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位化趨勢下重新定義貨幣的微觀基礎

2020-12-06 同花順財經

□楊濤

加密數字貨幣的出現,顯示數位化對金融產業鏈、金融組織的邊界帶來了重構的可能性,數字金融基礎設施的變革已「撲面而來」。這就需要從理論到實踐的全新思考。我們必須以此為切入點,深入梳理和分析背後的理論、政策、技術與實踐邏輯。

加密數字貨幣冒出頭來,原有的貨幣概念、理論與運行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和挑戰,原有的貨幣數位化路徑與新型數字貨幣的衝擊、法定數字貨幣與私營數字貨幣、傳統場景的「私營貨幣」與網際網路場景的「數字私營貨幣」,各種概念糾纏在一起,也增加了理解問題的難度和複雜性。

對此,筆者認為,以眼下Facebook將推出Libra的熱議作為契機,姑且不論其影響究竟有多大,現在必須面對的是,數位化的衝擊已從經濟社會向金融領域不斷延伸。數位化趨勢改變了經濟組織模式、社會分工架構、產業組織的邊界,進而從需求端影響金融服務的模式,也對金融產業鏈、金融組織的邊界帶來重構的可能性,由此衍生了大量新興金融主體、金融業務分工模式等。與此相對應,金融市場基礎設施也必然受到深刻影響,支付清算體系就是最核心的基礎設施。所有這些,都需要從理論到實踐的全新思考。

當下最要緊的是,對數字貨幣,先應在同一語境基礎上觀察分析。以筆者之見,可從如下幾個視角著手詳加探討。

第一個視角,貨幣與貨幣制度。數位化新技術的湧現究竟給原有的貨幣概念、貨幣邊界帶來怎樣的衝擊和影響,給貨幣所伴隨的一系列制度帶來什麼挑戰。據傳統意義上的貨幣定義,貨幣有價值尺度、貯藏手段、交易媒介等功能,而貨幣的不同功能必須合一,才能形成完整的貨幣概念。當然也有非主流研究者曾在歷史上引發一些討論,比如新貨幣經濟學研究者,有些就探討貨幣功能是否可被分開來,如記帳功能和交易媒介功能可否分離。與此同時,各方也都在探索在新形勢下如何重新定義貨幣的微觀基礎。著眼這方面研究的人,大概也有兩條思路:或在宏觀分析中如何確定貨幣的位置,或討論其他一些金融資產是否可能替代貨幣。

由此來看,如果基於貨幣視角,就需進一步判斷,Libra的影響究竟是不是在貨幣層面,還是距離貨幣仍然很遠。事實上,Libra雖然產生了某些貨幣萌芽式的影響,但距離貨幣視角的探討還相距甚遠。

第二個視角,支付清算。長期以來,貨幣和支付常被混在一起。當我們討論支付時,或許是貨幣的一部分功能,但兩者的研究重點和內涵並非一致,有時甚至還有較大差異。支付清算作為最重要的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內涵非常豐富。研究支付問題時,一方面涵蓋的類型可包括支付系統、中央證券存管、證券結算系統、交易資料庫等,另一方面考慮的要素可能包括支付功能、支付服務主體、支付帳戶、支付監管、支付制度安排等。近年來興起的支付經濟學,研究在整個支付交易機制中涉及哪些定價、交易費用、委託代理問題。若從這個視角來看,就需回答Libra是不是在零售支付特別是跨境零售支付方面帶來一定影響。如果有,怎樣剖析其帶來變化的內部機理。比如,是基於原有的、銀行帳戶為主導體系下的零售支付衝擊,還是完全基於去帳戶的、加密數字貨幣格局下潛在的衝擊和影響。

在全球零售支付體系中,跨境零售支付確實是重要的「痛點」領域,存在大量值得優化的地方。不過,跨境零售支付規模有限,Libra在此的拓展空間並沒有想像中的那樣大。

Libra可能在解決跨境零售支付痛點方面有所改善,卻並非能產生顛覆式的影響,畢竟仍離不開技術、合規、產品等多方面的約束。或許在某些「弱勢貨幣」、支付效率低下的發展中國家,能贏得一些發展場景。

