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式開篇之前我想先講個小故事,發生在昨天晚上的一個事;一個看似很普通的一件事情。
身邊有一個玩的要好的小夥伴(網名:小花生)他是一個『王者榮耀』痴迷者。坐在他身邊你就能感受到到他那種『激動』。
晚上同他說:『要不要,一起合作呀』
誰知他有點不屑說道:『就你那個啊,又不是什麼國際化的東西』
我接著問道:『嗯?具體怎麼說』
他回答:『你上次讓我關注那個二維碼,到現在,我都還不知道那玩意是幹什麼的是在魚缸裡擺造型嘛。那你賣的這個東西是以後有老闆找你去給他做還是去參加國際比賽?』
『我竟然無言以對』
他接著說道:『你說你有這個經歷學點其他不香嗎,勸你別太累了。玩下就行了』
後面我又問到:『那你覺得這個東西好看嗎,喜歡嗎。』
我又補充道『沒事你有什麼都可以說,我只是想了解下行業外的人對我這個東西的看法,讓我了解下看清這個狀況,因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嘛』
他這才說道:『喜歡是喜歡,也挺好看的,可是我又不想養魚,這咋辦呢,你說這矛不矛盾。』
……
最後我又笑著說道:『你居然說這不是國際化的東西!!!』
在我追問之下他才告訴我這樣說道;
『你說作為一個國際化的東西,你說連我都不知道,又不像耐克阿迪達斯這樣,很多人都知道!』
…
聽他說完,我明白,這就是水族、水族箱,在國內多數人心中的看法。這個東西在國內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魚缸』『養金魚』畢竟整個水族文化來到中國確實很晚。
那下面我就來具體聊聊關於『水族』是怎麼一回事
1.究竟『水族』是什麼?
水族館一詞來源於拉丁文意味著"有水的地方」
最早水族館的故事,必須要追溯到古埃及古埃及人已經使用特殊的池塘來儲存活魚以及繁殖
在千年前的中國,養魚主要是用於裝飾,但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獲得這些特權,只有皇帝和少數人才能享此殊榮。15世紀,洪武皇帝開始推行圓形魚瓷缸,並將之推行到了日本列島。
17世紀初引進了熱帶觀賞魚等物種,早期的水族箱依靠的是水生植物和自然光,水族箱本身是用石板和玻璃加上一個鐵框,然後用瀝青粘接上的。保溫是使用一個小的煤氣燈在水族箱底下加熱。有些水族箱為了保溫的需要,會用一個金屬底板來調節溫度。
18世紀,一個重大的進步就是氧氣,在這個時代,生活在水族館的魚類,絕大部分的死因都是由於耗盡了水中的氧氣。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他們開始製造第一批曝氣器,可以追溯到這個時代最早的過濾器。
現在已知最早的現代水族行業開始於20世紀20年代,由玩具工業發展而來。最初歐洲是在玩具店裡出售熱帶魚的。
從20世紀初期一直到60年代,水族過濾和循環的主要動力只有空氣,比如早期的底沙過濾和內部過濾。
1851年在英國舉行的萬國工業博覽會展示了一個裝飾華麗、以鑄鐵作框架的玻璃水族箱,水族飼養亦隨之首先於英國成為大眾的嗜好。有框架的水族箱設計,是演變自華德箱(Wardian case,即生物育養箱,於1830年代發展出來,供英國園藝學家於運送外國植物的長途船程中保護植物)。
Wardian case1893年的水族箱,至今有120多年歷史了!
現代水族文化從1893年的水族箱,至今將近130多年歷史了!水族用氣泵最早由德國的KDA在1908年發布的水族氣泵是靠水力運轉的——這顯然不是一個很實用的設計;隨後發展出的由調速齒輪驅動的活塞式氣泵,需要大量的潤滑油和清理工作;最後更加安靜,不需要經常維護的震動膜氣泵出現了,稱為了主流。
從1950年開始使用動物航天運動的技術,今天仍在使用,在塑膠袋裡面塞滿了水和空氣,固體絕緣以及包裝盒。這樣就可以維持24到48小時生命,而且傷亡非常少。
1936年,一位女士在欣賞她的水族箱
一家人在看水族箱...
