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海鷹品牌巧捷萬向的馬輪平臺,現身吧!

2021-02-17 中國航天科工三院


一分鐘,請打開腦洞,接好腦電波,然後告訴我你能想像到靈活度最高的輪子什麼樣?

時鐘滴答滴答滴答滴……

別折磨自己啦! 從本期開始,航小飛每周五送您一分鐘大片!咱也秀個肌肉,向您介紹院的產業技術實力,帶您領略航天海鷹品牌的魅力。準備好了麼?快來看看我們航天海鷹系列產品的首秀——馬輪平臺!絕對會像一隻掠海飛行的雄鷹划過你「迷霧」般的腦海……

航天海鷹馬輪平臺基於麥克納姆輪(馬輪)及速度矢量合成技術,通過對不同輪組的轉速和旋向的精確控制,無需轉向機構即可實現平臺進退、橫移、斜行、轉動等任意連續軌跡行走。

航天海鷹馬輪平臺突破了多軸控制、平衡懸掛等核心技術,產品系列涵蓋1t至30t載重範圍,具有垂直舉升、多自由度微調、自動循跡、安全防撞、多車協同等智能化功能,廣泛應用於智能物流、柔性裝備、高鐵檢修等領域。


聯繫部門:中國航天科工三院產業部市場處

聯繫電話:010-68374433

聯繫郵箱:scc@hiwinggroup.com

創意總監:王靖哲

策 劃:王 韡 劉宇辰 姜國興

攝 像:何大彤 李慶國 孟 玥

視頻編輯:穆珊珊

動 畫:李小帆 管旭亮 李 智

後期包裝:李超椿 祖 宇 呂嘉儀

微信推廣:寬 寬

(素材提供/三院8359所 編輯/寬寬 笑笑)

若愛,請深愛!文章底部點讚並分享哦!

投稿郵箱:3283835351@qq.com 期待您的來稿!