第三個視角,法律與規制。歷史上曾有一批學者認為,貨幣、金融體系並非自然演進,而是法律限制或政府管制的必然結果。在自由放任的競爭性市場條件下,不一定存在集記帳功能和交換手段兩大職能於一身的貨幣,貨幣現有的兩大職能將由不同的物質分別承擔,市場上以貨幣為媒介的交換最終將被「精密的物物交換」所取代。可見,討論包括Libra在內的任何金融創新,都離不開所面臨的法律環境的變化。客觀來看,數字經濟與數字金融的快速發展,已給原有的法律規則帶來重大影響,在數位化條件下的金融基礎設施領域,更是未來遭遇挑戰的重中之重。

那麼,Libra在貨幣層面和支付層面對現有法律規則帶來什麼樣的挑戰,在未來可能的法律規則變化中會獲得怎樣的發展空間呢?就眼下的觀察,在日益複雜的各國金融監管規則之下,Libra或許能獲得與一些「監管沙盒」類的空間,但整體前景並不樂觀。

第四個視角,純粹技術和商業模式。也有人認為,Libra與新技術的結合尤其是區塊鏈技術的應用似乎並不那麼密切,即便採用區塊鏈技術,在實驗環境下的指標顯然過於樂觀,在實際運行中更難以達到。今天,人工智慧、大數據、互聯技術、分布式技術、安全技術等在內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已全面改變了金融機構、金融產品、金融市場、金融規則。在這個大歷史背景下,Libra究竟體現出怎樣的新技術特徵,又是一個重要研究視角。與之相應,從一款網際網路產品的角度看,究竟Libra給Facebook商業模式、商業邏輯帶來什麼樣的挑戰,是否促使其更多介入金融領域,都值得深思。至少目前Libra還未充分表現出其背後的技術先進性,似乎更多體現為商業模式變革。