一百年前,水族箱已經出現在幼兒園
小朋友,從水族箱開始接觸自然
1905至1915年期間的一所學校自然館(拍攝於烏克蘭)。
康拉德·洛倫茲是一位鮮為人知的水族愛好者
說不定這位博物學家在水族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啟發,誰知道呢?
1952年,6月。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正在參加水族館展覽:這是由威斯敏斯特皇家園藝廳舉行的第五屆全國水族館展。沒想到他也是一位水族愛好者。
70年代,水族箱搶了大家觀看電視的眼球
過去:
現在:
書籍《完美水草水族箱》第七版
看了那麼多,你會不會好奇為什麼都是國外的?那水族文化又是什麼時候來到中國的?
雖然我國很早就有了飼養金魚的傳統文化,但是,現代水族文化和愛好則是在改革開放後,於20世紀80年代從西方經由香港和臺灣傳入廣東,再擴展到內地。
經過30多年的發展,廣東成為中國水族的領頭羊,是中國水族的「三地」:發源地、集散地和生產基地。
2.那水景設計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師法自然的水景設計基礎Paludarum譯
首先特別感謝中國臺灣Paludarum對水草所做出的辛勤勞作和付出,代表個人和熱愛水草的朋友表示由衷感謝。
(謹以此文對水景設計作全面說明和解釋)
師法自然水景設計基礎
譯序:
近年來以師法自然的水草造景的風氣方興未艾,世界各國都有許多草友投入水草造景的研究和競賽當中。
本系列文章原本刊載於英國的 Practical Fishkeeping magazine, 是由在英國有水族造景導師(Aquascaping Guru)之稱的 George Farmer 所撰寫的文章, George Farmer 同時也是 2007 年英國水草大賽的評審之一。
我在取得 George Farmer 先生的同意之後將此系列文章翻譯成中文貼出,照片的部分以 George Farmer 提供的為主,輔助以一些便於解說的圖片。
雖然臺灣和香港近幾年來在重要的水草造景比賽中連獲捷報,但對於有心踏入水草造景的初學者而言,不妨參考看看英國的專家對於水草造景的建言;
而對於功力高深的水族造景專家而言,或許也可藉此了解英國的專家(或評審)對於水草造景的看法。
原作:Geroge Farmer
編譯:Erich Sia
什麼是水景設計/水族造景?
水景設計又稱水族造景(Aquascaping)是一門在水族缸環境中安排水草和素材的藝術。
相較於其他許多不同的形式,這是一項很獨特的藝術,因為水族造景牽涉到了活體。水族的造景隨著水草成長而有所發展,而經驗老到的玩家也會借重這個變化來當成自己的優勢, 並且預見當成長成熟時布景將有何表現。
荷蘭式(荷蘭景)、自然風和所有之間的變化
有些讀者應該聽過荷蘭式水草缸。
荷蘭式的水草缸基本上是以西方美學流派為主,也就是成群的水草(通常是有莖水草)以很整齊的方式安置,但絕少使用水族造景的堅硬素材如沉木和巖石,也稱之為硬景觀(hardscape)。
這個概念和傳統的正規英國花園是一樣的, 很多人很喜歡這種井然有序的水族造景, 因為這種造景的物種豐富,以及在色彩和結構上的多樣性。
荷蘭的水草造景比賽是全世界歷史最悠久的,也是最殘酷的~評審直接到家裡打分數,任何瑕疵都逃不掉評審的法眼。
重新配圖:莫小池
你知道嗎?