相關焦點

  • 航天海鷹攜手騰訊雲發起「衛星即服務產業聯盟」聯合多家企業建設...
    童慶禧院士表示商業航天行業格局不斷變化,風起雲湧,下一個五年的發展側重點在於如何成功地將現有成熟的技術、項目進行市場化、商業化、大眾化的轉變。這是商業航天發展的一個嶄新的起點。希望聯盟發揮好紐帶和橋梁作用,促進政企良性互動,加強聯盟會員溝通聯絡,砥礪前行、和舟共濟、互幫互助、互利共贏,打造衛星即服務產業聯盟品牌,為中國航天產業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 揭秘「海鷹」航天服的結構及型號發展
    「海鷹」航天服的結構及型號發展蘇聯解體前,「海鷹」航天服主要發展出了3種型號(譯者注,指由登月用基礎型號衍伸而來的3種)。航天服結構隨著在軌操作條件的變化以及任務半徑的擴大不斷進行調整。同時,航天服的可靠性和協調性也在任務執行結果、太空人建議及消除缺陷研究工作的影響下不斷提高。
  • 航天星雲平臺2.0 榮膺第22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創新金獎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此次攜商業航天領域的「衛星網際網路」、「衛星物聯網」衛星製造、火箭發射、衛星應用平臺、行業解決方案亮相本屆展會。其中,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三研究院航天海鷹衛星運營事業部以航天星雲·天基網絡地面服務平臺2.0突出體現了「航天技術助力新基建」主題,併集中展示了航天技術應用(衛星通信、導航、遙感,智能製造領域)的核心能力和產業化成果。
  • 海上雄鷹——淺析美國海鷹直升機進化史,及資深飛行員的十點總結
    海鷹的誕生與「拉姆普斯」LAMPS輕型機載多功能系統的發展密不可分。上世紀七十年代,美國海軍還在用SH-2海妖和SH-3海王作反潛反艦直升機。後來LAMPS發展到MK-III型變成艦機通用,體積迅速增大。原先的SH-2海妖直升機身材太小裝不下了,所以美國海軍開始謀求一種新的直升機平臺。
  • 海鷹將籤回外接手保羅-理察森
    美國時間周六,根據NFL Network記者報導,海鷹將籤回外接手保羅-理察森(Paul Richardson),補強傷痕累累的外接群。理察森今年28歲,是海鷹2014年二輪秀,為西雅圖效力4年。他在2018年休賽季與華盛頓橄欖球隊籤約一份5年4000萬美元合同,但由於傷病限制,兩個賽季裡只打了17場比賽。
  • 「海鷹」的秘密-世界無敵的「中國冥河」飛彈(圖)
    面對嚴峻的海防形勢,在「上遊一號」仿製成功後不久,國家就下達了研製岸艦飛彈的任務,命名為「海鷹一號」。仿製「上遊一號」艦艦飛彈成功後,中國獲得了飛彈生產和裝備使用的經驗,同時也消化了飛彈技術,為研製岸艦飛彈打下了基礎。  1965年4月23日,國防工辦在北京召開了「海鷹一號岸艦飛彈武器系統方案審定」會議。
  • 行走的「太空飛船」:解密航天服的前世今生
    一起解開航天服背後的「秘密」吧!航天服是在飛行員密閉服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多功能服裝。  航天服從功能上可分為艙內航天服和艙外航天服。無論哪種航天服都由多層組成,它們互相連接形成一個整體服裝,要求各層的質量要高、要輕、不能過厚,避免影響航天員的行動。  航天服的起源  「一切從那本科幻書開始」  科學幻想常常啟發人類的重大發明創造。
  • 中關村領創商業航天產業發展聯盟正式成立
    (以下簡稱「聯盟」)成立大會暨第一次會員大會在北京航天海鷹科技大廈舉行。所有理事會負責人候選人獲得全票通過,航天科工三院商業航天總指揮鄒洪當選為理事長,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商業衛星市場部部長蘇志彬、北京空間科技信息研究所生產力促進中心主任劉豪、北京九天微星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裁彭媛媛、航天科工海鷹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袁鴻翼當選為副理事長,龍開聰當選為秘書長。監事會監事經過表決同意崔星當選為監事長。
  • 「海鷹43」三體巡邏艇似太空戰艦
    「海鷹43」:浪尖上的舞者「海鷹43」概念圖日前,由法國建造出口莫三比克的三體巡邏艇海鷹43級首艇在法國南部拉西奧塔建造完畢,正式交付CMN船廠以安裝動力系統和舾裝。憑藉其高調科幻的外形,「海鷹43」一面世就引發了全世界的關注,其「曝照」著實讓人感到「亮瞎了眼」,甚至有人開玩笑說:如果把背景換成宇宙,很多人就會相信它是一艘太空戰艦。
  • 印度北極星上艦不合格,花天價引進海鷹,一共才24架依然杯水車薪
    現代海軍中艦載直升機是非常重要的裝備,對印度來說就成了一個犯難的事情,有關艦載直升機的採購一直久拖不決,如今印度北極星上艦不合格,花天價引進海鷹,這是2020年3月時,美印正式達成了的協議,雖說海鷹直升機的性能非常的不錯,為陸軍用的黑鷹直升機的海軍型號,還是進行現代化升級款,在技術上已經是非常先進的水平,但是它的數量非常有限,
  • 卡森溫茨持續低迷,海鷹兵不血刃23-17贏下老鷹穩固國西頭名
    騰訊體育訊 北京時間2020年12月1日早上9點20分,費城老鷹主場迎戰西雅圖海鷹。費城老鷹前幾周一直都是國聯東區第一,然而今年的國東分區競爭相當不激烈,本場比賽開始前,老鷹僅僅取得了3勝6負1平的戰績。最終海鷹以23-9兵不血刃地戰勝了老鷹,重返國聯西區第一的位置。
  • 巨額融資接連湧向民營航天 衛星網際網路領域首隻獨角獸現身
    原標題:巨額融資接連湧向民營航天 衛星網際網路領域首隻獨角獸現身  天地通信已成為現實,我國空天地一體化產業建設也不斷提速。11月17日獲悉,我國商業航天及衛星網際網路領域首隻獨角獸企業銀河航天現身中關村,亦莊「火箭街」已集納全市約1/4民營航天企業,成為衛星網際網路產業助推器,中關村科學城還將建成千億級空天產業集群。
  • 趙宏:用共享經濟思維 推動商業航天領域發展
    人民網 原創稿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三研究院航天海鷹衛星運營事業部科技委副總師趙宏發布報告。人民網記者於凱 攝會上,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三研究院航天海鷹衛星運營事業部科技委副總師趙宏分享了前沿報告,探討了如何共建共享生態發展,共創商業航天產業繁榮的議題。趙宏首先介紹了商業航天領域在新時代的特徵。他表示,如今的時代,科技的迭代日新月異,各種新的共享經濟和創新業態層出不窮。如何搶佔科技制高點是關鍵。要通過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管理創新,才能夠推動商業航天行穩致遠。
  • 航天夢·中國夢系列文化工程353工程
    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航天人義不容辭地站在了時代的最前列。弘揚航天精神,推廣航天文化,不僅僅是航天人的事,也是全民族的使命和責任。為響應國家號召,北京航天雲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北京君祉林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等多方力量,就基地建設、展覽、主題活動、科普研學等領域通力合作,由業務精湛長期活躍在科研生產一線的專家學者組成,全面打造系列主題展、巡展和主題活動相關的互動產品、研學課程。
  • 航空航天有什麼區別?中國的航天技術都來自國外?乾貨全在這裡……
    中國航天科工三院海鷹特材公司 裝配製造技術中心主任助理 王巍:更直白就是:飛機一類的就是航空器,火箭一類的就是太空飛行器。航空航天領域,設計和材料工藝哪個更重要?設計、材料、工藝是三位一體,三者只有齊頭並進才能把我國的航天航空事業真正發展壯大。航空航天新技術在民生民用領域都有哪些應用?中國航天科工三院海鷹特材公司 裝配製造技術中心主任助理 王巍:航空航天新技術在民生民用領域有很多具體的應用。
  • 案例分析九:北京東方紅航天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經營範圍:空間生物技術應用,通過空間誘變進行生物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目前階段的主要產品包括天曲牌益脂康片、航天東方紅牌航力片和東方紅一號牌宇航口服液等。航天生物2006年向這兩家公司銷售2524.74萬元,佔同期銷售收入的85.96%。
  • 快手直播「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打造周期化航空航天品牌
    為讓更多人了解中國航天進程,本次「嫦娥五號」發射,快手官方帳號「快手航空航天」(ID:40300172)將首次以現場直播+解說的形式參與此次探測器發射活動。屆時,將有10位快手達人前往海南文昌發射場,為廣大網友帶來發射現場的直播,平臺也將邀請國防軍事資深評論員杜文龍大校,及央視軍事頻道主持人俞潔在北京現場直播解說本次發射,多角度、全方位地為網友此次
  • 我們把石油鑽井平臺變成航天母艦,首次就一箭七星
    美國在航天技術領域處於全球領先的地位,在許多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其中之一:運載火箭的海上發射技術,利用可以移動的海上平臺來發射衛星,原本為美國獨享的技術,其實為美國、俄羅斯、挪威、烏克蘭一起搞過的項目,只是發射等工作由美國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