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材指在漢族傳統醫術指導下應用的原生藥材,用於治療疾病,有些藥材很是常見,有些藥材稀有珍貴。那麼中國稀有的藥材有哪些呢?下面MAIgoo健康小編盤點了中國十大稀有植物藥材,有雪蓮花、藏紅花、冬蟲夏草、五裂黃連、人參、厚樸、黃柏、天冬、貝母、肉蓯蓉,一起來看看罕見藥材有哪些吧!
雪蓮花
雪蓮花,因其頂形似蓮花,故得名雪蓮花,簡稱雪蓮。為多年生草本,高15-35釐米。根狀莖粗,頸部被多數褐色的葉殘跡。莖粗壯,無毛。葉密集,基生葉和莖生葉無柄,葉片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最上部葉苞葉狀,膜質,淡黃色,包圍總花序,邊緣有尖齒。頭狀花序10-20個,在莖頂密集成球形的總花序。總苞半球形,直徑1釐米;總苞片3-4層,邊緣或全部紫褐色。小花紫色。瘦果長圓形。冠毛汙白色。花果期7-9月。1996年中國已將天山雪蓮列為二級保護植物,天山雪蓮是唯一列入《中國植物紅皮書》的雪蓮植物,是中國國家三級瀕危物種。2000年國務院13號文件已明令禁止採挖野生雪蓮。
藏紅花
藏紅花多年生草本;地下鱗莖呈球狀,外被褐色膜質鱗葉,葉9~15片,白鱗莖生出,無柄,葉片窄長線形,長15~20釐米,寬2~3釐米,葉緣反卷,具細毛,基部由4~5片廣闊鱗片包圍;花頂生,直徑2.5~3釐米;花被6片,倒卵圓形,淡紫色,花筒長4~6釐米,細管狀;雄蕊3枚,花葯大,基部箭形;花期11月上旬至中旬;番紅花又叫藏紅花或西紅花。番紅花葉叢纖細,花朵嬌柔優雅,花色有白、紫、橙等,具特異芳香,是點綴花壇和布置巖石園的好材料,也可盆栽或水養供室內觀賞。
番紅花(《品匯精要》),又名:泊夫蘭(《飲膳正要》),撒馥蘭(《品匯精要》)。
多年生草本。地下鱗莖呈球狀,外被褐色膜質鱗葉。葉9~15片,白鱗莖生出,無柄,葉片窄長線形,長15~20釐米,寬2~3釐米,葉緣反卷,具細毛,基部由4~5片廣闊鱗片包圍。花頂生,直徑2.5~3釐米;花被6片,倒卵圓形,淡紫色,花筒長4~6釐米,細管狀;雄蕊3枚,花葯大,基部箭形;雌蕊3,心皮合生,子房下位,花柱細長,黃色,頂端三深裂,伸出花筒外部,下垂,深紅色,柱頭頂端略膨大,有一開口呈漏鬥狀。蒴果,長形,具三鈍稜,長約3釐米,寬約1.5釐米,當果實成熟時始伸達地上。種子多數,圓球形,種皮革質。花期11月上旬至中旬。
藏紅花原產地在希臘、小亞細亞、波斯等地,近年來由於引種栽培的成功,在我國的浙江、北京、河北、上海、江蘇等省市目前均已有有少量種植,產量僅有幾噸,國內藏紅花重要的銷售地是西藏、青海和四川。
冬蟲夏草
冬蟲夏草是一種真菌,是一種特殊的蟲和真菌共生的生物體。是冬蟲夏草真菌的菌絲體通過各種方式感染蝙蝠蛾(鱗翅目蝙蝠蛾科蝙蝠蛾屬昆蟲)的幼蟲,以其體內的有機物質作為營養能量來源進行寄生生活,經過不斷生長發育和分化後,最終菌絲體扭結並形成子座伸出寄主外殼,從而形成的一種特殊的蟲菌共生的生物體。入藥部位為菌核和子座的複合體。
冬蟲夏草是高級滋補名貴中藥材,冬蟲夏草民間應用歷史較早。始載於吳儀洛(1757年)《本草從新》,記有:「冬蟲夏草四川嘉定府所產最佳,雲南、貴州所產者次之。冬在土中,身活如老蠶,有毛能動,至夏則毛出之,連身俱化為草」。又曰:「冬蟲夏草有保肺益腎,止血化痰,已咳嗽……如同民間重視的補品燕窩一樣」。以後,本草均有收錄。冬蟲夏草作為藥材輸出國外很早,明代中葉(1723年),法國人巴拉南來華採購冬蟲夏草帶往巴黎,後由英國人帶往倫敦。
