一度出現回暖。但隨著 2008 年-2009 年和 2010 年-2011 年兩輪多晶矽料價格的斷崖式下跌,晶 矽電池成本得以大幅下降,度電成本大幅降低,成為目前光伏電站市場的絕對主流。而薄膜電池 僅保存了特定市場的極小份額。
多晶矽價格暴跌後,多晶矽片經濟性曾一度領先單晶。但從 2015 年-2016 年開始,以隆基 為首的單晶廠商實現技術突破,大幅降低了單晶矽片單片成本。由於單晶矽電池具備更高的轉化 效率,導致單晶矽片對應的單瓦成本實現反超,比多晶更低,後又出現以 PERC 電池為代表的 高效單晶矽電池,進一步推動了單晶矽對多晶矽的替代,單晶矽電池市場份額自 2016 年起開始持續攀升。
(三)兩輪多晶矽料的價格暴跌,奠定晶矽電池發展基礎
2004 年之前,絕大部分多晶矽產量用於半導體產業,太陽能級多晶矽需求僅用電子級矽的 邊角料即可滿足,因此,多晶矽產能主要受半導體產業影響。2003 年德國光伏補貼政策出臺, 帶動了德國太陽能光伏應用市場,從 2004 年起在以歐洲、日本、美國為代表的太陽能光伏應用 市場的帶動下,太陽能級矽的需求呈現較快速度增長。據賽迪顧問數據,2004 年全球光伏電池產量達 1195MW,到 2009年全球光伏電池產量增長到 10400MW,增長近 9 倍,我國光伏電池產量2009年達3460MW,較 2005 年增長近 25 倍。
早期矽料產業被海外 7 家廠商壟斷:
雖然光伏市場呈現了跨越式增長,但由於原料多晶矽制 作技術難度大,工藝複雜,且核心技術集中在 Hemlock(美國)、Wacker(德國)、Tokuyama(日本)、 REC(挪威)、MEMC(美國、義大利)、Mitsubishi(日本、美國)和 Sumitomo(日本)七家廠商手中。
即使廠家產量擴增,但一般多晶矽的生產線建設期在 2 年左右,經過後期的不斷調試,完全 達產則需要 3-5 年時間。因此全球原料多晶矽市場一直由傳統 7 大廠商壟斷,其市場份額約佔市 場總額的 70%以上。
2005 年-2008 年矽料出現價格暴漲,光伏薄膜電池實現高增長:2005 年矽料價格約 100 美 元/kg,2006 年第四季度多晶矽突破 300 美元/kg 後,2007 年底升至 400 美元/kg,2008 年 9 月,多晶矽價格最高時接近 500 美元/kg。在矽料價格暴漲的同時,光伏薄膜電池性價比逐漸凸 顯,市佔率從 2005 年的 6.5%爬升至 2009 年的 19.5%。
自主研發矽料逐步投產,2008 年-2010 年矽料價格迎來第一輪暴跌:在全球多晶矽供應不 足,價格持續上漲情況下,中國掀起多晶矽投資熱潮。以洛陽中矽高科為首,自主研發的多晶矽技術成功實現產業化後,多晶矽已成為全國的投資熱點。國內多晶矽規模迅速擴大,促使國外多晶矽生產的單項技術和設備也開始優惠進入中國,技術和裝備水平不斷提高,多晶矽產量迅速擴 大,2006 年中國多晶矽產量僅 387 噸,2007 年達到 1130 噸,2008 年達到 4210 噸,2009 年 中國多晶矽產量達到 20000 噸。
截至 2008 年,全國共有 16 個省市自治區布局投資了 33 個多晶矽建設項目,而 2008 年多 晶矽實際產量只有 4000 多噸。截至 2009 年底,中國已建成原料多晶矽產能接近 5 萬噸,大大 小小的項目以及規劃項目不下 40 個,江西、四川、江蘇等省已經成為國內多晶矽項目的主要分 布地區。
由於光伏產業的過度投資,導致多晶矽價格呈現「過山車式」的波動。到 2008 年末多晶矽 價格已經跌至每公斤 150 美元左右。2009 年 3 月,多晶矽價格最低時到過每公斤 50 美元,跌 幅近 90%。
國內有實力的產商擴產,2010 年-2012 年多晶矽料第二輪暴跌:2010 年國家《多晶矽行業 準入條件》的出臺,進一步提高了行業進入門檻,多晶矽行業在國內又呈現出幾個大企業壟斷的 局面,保利協鑫、江西賽維 LDK 和洛陽中矽產能位列全國前三。
