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海鷹一號」反艦飛彈 |
「海鷹」的故事 中國海軍岸艦飛彈發展秘史(組圖)
自從1961年仿製542岸艦飛彈下馬造成空白後,重要頻海城市和港口依舊要部署大量的岸防炮兵。而且在修建大型骨幹基地的同時,還要在遠離建立臨時基地,一些魚雷艇和炮艇也配置在這些重要地區附近的基地,以便及時出動和減少提高巡邏效率。當時大型艦艇少,續航能力差,對於不斷的襲擾,有些疲於奔命。在1963年攔截入侵的美軍驅逐艦時,雙方對峙達7天時間,超過了我國艦艇最大續航時間,為減少淡水消耗,官兵們只好用海水做飯。面對嚴峻的海防形勢,在「上遊一號」仿製成功後不久,國家就下達了研製岸艦飛彈的任務,命名為「海鷹一號」。仿製「上遊一號」艦艦飛彈成功後,中國獲得了飛彈生產和裝備使用的經驗,同時也消化了飛彈技術,為研製岸艦飛彈打下了基礎。
1965年4月23日,國防工辦在北京召開了「海鷹一號岸艦飛彈武器系統方案審定」會議。飛航式飛彈研究院和320廠共同提出了以544飛彈為基礎,進行改型設計,增大射程的方案。由於「上遊一號」飛彈還是蘇聯544飛彈仿製產品,在射程上並沒有提高,不能滿足岸防作戰需要,因此對其進行改進,增加射程轉為岸基發射在技術上是風險很小和最便捷的方案。就當時中國的實際情況,如果重新設計一種飛彈,連氣動外形都沒有技術儲備,光是飛行包線測試就要花費很長時間。要在很短時間內開始裝備和部署岸艦飛彈,扭轉當時不利的岸防落後狀況,必須爭取時間。因此方案很快就獲得通過。方案包括加大推進劑箱容量、延長發動機工作時間、研製地面發射控制系統。
國防工辦決定由飛航飛彈研究院擔任武器技術和總體負責,由320廠負責試製生產。會議後不久,320廠在仿製544飛彈的工藝生產流程基礎上,迅速制定了技術方案和研製進度。改型對於設計的任務不重,但是不斷有新問題需要解決,因此以生產廠為主,研究院技術負責的辦法,能夠很快且很直觀地處理相關問題。不到半年時間,320廠就拿出了模樣彈,主要體現彈內設備安裝和燃料容量,摸索重量和重心變化情況。1966年3月生產出了遙測彈,並在當年11月運送到了試驗基地。遙測彈是沒有安裝戰鬥部,加裝了測試記錄儀器。在整個飛行中記錄飛彈的飛行狀態及彈上雷達、控制系統等的信號情況。這些記錄數據都必須用統一的時基作為基準,才能看出同一瞬時那些信號不協調等情況。當時沒有先進的電子設備,記錄很多靠磁帶錄製或熱筆記錄儀記錄在紙帶上,然後回來用儀器或放大鏡直尺分析。中國飛航飛彈科研的前輩們就是用這樣簡陋的辦法製造第一代飛彈。
在研製飛彈的同時,岸艦飛彈的地面發射控制系統的研製也在同步進行。544飛彈作戰時,首先要確定目標方位和距離。「上遊一號」飛彈的原型是射程只有35千米的蘇聯544艦艦飛彈,因此相配套的雷達只保證這個射程內的增益和精度,而「海鷹一號」飛彈設計射程達100千米,原雷達的增益和精度不足,因此必須重新研製雷達。在方案審定會上決定由飛航飛彈研究院負責技術和總體,地面跟蹤雷達由786廠研製,後來因為其他原因改由788廠承當。射擊指揮儀由總體部和706所等單位聯合研製。發射架和運輸裝填車由710所設計,滬東造船廠生產,電源車分別由鄭州電器廠和蘭州綜合電機廠研製,綜合測試車和射前檢查車由總體部負責,其他通用設備選用已經定型的產品。
![]() 被稱之為中國版「冥河」的我海軍「海鷹二號」艦艦飛彈 |