荷蘭至今仍在舉辦全世界歷史最悠久的水族造景比賽,這是由荷蘭水族與兩爬協會(NBAT)所舉辦的荷蘭式水草缸比賽,由評審實際造訪參賽者的水族缸並進行訪談。
這樣的比賽方式確保評審不被數位影像調整等方式所欺騙,也準許評審能夠實際查看水草和魚只的健康狀態,而這些實在是無法以相片來真實表現出來的。
或許有讀者會問為何許多水族造景比賽不用這種方式來評比,答案其實很簡單:地理因素。 國際上的「三大比賽」,如 Aqua Design Amano (ADA現稱IAPLC世界水草造景大賽簡稱IAPLC)、Aquatic Gardeners Association (AGA) 和 Aquatic Plant Central (APC) ,都是真正的國際比賽, 參賽者來自超過 40 個國家。
想想機票錢就夠了!
註:由於該貼發布較早未納入後面的兩個國際水族造景大賽(中國臺灣地區ISTA國際水草造景大賽與中國大陸地區舉辦的CIPS國際水草造景大賽)
照片會騙人之一。使用水藍色背景版後的感覺。
照片會騙人之二。利用吹風機吹拂水面所營造出來的漣漪效果。
和荷蘭式相對的,自然風(Nature style)的概念運用了大量的自然界豐富的多樣性,以及其靈感來當成水族造景的題材。
不只水草種類透過色彩,葉型,構造和成長速率都經過了精挑細選,硬景觀的部分尤其重要,因為硬景觀能夠協助營造出與自然和諧共鳴的「侘寂(wabi-sabi)」效果。
典型的做法是讓發苔、蕨類和水榕附著沉木上,以營造出一個愉悅且大家都能接受的視覺效果。平整的沉木往往看起來過於死板且不自然,因此局部覆蓋上成長緩慢的水草或鹿角苔,能夠從一開始就提供一種非常有效的歲月幻象。
自然風的水族造景能夠採用多達二十多種的水草品種,也能夠只使用一種水草來造景。
另一種水族造景的種類被人非正式的描述成: 叢林風(Jungle style)。叢林風基本上沒有設定的規則,而是讓水草隨意的發展,讓水草來「選擇」水族造景的發展,並且隨著造景者的駕馭使造景看起來好看。
典型的做法是採用許多的水草品種,可能以集團的方式種植,也有可能不是。
對我來說,叢林風最容易的描述就是密植的水草造景,可是又不符合荷蘭式或自然風的的做法,但又含有這兩者的元素。
值得一提的是,荷蘭式和自然風也可以在某個程度上做改變,這樣的技術也有個暱稱叫「奴赤(Nutch)(譯者註:由 Dutch 和 Nature 兩字組合而成)」。
當然了我們並不需要將自己的水族造景做分類,只要依照自己個人的品味來創造風格即可,愛怎麼做都行。
這個是低科技叢林風水族造景。
這個是高級版叢林風造景
重新配圖:莫小池
大師
天野尚(2015年逝世)
重新配圖:莫小池(2015年天野尚先生在葡萄牙裡斯本與生前作品合影)
天野尚是一位國際獲獎的日本攝影師,也是水族造景導師和 ADA 的擁有人,在 1980 年代首先提出了自然水族缸的概念。
天野尚的第一本水草缸圖書「自然水族缸世界(Nature Aquarium World)」於 1990 年中期出版了英文版,此書透過其令人生畏的美妙照片展示,和真正令人摒息的水族景觀, 如狂風暴雨般的席捲了水草缸的景觀感受。
在此之前從來就沒人見過類似的造景,而且天野尚的作品開啟了水草缸玩家的華麗新世界。 對於許多愛好者而言,天野尚改變了我們對於水草缸的思維,他很有效地扭轉了在一缸水中搜集了排列整齊或很凌亂的水草(想看看荷蘭是和叢林風)的觀感,轉而變成了一門再造自然剪影的藝術於我們自己強烈對比之現代化居住空間中。
自然水族缸的定義