面對數位化時代,數字金融基礎設施的變革已「撲面而來」。我們必須以此為切入點,深入梳理和分析背後的理論、政策、技術與實踐邏輯。

(作者系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

來源: 上海證券報

相關焦點

  • 貨幣數位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趨勢 要重視數字貨幣與數字鴻溝問題
    全國政協委員張野:貨幣數位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證監會科技監管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張野表示,貨幣的形式是與人類文明程度密切相關的,因此貨幣數位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數字貨幣在提升支付、撥付效率、打擊洗錢犯罪、降低貨幣製造管理成本等方面都具有非常廣闊的應用空間。張野同時認為,在數字貨幣的設計上,要堅持幾個原則。一是貨幣的主權性,二是使用上的便利性,三是安全性,四是匿名性。
  • 名才eHR董事長李穠:重新定義eHR,助力企業引領人力資源數位化轉型...
    2015年,李穠帶領一群富有夢想的精英團隊創立名才eHR,憑藉著重新定義eHR軟體的強大使命感,不斷創新,持續為企業帶來更加個性化、一體化的人力資源管理系統解決方案。  為企業賦能,打造領先的HR PaaS平臺  基於深厚的行業技術沉澱,名才eHR打造了全新開放、互連互通的HR PaaS平臺,並在此架構的基礎上,打造了一站式人力資源管理雲平臺——名才雲。
  • 亞交所:重新定義交易所生態 打造全球頂級交易平臺
    首頁 > 傳媒 > 關鍵詞 > 亞交所最新資訊 > 正文 亞交所:重新定義交易所生態 打造全球頂級交易平臺
  • 惠普重新定義「圓形」,微觀世界裡的藝術家
    文/鄭凱洛杉磯的侏羅紀科技博物館有很多著名的微觀藝術品,包括教皇約翰·保羅二世、拿破崙和各種迪斯尼人物的雕像,每一個都是由美國藝術家哈古普·桑達爾迪昂用頭髮雕刻而成。這種微觀世界的藝術,必須通過顯微鏡才能讓我們感受它的神奇。
  • 商越科技苗峰:重新定義採購數位化 toB不是燒錢生意
    近日,企業採購數位化產品服務提供商「商越科技」發布了全新的「商越智能採購平臺R2.0泰山版」,以期為大中型企業提供非生產全鏈路採購數位化解決方案。   商越科技CEO苗峰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強調:「商越創業兩年的時間裡面,我們給行業的禮物是定義了整個採購數位化賽道,同時我們也服務幾十家大型企業。」
  • 微觀科技高翔獲聘貿易數位化專委會委員
    微觀(天津)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微觀科技)聯合創始人、首席技術官高翔先生受邀參加中國對外經濟貿易統計學會貿易數位化專業委員會成立儀式,並成為首批獲聘的企業委員之一。作為唯一一家受邀參會的區塊鏈科技企業,這是對微觀科技在跨境貿易領域各場景數位化能力的又一裡程碑式的認可,微觀科技將積極參與專委會的各項活動,分享區塊鏈在跨境貿易各場景中的研究成果與應用落地的真知灼見,為推動貿易數位化貢獻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中國對外經濟貿易統計學會貿易數位化專業委員會,是目前國內該領域首個搭建的政產學研交流合作平臺。
  • 周小川:數位化時代貨幣與支付的演進原則
    2014年,人民銀行開始成立數字貨幣項目組,項目實施方案並沒有明確的方向,既包含區塊鏈技術,也包含其他方面的可能性。2016年,人民銀行成立了數字貨幣研究所,借用了紙幣印製研究所的機構編制,這也表明,下一代紙幣的設計研究工作從此以後停止。2017年人民銀行開始研發數字人民幣。
  • 虛擬貨幣領域創業投資與趨勢報告
    對於以比特幣為代表的虛擬貨幣企業來說,不管是他們對金融創新的強力推動,還是隨之而來的各種問題和風險都受到廣泛關注,並引發眾多爭論;而不加辨識的「頂禮膜拜」,或是粗魯的「一竿子打死」,都難以對比特幣建立正確的認識。我們需要靜下心來,重新認識虛擬貨幣。
  • 2020年全球加密貨幣監管關鍵詞與趨勢|區塊鏈|數字貨幣|...
    中國人民銀行:央行數字貨幣試點、金融風險管控   中國人民銀行在今年重點推進了央行數字貨幣的研發和試點工作,中農工建等國有銀行紛紛測試數字貨幣錢包,深圳和蘇州等地開始實驗數字貨幣應用場景,如數字人民幣紅包。  中國人民銀行及其牽頭聯辦的互金小組,其下的互金協會在今年多次提示了虛擬貨幣炒作風險。
  • 央行數字貨幣核心特性是法定性和數字性