雷達轉由788廠試製後,788廠也採取在已有型號上進行漸改的方案。當時考察所有技術資料,核實一種用於岸炮校射的322雷達只要稍作改進,就能在增益和精度上能夠滿足「海鷹一號」飛彈最大射程上的跟蹤要求。322雷達基礎上改進的飛彈火控跟蹤雷達代號為331。這種雷達是由一個安裝在解放卡車車廂頂上的拋物面天線和相應的雷達發射機、操作臺等組成,整個雷達全部在一輛越野卡車上。由於設計時,考慮了兼顧搜索和跟蹤,雷達的轉速教高,使數據信號更新快,對於每小時最快只有30多海裡航速的艦船完全可以連續描跡和跟蹤。雷達的P顯也做了相應處理,能使射手迅速量出目標航路等等。但是由於當時缺乏經驗及國內電子元件產品可靠性差,整機性能不好,調試也非常艱苦。在和指揮儀對接聯合調試中,問題層出不窮,但是科研人員還是努力保證了進度和試驗的順利進行。
1966年12月26日,在遼寧錦西海岸進行了首次發射試驗。試驗由國防科委第23蓋達組織實施。飛彈要飛完最大動力航程,目標是命中該航程上的靶船。試驗時,隨著倒計時數秒,科研人員最擔心飛彈在發射架上爆炸。飛彈在一聲巨響中成功的射了出去,然而問題卻剛開始。飛彈雖然成功完成巡航飛行,但是彈上雷達沒有捕捉到目標,飛完航程掉進海中,試驗沒有達到目的。320廠很快又提供了新的試驗彈,但是通過試驗,發現彈上雷達能捕捉到目標的次數與沒有捕捉到的次數相近。圍繞這些情況,先後開了三次故障分析研究會。最後飛航飛彈專家推斷是彈上末導雷達處於時好時壞的臨界狀態造成的。發射時的振動是最大的懷疑對象。通過計算改善了彈架協調關係,將發射架導軌長度截短了1.2米,並且將導向梁末段底板向下彎曲20°,同時加大了天線回調角,增加了減震措施。1967年飛彈試驗取得初步成功。隨後加強了彈體強度,並進行了局部修改。從1966年首射到1970年定型,「海鷹一號」飛彈總共試射了25發彈。1970年9月,飛彈定型。1971年開始批量生產。從此中國海岸有了岸艦飛彈,並且能在100千米範圍內形成有效威懾。
![]() 中國海軍「海鷹二號」岸艦飛彈 |
「海鷹一號」岸艦飛彈並沒有生產多長時間就停止生產,將其轉為艦艦飛彈安裝在軍艦上。在「海鷹一號」研製的同時,還有個「海鷹二號」飛彈系統項目。這是1965年初,由飛航式飛彈設計研究院總體部在已有的論證基礎上提出的另一個方案。也是基於544飛彈進行改型,增加射程、彈上成件與「海鷹一號」通用的原則。當年4月獲得國防科委批准通過。8月列為國家發展型號,1966年被命名為「海鷹二號」飛彈。兩個如此相近的項目同時上馬,而且不是競爭關係這實在令人費解。不過「海鷹二號」的設計較為成熟。為加大燃料裝載量,重新設計了飛彈彈體中段,採用承力箱結構。這樣能夠在增加燃料容量的同時,加大彈體結構強度。在設計中使用了從蘇聯進口的「烏拉爾」計算機。1966年8月終於組裝出靜力試驗彈。
按照544和「上遊一號」飛彈的技術規定,需要用兩發飛彈彈體進行全程發動機熱試車。當時正值文革,工廠情況較為混亂,難以保證進度。因此有人提出用一發彈的彈體做兩次試驗,即使試驗不成功,也只需更換電纜和艙內部件。在第一次試車時,發動機燃氣發生器的燃燒室喉部被燒穿,更換後繼續試車。第二次試車獲得成功。這個試車的彈體又被改成了振動試驗彈。可見當時為節省經費和時間是如何艱苦奮鬥的,這也是飛彈研究史上的創舉。1967年5月19日,中央軍委才正式批准研製「海鷹二號」岸艦飛彈。此時飛彈的研製已經進入了整體組裝階段。當年秋季,前往錦西23基地作飛行試驗,秋季是錦西23基地最好的試驗季節。在這裡遇上「海鷹一號」飛彈也在進行打靶試驗,而且正為出現接連出現近失彈沒有命中目標而忙呼。「海鷹二號」研製人員為「海鷹一號」解決了這個技術問題。
