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罵人總是「匹夫,老匹夫」的,「匹夫」是啥意思?

2021-01-09 李四家常事12138

古人所說的「匹夫」,有三個含義。

最早,「匹夫」與「匹婦」相對,指「一對夫婦」中的男人。

逐漸,「匹夫」用來指非貴族,就是「平民」、「庶人」,有「微賤」之意。

再後來,「匹夫」用來罵人,意為「獨夫」,表示輕蔑。

「匹夫」這個稱謂何時有的呢?

有人說很早,會舉出《尚書.鹹有一德》中說過:「匹夫匹婦,不獲自盡,民主罔與成厥功。」

這在《尚書》中,歸為「商書」,是伊尹在商王太甲即位後告誡他的諫言。

不過清代大學者段玉裁說:「三代時《經傳》不見其字」,就是夏商周典籍中,沒見到有「匹」這個字。

應該說,段氏所講大致靠譜。

西漢景帝末年,魯王毀孔子舊宅,發現古文尚書,其中有《鹹有一德》一篇。司馬遷《史記》所引今文尚書中,亦有此篇。

《尚書》曾有《鹹有一德》是確定的。

問題在於,西晉永嘉之亂,造成大量古籍毀壞亡佚,其中也包括古文和今文尚書,留存下來的基本就是現在可以見到的《尚書》二十八篇。

東晉的時候,出了豫章內史梅賾獻「孔安國作傳的古文尚書」一事。此《尚書》,由於內容極其符合當時朝廷的統治需要,迅速被接受,並立為學官。

以後歷代,儘管不斷有質疑之聲,但均被帝王看好。唐代,孔穎達為其「正義」,就是現在看到的《尚書正義》版本。

直到清末,學者們才基本認定,此書的「傳」及其中許多篇,皆為偽造。

這部書中,有《鹹有一德》,亦被考證是偽造。

東晉的時候,有了「匹夫」「匹婦」之說,會不會更早?

學者們認為,「匹夫」「匹婦」一詞,要早到春秋戰國之前。

這是從「匹」字訓詁得出的結論。

《說文》曰:「匹,四丈也。從匸(xì)八。八揲(dié)一匹。」

許慎說,「匹」字本義,是四丈布帛。「匸」為「夾藏」義;「八」是「八揲」之會意;「揲」指「雙臂邊夾持邊計數」。

這意思是,古時人們丈量布帛,一邊伸展雙臂量布帛長度,一邊把量過的夾在臂下,量「八揲」,就是四丈了。

「四丈」叫「匹」,也有其道理。

古時,二丈布帛為一「卷」,現在仍是如此。「一卷」又稱「一端」。「一端」二丈,「兩」個「一端」,四丈,即為「一匹」。

所以,「匹」字從一開始,就既有「四丈」含義,又有「兩」或「兩端」含義。

「兩」,用於重量單位,也是因為兩個「黃鐘管」的粟粒,重二十四銖,才稱「兩」。

古人非常早的時候,因為觀測日月,而形成了日為陽月為陰的「陰陽」哲學。「陰陽」,亦即後來所說的「矛盾」。據於此,古人也對「夫婦」有了代稱。

段玉裁說:「凡言匹敵,匹偶者皆於二個成兩取意。凡言匹夫、匹婦者,於一兩成匹取意。兩而成匹,判合之理也,雖其半亦得雲匹也。」

他說:「馬稱匹者,亦以一牝一牡離之而雲匹,猶人言匹夫也。」

他說得很清楚,「匹」從偶合而來,但是可以分開說,比如「匹夫」、「匹婦」,也比如「匹馬單槍」的「匹馬」。

所以,「匹夫」,最早是指成年男人,後來又作為單個人的統稱,於是有了「平民」「庶民」之含義。

《左傳.桓公十年》:「匹夫無罪,懷璧有罪」,是一種表示身份低微的自謙。

《韓非子.有度》云:「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匹夫」指低賤的平民。

顧炎武《日知錄》所云:「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說即便「微賤」之人,對於國家興亡這樣的大事,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古時,「匹夫」也用「匹士」代替。

