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新冠肺炎疫情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最嚴重的全球公共衛生突發事件,這一蔓延全球的神秘病毒已經造成7000多萬人感染,除了積極做好防控之外,人們翹首以盼的疫苗正是有效遏制病毒蔓延的關鍵。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截至12月2日的統計,目前我國有15款疫苗進入臨床試驗,其中5款疫苗進入Ⅲ期臨床試驗,進入臨床試驗的疫苗已經涵蓋我國布局的所有技術路線。
由此可見,我們國家新冠疫苗的研發處於全球第一方陣,其中,我國國藥中生的兩款滅活疫苗,還有科興中維的滅活疫苗都是全世界最早開展三期臨床試驗的,足見,我國的醫藥行業正在由高速發展向高質發展邁進。
值得注意的是,新冠大流行非但沒有放緩2019年啟動的醫改步伐,反而加劇了醫藥行業「洗牌」的廣度和深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主導了科學發展的進程。
與此同時,隨著全球經濟放緩,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將給醫藥產業帶來全新的挑戰和機遇。
「併購整合」助力企業進軍國際市場企業要應對國內外激烈的競爭,就要不斷拓寬產品線,積極拓展海外市場。以恆瑞醫藥、遠大醫藥邁瑞醫療、啟明醫療為代表的本土創新企業已經成功打入了歐美市場,很多biotech 企業也開始將產品權益全球轉讓,嵌入全球創新產業鏈。
併購整合是提升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更是企業從本土走向國際的必由之路。譬如醫療器械的龍頭企業邁瑞醫療,憑藉血氧飽和度監護儀C位出道之後乘勢打開國際市場,並以一系列併購踐行了「裂變+聚變=全球化」的競爭邏輯。
早在2018年,邁瑞醫療就開啟了它的併購之路:先後在海外完成了對Datascope、ARTEMA、ZONARE、ulco的併購;繼而又在國內併購了深科醫療、格林藍德、德骼拜爾、長島生物等企業。
併購給邁瑞醫療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既拓展了產品線和渠道,又擁有了高端產品的研發能力。與此同時,邁瑞醫療還在研發上不惜血本,其研發費用佔比遠超同行。如今邁瑞醫療已躍升為國內醫療器械的頭部企業,並大有一騎絕塵之勢。
未來,邁瑞醫療將在併購的基礎上,重點推進智能化以及全球化,這或許能夠讓其在國際競爭中再度彎道超車。
為更好地推動我國醫藥市場的發展,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併購整合仍將是我國醫藥行業發展的一大趨勢。
但值得注意的是,隨著併購整合潮繼續湧來,未來全球範圍內的醫藥產業格局或將因此發生變化,會有更多的中小型醫藥企業或通過兼併重組等方式被大型醫藥企業收購整合,醫藥市場優勝劣汰的競爭也將愈加激烈。
「網際網路+醫藥」構築多贏發展格局2020年是一個危與機並存的年份,今年的疫情在給人們尋醫問藥帶來困難的同時也給網際網路醫療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催生了新業態。無論是其線上就診,還是遠程醫療亦或是慢病管理,無不顯示「網際網路+」的優越之處。
網際網路巨頭都在尋求第二增長曲線的當下,阿里健康、京東健康等先後成功上市,並且展現出明確的盈利預期,這讓騰訊、百度、字節跳動、美團和拼多多等著力深度布局網際網路醫療健康。
與此同時,藥企直接下場布局「網際網路+醫藥」的模式也開始嶄露頭角。12月15日,1藥網與南京正大天晴製藥有限公司在上海正式籤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產品直供、全渠道藥品商業化、品牌共建、患者教育等領域開展深入合作,匯聚「網際網路+醫藥」全產業鏈的優質資源,實現全渠道藥品商業化和數位化探索的價值共享。據悉,2021年度1藥網與南京正大天晴將達成全系列產品直採合作。