9月29日,「海鷹二號」第一次打靶就直接命中了目標。10月27日打靶時,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的聶榮臻元帥到場觀看。這發飛彈也很精彩地直接命中目標。1968年秋季又是兩發兩中,這樣「海鷹二號」飛彈以四發四中的成績圓滿結束了試驗性飛行。儘管研製中的技術問題很順利地解決了,但是生產上遇上了麻煩。按試驗大綱必須進行7發彈的試驗,達到5發命中才能算合格。當時正是文革高峰,整個領導機構一片混亂,大批幹部被下放「軍墾」勞動去了,想生產出7發彈很困難,連人都找不齊。最後是留守的幾個人員,用剩下的零部件,竭盡全力精心湊出了5發彈。儘管如此,這些彈運到錦西23基地後,發現質量問題很多,參試人員只好日夜連續奮戰進行調試和排查故障。試驗結果取得了5發4中。其中進行最大射程試驗的那發飛彈曾經補過箱體洩漏和更換過雷達,不過還是在最大射程上直接命中了靶船。試驗最小射程的那發彈是近彈,在靶前250米處入水爆炸。在發射最後兩發彈時,採用的是兩發齊射,雙雙命中目標。發射前,靶船上的人員因為風浪太大撤不下來,曾經請示留在靶船上,雖然做法狂熱但是確實勇氣可嘉。飛彈戰鬥部能將靶船2/3炸碎,當然不可能讓他們留在靶船上。
![]() 中國海軍「海鷹二號」艦艦飛彈發射雄威 |
「海鷹」飛彈系統由跟蹤雷達站天線車、跟蹤雷達站顯示車、移動電站、指揮儀車、射前檢查車、發射架車和發射架牽引車組成。作戰過程是由雷達搜索目標,並計算目標方位和距離,以及運動的航向,將這些射擊諸元傳送給射擊指揮車上的指揮儀,發射架隨動社射擊指揮儀。當目標進入射擊扇面並滿足射擊條件時,指揮儀經過計算向彈上發送射擊前置角和末導雷達開機主動搜索時間,在飛彈發射瞬間,封鎖發送,點火繼電器吸合點火,飛彈升空。「海鷹」是雷達主動彈,屬於發射後不管的武器。飛彈起飛時在助推器強大的推動下自動爬高,2.2秒後助推器脫落。飛彈爬高到300米改為平飛,速度為0.9馬赫。飛彈飛行中末導雷達開機時間到時,自動打開雷達搜索海面。雷達天線初始有一定下視角,搜索海面發現目標後,自動駕駛儀控制飛彈向目標俯衝,同時雷達天線按預定回調角抬頭。因為此時不抬頭的話,雷達波會全打在海面上丟失目標。
0.9馬赫的速度在300米高度飛行時,給人感覺也是風馳電掣。當時世界上很多大型艦艇沒有專門的對抗裝備。當時的防空飛彈主要是對抗飛機這樣的大型目標的。對於「海鷹」這樣的大小且飛行高度很低的目標難以探測。1968年美國海軍的對空警戒雷達發現類似大小的靶機距離只有10千米左右,艦上系統只有幾秒鐘的時間作出反應。當時的海軍飛彈系統是不可能作到的,而且「海鷹」體積小,西方國家推斷防空飛彈的近炸引信按攔截飛機的設定對其可能不會起爆,導致即使用飛彈也會錯過目標。唯一能抵抗反艦飛彈的武器是艦上的高射炮。1967年埃及「黃蜂」級飛彈艇用「冥河」飛彈攻擊以色列「埃拉特」號驅逐艦時,艦上的高射炮根本沒有來得及作出反應。尤其是歐洲國家艦艇上大量使用20毫米的單管人操機炮,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1982年的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英國的42型驅逐艦上都還是用這種機炮。蘇聯的「冥河」飛彈雖然是「海鷹」飛彈的始祖,但是蘇聯海軍當時也沒有把握對抗這種飛彈,他們的艦艇上多數還是使用人操半自動的37毫米高射炮。當時蘇聯海軍中火力最強的「柯特林」級專用防空驅逐艦也只有高平兩用的130毫米和57毫米炮,這對於抗擊飛航式反艦飛彈效果極差。一時間,哪怕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艦隊,也對「海鷹」飛彈束手無策了。對於喜歡挑釁的霸權主義國家的海軍,過去可以隨便接近的中國海岸變得極其危險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