藥理學現代研究結果中,冬蟲夏草含有蟲草酸約7%,碳水化合物28.9%,脂肪約8.4%,蛋白質約25%,脂肪中82.2%為不飽和脂肪酸,此外,尚含有維生素B12、麥角脂醇、六碳糖醇、生物鹼等。冬蟲夏草只產生在以青藏高原為中心地域(青藏高原及其相鄰的橫斷山脈餘脈特殊區域內)、海拔3500-5000米高寒溼潤的高山灌叢和高山草甸上(集中分布於海拔4100-5000米的垂直高度內)。冬蟲夏草究竟是蟲還是草?青海大學牧科院副研究員、多年從事冬蟲夏草人工培育研究的王宏生介紹說:冬蟲夏草是一種叫做蝙蝠蛾的動物,將蟲卵產在地下,使其孵化成長得像蠶寶寶一般的幼蟲。另外,有一種孢子,會經過水而滲透到地下,專門找蝙蝠蛾的幼蟲寄生,並吸收幼蟲體的營養,而快速繁殖,稱為蟲草真菌。當菌絲慢慢成長的同時,幼蟲也隨著慢慢長大,而鑽出地面。直到菌絲繁殖至充滿蟲體,幼蟲就會死亡,此時正好是冬天,就是所謂的冬蟲。而當氣溫回升後,菌絲體就會從冬蟲的頭部慢慢萌發,長出像草一般的真菌子座,稱為夏草。在真菌子座的頭部含有子囊,子囊內藏有孢子。當子囊成熟時,孢子會散出,再次尋找蝙蝠蛾的幼蟲作為寄主,這就是冬蟲夏草的循環。冬蟲夏草非動物非植物是種菌類。
五裂黃連
五裂黃連是毛茛科黃連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具多數鬚根。葉5-6;葉片近革質,卵形,長7-15.5釐米,寬5.5-12釐米,五全裂,中央全裂片菱狀橢圓形至菱狀披針形,長5.5-12釐米,寬2.8-5釐米,分布於中國雲南金平,生長於海拔1700-2500米間的密林下陰處。五裂黃連在中國雲南當地哈尼族、瑤族、傣族、苗族等少數民族傳統藥材中是清熱、解毒等藥材,是中國國家二級保護植物。
僅分布於中國雲南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生長於海拔1700-2500米間的密林下陰處。分布地屬滇南低緯高原地區,南亞熱帶和熱帶季風氣候類型,雨量充沛,乾濕分明。適於五裂黃連生長的氣候條件,即年平均氣溫>21℃,年降水量≥1900毫米,年平均相對溼度≥64%,極端最低溫≤-4℃,極端最高溫≤42℃,≥10℃積溫不低於7600℃,乾濕季節明顯,且要求冬春多霧,以彌補旱季缺水。
人參
人參為多年草本植物,喜陰涼。生長於北緯33度-48度之間的海拔數百米的以紅松為主的針闊混交林或落葉闊葉林下,產於中國東北、朝鮮、韓國、日本、俄羅斯東部。人參的別稱為黃參、地精、神草、百草之王,是聞名遐邇的「東北三寶」之一。
人參(是五加科、人參屬多年生草本植物。高達60釐米;根莖短,主根紡錘形;掌狀複葉3-6輪生莖頂,葉柄長3-8釐米,無毛;小葉3-5,膜質,中央小葉橢圓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長8-12釐米,側生小葉卵形或菱狀卵形,長2-4釐米,先端長漸尖,基部寬楔形,具細密鋸齒,齒具刺尖,上面疏被刺毛,下面無毛,側脈5-6對;小葉柄長0.5-2.5釐米;傘形花序單生莖頂,具30-50花,花序梗長15-30釐米;花梗長0.8-1.5釐米;花淡黃綠色;萼具5小齒,無毛;花瓣5;花絲短;子房2室,花柱2,離生;果扁球形,鮮紅色,徑6-7毫米;種子腎形,乳白色。