且業內仍有具有一定影響力、資金雄厚的多晶矽企業仍在不斷投資。受海外新增裝機增速下 滑影響,在 2011 年末,多晶矽料再次出現斷崖式下跌,從 2010 年 9 月的近 700 元/kg 下跌到 2012 年的約 100 元/kg,跌幅超 85%。
隨矽料成本的大幅下行,晶矽電池組件成本大幅下降,成為太陽能電池中的絕對主流:晶矽電池相對於薄膜電池起步更早、效率更高。隨兩輪多晶矽價格的大幅下行,多晶電池片成本快 速下降,更便宜的多晶矽電池組件,大幅降低了度電成本,成為目前光伏市場絕對主流。
單晶矽電池效率持續攀升,BOS 成本優勢也逐漸顯現:隨著組件成本的快速下降,提升電 池組件轉換效率攤薄 BOS(除組件外系統成本)成本顯得越來越重要。2015 年光伏領跑者計劃 啟動,推動了高效率電池發展,之後三年內單晶 PERC 電池佔比迅速提升。到 2019 年,單晶電 池市佔率達到 65%,二十年來首次超過多晶電池。
(四)金剛線切割大幅降低單晶矽片成本,奠定單晶電池發展基礎
2010 年至今,受益於各種降本增效技術的應用,光伏作為曾經昂貴的清潔能源現在正變得 越來越廉價,目前全球大部分地區已經實現平價上網,部分地區光伏度電成本甚至低於化石燃料 度電成本。如果以 2015 年作為單多晶技術變革的分水嶺,2011 年-2015 年全球光伏新增裝機年 複合增速為 15%,2015 年-2019 年全球新增裝機複合增速達到 23%。
回顧單晶矽對多晶矽的替代,核心在於金剛線的切割技術的普及,大幅降低了單晶矽片成本。金剛線當時主要是替代砂漿切割技術。
金剛線技術增切速、降線耗:傳統的砂漿鋼線切割切速僅有 0.4 mm/分鐘。金剛線切割可採 用 1.0~1.2 mm/分鐘以上的大切速,切割效率大幅度提升 2-3 倍以上。同時,隨金剛線切片技術 的發展,單片矽片耗線量也在成倍下降,由原先的 3 米/片已經降到現在的 1.5 米/片。切割成本 的下降使金剛線技術快速普及。
細線化、薄片化提高矽片產量:金剛線基本以每年 10-20um 的速度在細線化,當時國內先 進企業已實現母線80um金剛線切片量產,日本當時已有廠家開始小範圍使用母線70um金剛線。薄片化可大幅提高每公斤單晶出片率、提升切片產能,為單多晶矽片成本逆轉提供有力支撐。
當切割矽片的方法由砂漿切割轉變為金剛線切割時,按當時的 120元/kg的矽料的成本計算, 每一片,矽料的成本就可以每片降低 0.59 元。考慮到金剛線線徑逐年變細,切割速度增快,產 能大幅增加,產品的折舊成本也會有所減小。據測算,當矽片厚度由 180 μm 下降至 160 μm, 矽片生產的折舊成本將下降 0.26 元/片。
在隆基股份的單晶矽片出來之前,保利協鑫是當之無愧晶矽龍頭。2015 年底協鑫多晶矽和 多晶矽片產能分別達到 7 萬噸和 14GW,市佔率分別高達 30%和 40%,均列全球第一。對比兩家公司的發展,可以明顯發現自 2015 年金剛線切割開始普及,明顯提升了單晶矽片的成本下降 速度,按當時的電池片效率估算矽片的單瓦成本,2016 年單晶對多晶實現了成本優勢的反超。
隆基得益於領先的成本優勢,藉助高效 PERC 單晶電池的載體和領跑者計劃培養的市場, 在矽片價格下跌時,仍能連續 6 個季度保持毛利率攀升,2015 年至 2018 年,隆基營收年複合增速達到 55%,淨利潤年複合增速達到 70%。
協鑫緊隨其後完成了金剛線切割技改並推出鑄錠單晶矽片,但仍未能逆轉局勢。隆基憑藉良好的現金流順勢擴大產能,2019 年隆基矽片產能超越協鑫,成為全球矽片龍頭。
二、PERC 電池的提效降本之路
(一)從 PERC 電池的應用看新技術的導入
以前太陽能電池效率大都通過改進電池正面獲得,因此當正面帶來的效率提升越來越難,研發人員將目光轉向了電池背面的鈍化。由於切割矽片會在其表面產生大量懸空鍵,引起載流子在 此大量複合從而影響電池效率,鈍化就是通過降低表面載流子的複合,來提升電池的效率。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電力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