自然水族缸很難下出一個定義,因為每個人對於自然的解讀,隨著我們自己的經驗和環境條件而有所不同。不過這對我們自己的喜好是有用的,因為我們能創造自己的水族造景,只要我們喜歡的話。大自然的變化是無窮盡的, 我們的水族缸布景也同樣深具潛力。有些人或許會很訝異,自然水族缸的目標並非再造某一特殊地區的生境(雖然這是可能的),最主要的目的其實是創造出一種水底景觀或者想像中的夢幻景致。如果你研讀過許多天野尚和其他自然風的水族造景,很快便能抓到這個觀念。 全然複製一個真實水底環境的景致是可以辦得到的,不過一般而言這些景致並不能提供水族造景者所訴求之同樣水底景觀。我相信其中的原因在於對我們的印象而言何者最能表現出自然的感覺。我們人類身為陸棲生物的一種, 所熟悉的景觀也就和真正的水底景致不太一樣,而自然水族缸也利用這一點作為相當吸引人的優勢。
自然風水族造景強調硬景觀的搭配效果。
自然水族缸另一個令人驚訝的觀點或許是並非典型的天然水草缸?迷惑了嗎?天然水草缸通常是低科技、使用基本的設備、低光照、無二氧化碳,而且使用最小的水體過濾。相對而言由 ADA 所倡導並推廣的自然水草缸,和這種低科技方法是對立的。ADA 是站在設計、技術、和風格的最尖端,而她們的整個哲學基礎是以自己的高科技產品結合自然而來的。「師法自然,將人類與自然連接在一起...豎立在屋中的自然水族缸透過高精密科技,提供了一個直接的的感受,並將人類和自然結合在一起。這就是自然水族缸的哲學。」
摘錄自 ADA 歐洲型錄 2005 年版
選擇我們的魚種
在自然水族缸中魚只和水草同為主角。
兩者間的選擇必須考慮到相互的搭配,並且提供水族造景平衡的感覺。
很多水草缸玩家事實上是先設置好水草,等待水族造景成熟以後才放入魚只的,可能的話除藻魚是個例外。
這樣的做法容許水族造景者確保魚只得以很完美的與水草和造景相互搭配。
我們對於魚種的選擇變化可隨著水草布景來決定。
例如使用一大群單一的魚種來營造出震撼的效果,藉以帶給水族造景一種簡約和諧的感受。相對來說,利用多種不同的魚種來平衡各種水草品種、結構和色彩間的變化,也是非常有效的。魚只的色彩和遊動行為也是很重要的考量。色彩亮麗的魚只能和暗色的背景產生強烈的對比。
對有些人而言或許很驚訝,看起來平淡無奇的魚只如果飼養一大群的話,能夠在搭配蒼白背景的簡單水族造景中,產生令人震驚的視覺效果。快速且活潑的魚種喜歡寬敞的遊動空間,所以我們在設計水族造景時就要創造出它們所需的理想環境。
我們要記住每一種魚在水族缸中的遊動深度或活動空間,例如是在上層、中層或底棲。有些魚種喜歡挖掘並翻動底砂,所以如果要種植地毯狀的水草時可就要注意了。有一點或許聽起來很平淡無奇,但請不要購買會啃食水草的魚種,雖然有些質地堅硬的水草如水榕或鐵皇冠,是可以和這些魚種共同養在一起的。飼養色彩鮮豔亮麗的魚對水族造景具有加分的作用。
有一種很有效的技巧可以令水族缸看起來比實際上還大,那就是使用一群小魚。小魚另外的優點是排洩物較少,因此所造成的汙染也很少。
例如六尾 2.5 公分的燈魚所產生的排洩物物,會比一尾 15 公分的鯰魚來得少。你也可以自己研究看看是不是真的。請記得當我們從水族館購買我們的魚只回來時,通常都還是小魚而非完全長大的成魚。豢養的容量總是要將最大的成魚尺寸列入考慮。
水草缸低密度養殖的作法是非常明智的,我個人建議每 4.5 公升的水量不要超過 2.5 公分的魚。氨氮(NH4)是最主要的藻類誘發因子,就算使用很有效的生化過濾,也還是會出現極低的濃度,所以魚只越少,爆藻的危險就越小。因為我們的意圖是要同時讓水草和魚只成為焦點,越少的魚只反而看起來更迷人,而且也能加強水族造景在視覺上的吸引力。有道是持有較少有時反而會擁有更多。