    就概念界定而言,可將數字貨幣按照三個維度來進行劃分,即是否以數位化形式存在,是否由央行發行,是否使用區塊鏈、密碼學等技術。其中,央行數字貨幣的主要特徵為:數字性、由央行發行但並不限制所用技術。    國際清算銀行(BIS)運用「貨幣之花」圖形對央行數字貨幣的概念進行了界定,即從發行人(中央銀行或非中央銀行)、貨幣形態(數字或實物)、廣泛接受性(廣泛或受限)及實現技術(基於帳戶或基於代幣)四個維度將央行數字貨幣劃分為三種類型,包括基於代幣的批髮型CBDC、基於代幣的零售型CBDC、基於帳戶的零售型CBDC,這是目前獲得廣泛認可的定義和劃分方式。
  • 朱俊生:科技將重新定義保險業商業模式
    未來科技一定重新定義保險市場的特徵,也會重新定義整個市場競爭格局,甚至科技會重新定義接下來保險市場的一些商業模式。  以下為部分演講實錄:  第一,科技對保險而言無疑是非常重要的,科技已經成為我們的重要生產要素,行業的重要基礎設施,以前講科技好像很時髦,其實已經成為我們的一分子,未來科技一定重新定義保險市場的特徵,也會重新定義整個市場競爭格局,甚至科技會重新定義接下來保險市場的一些商業模式。
  • 新型原子鐘有望重新定義「千克」單位
    我們使用的大多數單位,都是以精密的微觀測量為基礎的——比如1秒鐘的時間長度,就是用特定原子的某種規則振蕩來定義的。唯一的例外是質量的基本單位——千克,它是由保存在巴黎一個地下室中的一塊由鉑銥合金構成的圓柱體定義的。當然,還有一定數量被認為是一模一樣的複製品分布在世界各地。
  • 質量單位——千克的重新定義
    作為唯一實物基準的國際千克原器的穩定性受到科學家們的質疑,科學家們開始致力於質量單位的重新定義。有科學家提出,可以使用自然界中的基本物理常數來重新定義質量單位。因為這些物理常數的定義不會改變,用它們來定義包括千克在內的基本單位,就再也不用擔心隨時間推移會影響單位的量值了。
  • 一本書讀懂數字貨幣 王騰鶴 辛泓睿 黃永彬編著 數字貨幣發展歷程
    內容簡介《一本書讀懂數字貨幣》是一本系統介紹數字貨幣的科普性書籍,通過梳理貨幣從誕生到發展為數字貨幣的脈絡,讓讀者真正做到「一本書讀懂數字貨幣」。全書共六章,包括:認識貨幣、什麼是數字貨幣、匿名幣—注重隱私保護的數字貨幣、穩定幣—注重價值穩定的數字貨幣、央行數字貨幣—數位化的主權信用貨幣、全球數字貨幣體系的發展趨勢。
  • 電子支付時代,數字貨幣或成為未來支付體系利好
    在各歷史時期,生產力的發展催生新需求,而技術迭代推動貨幣從實物、金屬、紙幣等向電子和數字形態演變,以提高貨幣流通效率、改善消費者福利。近年來,網絡技術和行動支付快速發展,以商業銀行存款貨幣為基礎的支付工具逐步實現電子化和數位化。但商業銀行存款貨幣無法替代法定貨幣發揮價值尺度或記帳單位功能。
  • 前沿熱點丨重新定義「千克」
    圖片來源:BIMP2018年11月,來自60個國家的科學家們一致投票決定,從2019年5月20日開始,科學家們將根據普朗克常量來重新定義千克,該數字是聯繫無線電波的能量與其頻率的常數。1875年,在法國大革命的啟發下,17個國家在巴黎籤署了《米制公約》,也稱《米制條約》,該條約確定了米和千克的國際標準,後者被設定為等同於4 ℃時1 L水的質量。其目的是創造一個「面向所有時間,面向所有人」都行之有效的衡量體系——這一理念由法國數學家和哲學家Marquis de Condorcet所提出。
  • 數字貨幣引發的金融變革
    這個數字貨幣不是從歷史上去找,不應該從監管角度去找,不應該從研究機構去找,而是從市場去找,從需求去找,從未來去找...因為數字貨幣體系是一個技術問題,但又不僅僅是技術問題,更是一個解決未來問題的方案,數字貨幣可能會重新定義貨幣,儘管貨幣的主要功能仍然在,但是一定會重新定義貨幣。」貨幣的本質是什麼?
  • 【智庫思享】周小川:數位化時代貨幣與支付的演進原則
    2014年,人民銀行開始成立數字貨幣項目組,項目實施方案並沒有明確的方向,既包含區塊鏈技術,也包含其他方面的可能性。2016年,人民銀行成立了數字貨幣研究所,借用了紙幣印製研究所的機構編制,這也表明,下一代紙幣的設計研究工作從此以後停止。2017年人民銀行開始研發數字人民幣。
  • 資產證券化遇困境:有宏觀、中觀與微觀三個層面原因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潘曉娟    近年來,國內資產證券化業務呈現高速發展趨勢,備受銀行、券商、基金公司、企業等各方面的關注。資產證券化從定義來講,就是指將一些原本沒有流動性的資產,通過證券化的手段而流動起來。對於投資品而言,流動性是一個好的屬性,而使投資品具備流動性的行為能夠創造出價值。    宋光輝分析認為,資產證券化提高了基礎資產的貨幣屬性,而不同貨幣屬性的資產價格差異,正是金融機構從事資產證券化獲利的本質。
  • 重新「丈量」世界 ——千克等單位將被重新定義,國際單位制迎來...
    它們將與此前已重新定義的秒、米和坎德拉一起,共同構成新的測量體系。國際計量局局長馬丁·米爾頓表示,國際單位制不再需要基準實物,而以量子等自然界基本物理常數為基礎來重新定義,更具有穩定性和普適性。新定義將利用「自然法則創建測量法則」,將原子及量子級的測量與宏觀世界的測量聯繫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