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所說的「匹夫」,有三個含義。
最早,「匹夫」與「匹婦」相對,指「一對夫婦」中的男人。
逐漸,「匹夫」用來指非貴族,就是「平民」、「庶人」,有「微賤」之意。
再後來,「匹夫」用來罵人,意為「獨夫」,表示輕蔑。
「匹夫」這個稱謂何時有的呢?
有人說很早,會舉出《尚書.鹹有一德》中說過:「匹夫匹婦,不獲自盡,民主罔與成厥功。」
這在《尚書》中,歸為「商書」,是伊尹在商王太甲即位後告誡他的諫言。
不過清代大學者段玉裁說:「三代時《經傳》不見其字」,就是夏商周典籍中,沒見到有「匹」這個字。
應該說,段氏所講大致靠譜。
西漢景帝末年,魯王毀孔子舊宅,發現古文尚書,其中有《鹹有一德》一篇。司馬遷《史記》所引今文尚書中,亦有此篇。
《尚書》曾有《鹹有一德》是確定的。
問題在於,西晉永嘉之亂,造成大量古籍毀壞亡佚,其中也包括古文和今文尚書,留存下來的基本就是現在可以見到的《尚書》二十八篇。
東晉的時候,出了豫章內史梅賾獻「孔安國作傳的古文尚書」一事。此《尚書》,由於內容極其符合當時朝廷的統治需要,迅速被接受,並立為學官。
以後歷代,儘管不斷有質疑之聲,但均被帝王看好。唐代,孔穎達為其「正義」,就是現在看到的《尚書正義》版本。
直到清末,學者們才基本認定,此書的「傳」及其中許多篇,皆為偽造。
這部書中,有《鹹有一德》,亦被考證是偽造。
東晉的時候,有了「匹夫」「匹婦」之說,會不會更早?
學者們認為,「匹夫」「匹婦」一詞,要早到春秋戰國之前。
這是從「匹」字訓詁得出的結論。
《說文》曰:「匹,四丈也。從匸(xì)八。八揲(dié)一匹。」
許慎說,「匹」字本義,是四丈布帛。「匸」為「夾藏」義;「八」是「八揲」之會意;「揲」指「雙臂邊夾持邊計數」。
這意思是,古時人們丈量布帛,一邊伸展雙臂量布帛長度,一邊把量過的夾在臂下,量「八揲」,就是四丈了。
「四丈」叫「匹」,也有其道理。
古時,二丈布帛為一「卷」,現在仍是如此。「一卷」又稱「一端」。「一端」二丈,「兩」個「一端」,四丈,即為「一匹」。
所以,「匹」字從一開始,就既有「四丈」含義,又有「兩」或「兩端」含義。
「兩」,用於重量單位,也是因為兩個「黃鐘管」的粟粒,重二十四銖,才稱「兩」。
古人非常早的時候,因為觀測日月,而形成了日為陽月為陰的「陰陽」哲學。「陰陽」,亦即後來所說的「矛盾」。據於此,古人也對「夫婦」有了代稱。
段玉裁說:「凡言匹敵,匹偶者皆於二個成兩取意。凡言匹夫、匹婦者,於一兩成匹取意。兩而成匹,判合之理也,雖其半亦得雲匹也。」
他說:「馬稱匹者,亦以一牝一牡離之而雲匹,猶人言匹夫也。」
他說得很清楚,「匹」從偶合而來,但是可以分開說,比如「匹夫」、「匹婦」,也比如「匹馬單槍」的「匹馬」。
所以,「匹夫」,最早是指成年男人,後來又作為單個人的統稱,於是有了「平民」「庶民」之含義。
《左傳.桓公十年》:「匹夫無罪,懷璧有罪」,是一種表示身份低微的自謙。
《韓非子.有度》云:「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匹夫」指低賤的平民。
顧炎武《日知錄》所云:「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說即便「微賤」之人,對於國家興亡這樣的大事,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古時,「匹夫」也用「匹士」代替。
《禮記.禮器》曰:「是故君子太牢而祭謂之禮,匹士太牢而祭謂之攘。」《疏》:「匹士,士也,……言其微賤,……故謂之匹也。」
「匹士」,就是低等的,非貴族的,屬於平民階層的「士」。
從「匹」包含的「低等」、「微賤」的含義,進一步引申出「輕蔑」之義。
《孟子.梁惠王下》載:「夫撫劍疾視曰:『彼惡敢當我哉!』此匹夫之勇,敵一人者也。」
「匹夫之勇,敵一人者」,即「匹敵」一詞由來,也是「匹夫之勇」成語的由來。
《史記.淮陰侯列傳》:「項王喑噁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
這裡的「匹夫之勇」,不完全是「敵一人者」之義了。韓信對劉邦說項羽「此特匹夫之勇」,指其「不能任屬賢將」,包含有「獨夫」之義。
「獨夫」,亦稱「一夫」,即孤家寡人、獨斷專行、眾叛親離的統治者。語出《尚書.泰誓》,「獨夫」指商紂。
後來罵人的「匹夫」,往往就既有「匹夫之勇」的「微賤」之意,也有「獨夫」之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