水族造景功力高超的話,反而會使得原本平淡無奇的魚產生令人震驚的視覺效果。
高科技或低科技
本文中在談論技術設備時,都假設你對於水草缸已經有一定的背景知識了,尤其是高科技的養殖法,例如強光、打二氧化碳、底床和水體的豐富營養。對絕大部分的水族造景玩家而言,都比較偏好高科技水草缸,因為在強光和濃肥的使用下,水草的選擇不再是個受限的因子。這對於滿足許多高難度的品種而言是很基本的,例如和許多自然水族缸畫上等號的矮珍珠、沉水的鹿角苔,以及有莖水草如廣受歡迎的大百葉。無論如何,要在低科技如低光照且無二氧化碳的水族缸中創造出漂亮的水族景觀仍舊是可能的。只要記住在這樣的條件下, 想栽培大部分的地毯狀前景草以及其他的高難度品種,那就比較困難了,而這些水草常常是自然風水族缸造景的常用材料。高科技的使用豐富了水族造景時的水草品種選擇,也更快達成預計的效果。
要不要抄襲?
假設我們已經具備了所有合適的器材和知識來成功的栽培水草了,那麼我們要從何處著手我們的水族造景呢?就算最終的布景很可能無法完全符合我們最原始的意圖,擬一份計劃仍舊是個很好的構想。水草的成長速度不同,形成各種的形狀、結構和色彩。超乎了我們最原先的預期。
單株水草的照片,以及來自各種書籍、雜誌和網站上的水族造景圖片,常常和我們自己的水族缸看起來明顯不同。大量的變因如光照、營養、水質、溫度、產地和生物化學間的交互反應等等,都涉及支配了水族缸環境間無法避免的差異。實際的照相技術也可能對讀者產生某個程度上的誤導。抄襲其他水族造景老手的漂亮水族造景,常常會變成一些與原本作品不完全一致的東西。然而這仍舊不失為一個很有用的練習方法。
合適的水草品種、硬景觀(巖石和沉木等)的選擇和組成通常會加以運用,我們再透過光照、二氧化碳和營養的完美平衡,那麼成功的水族造景在某個程度上至少是可以達成的。這對於初學而言尤其是非常有用的學習經驗。學會了重要的課程以後便能信心大增,在日後也使得水族造景者得以創造出自己的原創作品,這些作品是自己喜歡的,況且也能令自己獲得更大的滿足感。
借景乃是向「陸上」景觀來借景,人類畢竟比較欣賞陸地景觀,而非真正的水底景觀。
利用自然
天野尚大師教導我們要利用自然當成我們水族造景的靈感。
我們大多數的人都很欣賞自然的美景,但不局限於很典型的奇景如超大的瀑布和高山,同時也欣賞小的事物。
例如溪流中一小群巖石也能提供我們關於水族造景組成很有價值的一課。
巖石的尺寸、形狀和位置全都不同,巖石群的位置並非對稱擺設的,而且往往會出現一個吸引我們的目光的大巖石,這就是聚焦點(focal point)(稍後會詳加探討)。
同樣的原理也可應用在水草的安排上。
在大自然裡常常可以看到高大的植物矗立在矮小的植物後方,並且營造出愉悅的階層效果, 而優勢的植物群同樣也能營造出聚焦點。 所有的這些概念都可以套用至我們的自然水族缸造景上,並且獲得很大的成果,這種技術在日本稱之為借景(Shakkei)。
大自然的美景是不對稱的,而每一塊巖石的大小和形狀也都不同。
還有有一點很重要我們得要記住,當我們嘗試再造自然景觀時,並不需要完全複製成整個環境的縮小版。這樣做不僅不實際,特別是在空間狹小的水族缸中,通常也無法勾勒出我們試圖要傳達的自然感覺。
一般來說專注於廣大周遭環境內的小塊區域會更為有效,並且利用這點來輔助我們水族景觀的設計。此處的關鍵詞是「輔助」,因為我們並不需要精確的複製所看到的景觀,只是要利用自然來幫助引導我們水族景觀的組成。
「在自己的水族缸製作自然景觀過程的樂趣和製作模型是不一樣的...