《禮記.禮器》曰:「是故君子太牢而祭謂之禮,匹士太牢而祭謂之攘。」《疏》:「匹士,士也,……言其微賤,……故謂之匹也。」

「匹士」,就是低等的,非貴族的,屬於平民階層的「士」。

從「匹」包含的「低等」、「微賤」的含義,進一步引申出「輕蔑」之義。

《孟子.梁惠王下》載:「夫撫劍疾視曰:『彼惡敢當我哉!』此匹夫之勇,敵一人者也。」

「匹夫之勇,敵一人者」,即「匹敵」一詞由來,也是「匹夫之勇」成語的由來。

《史記.淮陰侯列傳》:「項王喑噁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

這裡的「匹夫之勇」,不完全是「敵一人者」之義了。韓信對劉邦說項羽「此特匹夫之勇」,指其「不能任屬賢將」,包含有「獨夫」之義。

「獨夫」,亦稱「一夫」,即孤家寡人、獨斷專行、眾叛親離的統治者。語出《尚書.泰誓》,「獨夫」指商紂。

後來罵人的「匹夫」,往往就既有「匹夫之勇」的「微賤」之意,也有「獨夫」之意了。

相關焦點

  • 《匹夫》公映引稱讚 被評「那麼狠 那麼野」
    《匹夫》劇照  4月23日18時,由楊樹鵬執導,黃曉明、張譯、張歆藝、包小柏、倪景陽、王烈等群星主演,少馬爺、高群書、梁靜、江珊、李子雄等各路大牌強力助拳的匪幫傳奇電影《匹夫》全國盛大公映,打響了五一檔第一槍,向觀眾揭開了神秘的面紗
  • 影視大佬思過:"王的盛宴""匹夫"失敗因劇本把控不嚴
    他們也總結經驗教訓:去年兩部投資不菲的國產片《王的盛宴》、《匹夫》都是劇本源頭把控不紮實,而導致的失敗案例。      11月14日晚,在「第十屆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金字獎」頒獎典禮上,廣電總局電影局副局長喇培康指出,「電影產業鏈的源頭是製片,製片的源頭是編劇。中國不缺好的製片人和導演,但缺好編劇。」對此,光線、星美、東海電影集團的老總們也均表示贊同。
  • 高級的罵人古文,文言文諷刺語錄,懟人都這麼優雅!
    1、《水滸傳》「鳥人」(釋義:蔑稱,辱罵)2、《論語憲問》:「老而不死是為賊!(釋義:老不死的)3、《清史稿》「厭汝者十者多有六」,(翻譯:討厭你的人十個裡面有六個)罵人(翻譯:我是騎在馬上得天下的,用《詩經》《書》幹什麼)6、《史記》「沐猴而冠 」(虛有其表,形同傀儡)7、《左傳》「老匹夫」《翻譯:老傢伙》8、《論語》「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朽也!
  • 到底啥意思?
    到底啥意思?勇氣是體現一個人的英勇,但Dutch courage指荷蘭人喜歡喝酒,而英國人諷刺他們的酒後之勇,趁著酒意假裝英勇,酒後壯膽。也可以叫做liquid courage,liquid是液體,這裡就是酒的意思了(畢竟酒也是一種液體)。
  • 成語罪不容誅,意思到底是該誅還是不該誅?用了十幾年都用錯了!
    那麼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不得不說中國文化的確是博大精深,很多成語或者詞語都不能看表面意思,比如空穴來風,萬人空巷什麼的,都是及其容易用錯的成語。所以說成語不能單看字面意思,需要結合歷史故事,每一個成語的背後都有一個十分精彩的歷史故事,罪不容誅的背後,同樣有這麼一個精彩的歷史故事。
  • 俗語「心有猛虎,細嗅薔薇」,啥意思?句句在理卻十人九不知
    每個人都有猛虎和薔薇兩面,兩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失了薔薇難免淪為庸俗的莽撞匹夫,而猛虎的魄力和無畏也是人們面對人生磨難必不可少的動力。詩句中「猛」與「細」更是點睛之筆,所強調的正是一個「度」。雖然人人心中有猛虎和薔薇,但依舊眾生百態不能同語,在於每人個心中,二者的強弱形式此消彼長難以平衡。有人心似虎穴,雖然偶有薔薇花開,卻放任虎狼之心肆意踐踏摧殘。也有人心中繁花似錦,猛虎沉醉其中豪氣盡消。
  • 王八二字變成罵人的話,這事兒說來話長,古人腦洞太大了
    你一定聽過「王八」這倆字,王八羔子、烏龜王八、王八蛋都是最簡單粗俗,最能表達憤怒的罵人精髓。可是你不一定知道為啥「王八」兩個字就成了罵人的專屬了呢?這能追溯到哪個年代呢?有人說是因為五代十國的前蜀主王建。
  • 為什麼罵人「二百五」?什麼意思?
    為什麼罵人「二百五」?什麼意思?文/炎炎談歷史二百五,就是250,眾所周知,這是一句罵人的話,中國人都不管是做生意還是排號等等,都儘量避開這個數字。二百五究竟什麼意思?為什麼要用這句話罵人呢?二百五,是指傻頭傻腦,又不很懂事而又倔強莽撞的人。各地的口語中都有出現,很多用於口語調侃,絕非粗口或者罵人的話。出自晚清吳妍人的譴責小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83回,「原來他是一個江南不第秀才,捐了個二百五的同知,在外面瞎混。
  • 《寄生蟲》韓航拒播,《計程車司機》下架,他的電影為啥老被禁?
    《辯護人》:一個匹夫的英雄之路。《辯護人》的要領在於:信念,這也是整部電影貫徹始終的主題。影片開場,宋佑碩基本是個唯利是圖的油膩中年男人,由於學歷低,只能從事勞力工作,給別人蓋大樓的時候想著什麼時候自己才能買得起房子,勉強混了個執照。早年時,他曾因囊中羞澀吃過白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