分布於中國、俄羅斯和朝鮮;在中國分布於遼寧東部、吉林東半部和黑龍江東部。一般生於海拔數百米的落葉闊葉林或針葉闊葉混交林下。喜質地疏鬆、通氣性好、排水性好、養料肥沃的砂質壤土;喜陰,涼爽而溼潤的氣候對其生長有利;耐低溫,忌強光直射,喜散射較弱的光照。
人參的肉質根為強壯滋補藥,適用於調整血壓、恢復心臟功能、神經衰弱及身體虛弱等症,也有祛痰、健胃、利尿、興奮等功效。人參的莖、葉、花,果以及加工副產品都是輕工業的原料,可加工出諸如含有人參成分的煙、酒、茶、晶、膏等商品。人參栽培是農民多種經營的重要項目,能給國家提供大量的稅金和利潤。
厚樸
厚樸,又名紫樸、紫油樸、溫樸等,為木蘭科、木蘭屬植物,主產於四川、湖北等地。中藥材中專指該植物的乾燥幹皮、根皮及枝皮。4~6月剝取根皮及枝皮直接陰乾,幹皮置沸水中微煮後堆置陰溼處,「發汗」至內表麵皮紫褐色或棕褐色時,蒸軟取出,捲成筒狀,乾燥。切絲,姜制用,對食積氣滯、腹脹便秘、溼阻中焦等疾病有治療作用,還能加入癌症藥物中。
產於陝西南部、甘肅東南部、河南東南部(商城、新縣)、湖北西部、湖南西南部、四川(中部、東部)、貴州東北部和福建省。厚樸為中國特有的珍貴樹種。在北亞熱帶地區分布較廣,樹皮供藥用。由於過度剝皮和砍伐森林,使這一物種資源急劇減少,分布面積越來越小。野生植株,已極少見。小片純林或零星植株,多系人工栽培。
落葉喬木,高達20米;樹皮厚,褐色,不開裂;小枝粗壯,淡黃色或灰黃色,幼時有絹毛;頂芽大,狹卵狀圓錐形,無毛。葉大,近革質,7-9片聚生於枝端,長圓狀倒卵形,長22-45釐米,寬10-24釐米,先端具短急尖或圓鈍,基部楔形,全緣而微波狀,上面綠色,無毛,下面灰綠色,被灰色柔毛,有白粉;葉柄粗壯,長2.5-4釐米,託葉痕長為葉柄的2/3。
花白色,徑10-15釐米,芳香;花梗粗短,被長柔毛,離花被片下1釐米處具包片脫落痕,花被片9-12(17),厚肉質,外輪3片淡綠色,長圓狀倒卵形,長8-10釐米,寬4-5釐米,盛開時常向外反卷,內兩輪白色,倒卵狀匙形,長8-8.5釐米,寬3-4.5釐米,基部具爪,最內輪7-8.5釐米,花盛開時中內輪直立;雄蕊約72枚,長2-3釐米,花葯長1.2-1.5釐米,內向開裂,花絲長4-12毫米,紅色;雌蕊群橢圓狀卵圓形,長2.5-3釐米。
聚合果長圓狀卵圓形,長9-15釐米;蓇葖具長3-4毫米的喙;種子三角狀倒卵形,長約1釐米。花期5-6月,果期8-10月。
凹葉厚樸與厚樸相比,二者不同之處在於凹葉厚樸葉先端凹缺,成2鈍圓的淺裂片,但幼苗之葉先端鈍圓,並不凹缺;聚合果基部較窄。花期4-5月,果期10月。
黃柏
天冬,中藥名。為百合科植物天冬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Lour.)Merr.的乾燥塊根。從河北、山西、陝西、甘肅等省的南部至華東、中南、西南各省區都有分布。具有養陰潤燥,清肺生津之功效。常用於肺燥乾咳,頓咳痰黏,腰膝酸痛,骨蒸潮熱,內熱消渴,熱病津傷,咽幹口渴,腸燥便秘。攀援植物。根在中部或近末端成紡錘狀膨大,膨大部分長3-5釐米,粗1-2釐米。莖平滑,常彎曲或扭曲,長可達1-2米,分枝具稜或狹翅。葉狀枝通常每3枚成簇,扁平或由於中脈龍骨狀而略呈銳三稜形,稍鐮刀狀,長0.5-8釐米,寬約1-2毫米;莖上的鱗片狀葉基部延伸為長2.5-3.5毫米的硬刺,在分枝上的刺較短或不明顯。花通常每2朵腋生,淡綠色;花梗長2-6毫米,關節一般位於中部,有時位置有變化;雄花:花被長2.5-3毫米;花絲不貼生於花被片上;雌花大小和雄花相似。漿果直徑6-7毫米,熟時紅色,有1顆種子。花期5-6月,果期8-10月。