此次合作,不僅有力推動創新藥品商業化的探索,也將為「網際網路+醫藥」全產業鏈的共贏發展提供新範例。
隨著國家一系列利好措施的不斷深入,網際網路醫療市場規模預計還將進一步擴大,至2024年或將擴張至11290億元,而2030年則將超過40000億元。
未來隨著新技術不斷對醫療各產業鏈的賦能,越來越多的藥企將開始運用新技術對原有業務進行創新。
未來,網際網路+醫藥的合作將越來越深入,模式也將更加多樣化。
創新驅動助推產業「百花齊放」創新是助推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也是決定其長期發展前景的最重要因素,更是企業實現利潤和社會價值雙贏的關鍵所在。
近年來,一系列醫藥改革政策出臺落地並持續推進,我國醫藥創新行業的黃金時代已經到來。我國的創新藥軍團已經從國內走向了國外,腫瘤、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免疫系統疾病、伊波拉「狙擊手」、新冠肺炎疫苗……層出不窮的創新藥物,不僅瞄準重大疑難雜症,還對標「國際首創」「中國原創」,這既體現了中國力量,也彰顯了中國自信。
從地域上看,創新藥企最活躍的地區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廣東、江蘇等地區,這主要與生物製藥產業所需的科技水平高、自然資源豐富、人才集中度高等條件相關。
諸如,北京的中國生物、北京天壇、康龍化成,上海的復星醫藥、上海萊士,江蘇的恆瑞醫藥、藥明生物、信達生物,廣東的泰康生物、麗珠醫藥以及重慶的智飛生物、河南的華蘭生物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據最新的數據顯示,被譽為「張江藥谷」的國家上海生物醫藥科技產業基地,已經誕生了全國15%的原創新藥。既有君實生物、百濟神州等一批專注於化學藥和抗體藥研發生產企業落戶藥谷,還有諸如復星凱特、藥明巨諾等一批專注於細胞治療的研發企業聚集於此。「張江藥谷」可以說是中國創新藥「地圖」上的新地標,同時也是醫藥工業一派欣欣向榮場景的一個縮影。
而如何使一個藥品的商品屬性和社會屬性和諧統一,是考驗社會治理能力是否成熟的一個標誌。
「國家團購」讓醫藥改革破舊立新2019年,以量換價,招採合一的「4+7」藥品集中帶量採購被正式定調為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醫改,解決群眾看病問題的重大舉措。
在全面推進藥品集中帶量採購規範化、常態化開展的國家頂層設計下,第三批國採在今年6月正式拉開報量序幕。12月9日,國家藥品集採座談會在北京召開,會議確定了第四批集採名單。名單顯示,此次集採共涉及44個品種,90個品規。業內預計,第四批集採將再次遭遇「靈魂砍價」。
與此同時,行業矚目已久的國家組織冠脈支架集中帶量採購報價工作於11月5月在天津完成,報價後,心臟支架的均價從13000元降到700元。與此同時,國家組織高值醫用耗材帶量採購工作仍將繼續推進,人工晶體、骨科耗材等產品的帶量採購工作已經在部署之中。
這意味著,中國醫藥大健康行業正在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當「國家隊」成「超級買方」後,帶量採購將呈現常態化和長期化的趨勢。
而在相關政策驅動下,2020年成為全國地方探索藥品帶量採購的元年,除北京、天津、廣東三地仍未開展藥品帶量採購,其餘地區均按國家要求採取單獨或跨區域聯盟的方式進行。
這充分說明,中國醫藥大健康行業將進入存量搏殺時代,而帶量採購對於企業是機遇也是考驗。企業應根據自身的發展戰略,生產產能及供應鏈管理因素等進行取捨。
利國利民利企業的帶量採購對於企業而言就是取捨之間的藝術,在舍與得之間為企業的長遠發展謀篇布局。
結語唯有在變局中不斷開創新局,在風浪中衝浪,才能在破局中成長。每一個行業,每一個企業,每一個企業領導人,最終拼的都是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