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球藻的起源
小球藻,也稱綠藻,英文名:Chlorella。是地球上生存了30億年以上的一種淡水單細胞藻類。
30億年前,地球上誕生了第一個產生氧氣的生命,也是第一個單細胞核酸物質--綠藻。藻類,被形容為」地球之肺「,供給地球約90%氧氣(另10%則由植物提供)。
綠藻的誕生,也孕育了地球萬物,它是許多生物的食物來源,大到鯨魚,小到陸地上的小昆蟲等,同時也使得地球適合人類及其他物種繁衍。經過適者生存的長久演變,綠藻也是目前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
註:我國常見的小球藻種類有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pyrenoidosa)、橢圓小球藻(Chlorellaellipsoidea)、普通小球藻(Chlorellavulgaris)等。其中蛋白核小球藻的蛋白質含量最高,營養價值也最高。
蛋白核小球藻乾粉
小球藻的開發利用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為解決糧食不足問題而首次有計劃地培養綠藻。二戰後,美國、德國、日本相繼投入綠藻研究,大量培養且開發成產品銷售。
每60億個優質的綠藻細胞,才能製成1克的綠藻,1克的綠藻相當於1公斤的蔬菜水果的營養價值,可見其珍貴。
綠藻(小球藻)由於含有超級豐富的營養,具有低熱量,因此美國太空總署(NASA)把綠藻(小球藻)列為&34;,綠藻(小球藻)更被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為&34;。2011年11月9日,神舟8號太空飛船攜帶綠藻(小球藻)上天,綠藻(小球藻)不僅為太空人提供氧氣,而且還作為食物的來源確保太空人在中間站的全面營養,同時還有可能對許多醫學難題提供重要的解決方案。
對於我國經歷過20世紀60年代「三年自然災害」的中老年人來說,綠藻(小球藻)並不陌生。當時,為響應中央的號召,人們把小球藻當做藥物,治療因營養不良而一度出現的」浮腫病「--蛋白質營養缺乏症,為人類戰勝自然災害立下了汗馬功勞。
這麼好的食品,為什麼後卻在我國銷聲匿跡了呢?因為小球藻有3層細胞壁,很難破解。小球藻能在地球上歷經5億多年滄海桑田的變化而一直生存在今天,關鍵一點就是它有堅韌的細胞壁的保護,利用常規方法難以使微小的綠藻細胞破碎。小球藻富含的各種營養成分必須經過破壁後才能釋放出來,並被人體消化吸收。質量再優異的小球藻如果不經破壁處理,即使加工成營養食品,實際上也難以發揮其作用。而當時我國確實存在技術上的難題。並且,小球藻有養殖過程當中很容易受到有毒藻類的汙染,如果水質不乾淨,在室外培養的情況下,如果沒有高科技的淨化技術,那養殖過程中就可能受到汙染了,有毒藻類的汙染比重金屬的汙染對於人體的健康威脅更大,因此。我國多年都不曾涉及到小球藻的研究生產領域。
而在與此同時,日本、美國、中國臺灣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小球藻在健康食品領域中卻始終佔據主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