《本草蒙筌》:「天、麥門冬,併入手太陰經,而能驅煩解渴,止咳消痰,功用似同,實亦有偏勝也。麥門冬兼行手少陰心,每每清心降火,使肺不犯於賊邪,故止咳立效;天門冬復走足少陰腎,屢屢滋腎助元,令肺得全其母氣,故消痰殊功。蓋痰系津液凝成,腎司津液者也,燥盛則凝,潤多則化,天門冬潤劑,且復走腎經,津液縱凝,亦能化解。麥門冬雖藥劑滋潤則一,奈經絡兼行相殊,故上而止咳不勝於麥門冬;下而消痰必讓於天門冬爾。先哲亦曰,痰之標在脾,痰之本在腎。又曰,半夏惟能治痰之標,不能治痰之本。以是觀之,則天門冬惟能治痰之本,不能治痰之標,非但與麥門冬殊,亦與半夏異也。」
貝母
貝母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鱗莖供藥用。因其形狀得名,《本草經集注》說:「形似聚貝子」,故名貝母,能止咳化痰、清熱散結之功。別名:勤母、苦菜、苦花、空草,藥實。產於青海、四川、雲南、陝西秦巴山區、甘肅等地。其按產地不同可分為四類:川貝母、浙貝母、土貝母、伊貝母,平貝母喜冷涼溼潤的環境條件,貝母以排水良好、土層深厚、疏鬆、富含腐殖質的沙壤土種植為好。
貝母是常用的化痰止咳藥。為百合科植物川貝母和浙貝母的乾燥鱗莖。川貝母主產於中國的四川、雲南、甘肅等地;浙貝母主產於中國的浙江、江蘇、安徽等地。
川貝母味苦、甘,性微寒;浙貝母味苦,性寒。歸肺、心經。主治熱痰咳嗽、外感咳嗽、陰虛咳嗽、痰少咽燥、咯痰黃稠、肺癰、乳癰、癰瘡腫毒、瘰癧等症。現代藥理實驗證明,貝母有鎮咳、降壓、升高血糖等作用。
肉蓯蓉
肉蓯蓉高大草本,高40-160釐米,大部分地下生。
莖不分枝或自基部分2-4枝,下部直徑可達5-10(-15)釐米,向上漸變細,直徑2-5釐米。
葉寬卵形或三角狀卵形,長0.5-1.5釐米,寬1-2釐米,生於莖下部的較密,上部的較稀疏並變狹,披針形或狹披針形,長2-4釐米,寬0.5-1釐米,兩面無毛。花序穗狀,長15-50釐米,直徑4-7釐米;花序下半部或全部苞片較長,與花冠等長或稍長,卵狀披針形、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連同小苞片和花冠裂片外面及邊緣疏被柔毛或近無毛;小苞片2枚,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與花萼等長或稍長。
花萼鍾狀,長1-1.5釐米,頂端5淺裂,裂片近圓形,長2.5-4毫米,寬3-5毫米。花冠筒狀鐘形,長3-4釐米,頂端5裂,裂片近半圓形,長4-6毫米,寬0.6-1釐米,邊緣常稍外卷,顏色有變異,淡黃白色或淡紫色,幹後常變棕褐色。雄蕊4枚,花絲著生於距筒基部5-6毫米處,長1.5-2.5釐米,基部被皺曲長柔毛,花葯長卵形,長3.5-4.5毫米,密被長柔毛,基部有驟尖頭。
子房橢圓形,長約1釐米,基部有蜜腺,花柱比雄蕊稍長,無毛,柱頭近球形。蒴果卵球形,長1.5-2.7釐米,直徑1.3-1.4釐米,項端常具宿存的花柱,2瓣開裂。種子橢圓形或近卵形,長約0.6-1毫米,外面網狀,有光澤。花期5-6月,果期6-8月。
圖片來源於網絡
|時代·鄉創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