這是透過我們自己對於自然的敏銳度和感覺,而不是單單的模仿或準確的重建。
在適應水族造景設計上,各種元素的使用是象徵性的描繪出自然遠景。」 摘錄自天野尚所著的「Taking our cue from nature」Aqua Journal No. 35。
構圖
有三種基本的構圖形狀能夠套用在自然水族缸:
三角型、凸起型(也稱為島型或山丘型)以及凹陷型(也稱為U字型)。
這三種風格也可以在某個程度上彼此搭配, 以營造出一個有吸引力的水族造景,例如我們可以在前景使用凹陷型而後景使用凸起型的主要構圖。
三角型
三角型的使用是令水草、硬景觀和底床產生對比的有效方式。
如果水族缸的觀賞角度超過一面,那麼請記得運用這種方式,並且將水草、硬景觀和底床放置在適當的位置。
當水族缸由正面觀賞時,水草和硬景觀由較高的一邊逐漸降低至另外一邊。
在前景的底床必須較淺而後境較深。
當水族缸由正面觀賞時,深邃的幻覺便營造出來了。
當水族缸由側面觀賞時,前景底床較低的部分應該種植前景的矮小水草,而後景底床較高的部分則應該種植較高的背景水草。
這麼做不但營造出很棒的景深感覺,況且兩個效果結合以後也彼此很協調的搭配。
大自然常見的景觀:三角型。
2007 年 ADA 水草造景大賽第一名是三角型水族造景的代表作。
凸起型
這是製造效果最富挑戰的布景方式。
水族造景是透過在水族缸中心放置沉木,巖石和高大水草行成對比的,但也不是在正中心(稍後會詳加探討)。
周遭則填滿了前景水草,並且可能的話硬景觀不要太多。
高度較高的水族缸相當適合這種構圖,例如 60x30x45 cm 或 90x45x60 cm。
凹陷型
凹陷型布景的相反形狀就是U字型水族造景, 這也是最容易營造和獲得效果的。
硬景觀和水草種植在水族缸的兩旁,並且水族缸的中央(絕非是正中心)留下開放的空間。 以 2:1、3:1 或黃金比例的方式來設置開放空間,可以獲得最佳的平衡感。
較長條型的水族缸比較適合這種形式的水族造景,例如 120x45x45 cm 或180x60x60cm。
大自然常見的景觀:凹陷型。
2007 年 ADA 水草造景大賽第三名是凹陷型水族造景的代表作。
空間的使用
有效的空間的利用對許多藝術形式而言是很重要的,舉例來說如繪畫、攝影、園藝造景、建築和室內設計等。
水族造景並非例外,適當的空間使用是很基本的,這能使我們營造出一個平衡且在美學上很動人的布景。
舉個失敗的例子吧,我們想像一個水族缸裡面充滿了接近或觸及水面的高聳水草,並且高大的水草遍布整個水族缸,這樣的水族缸看起來可能會很不自然也相當無趣,我們的魚只活動空間狹小就更不用說了。
開放空間的區域對於營造景深的幻覺來說是必須的,當然也要提供我們的魚只一些遊動的空間!太大的空間也可能很無吸引力。我們大多數的人都不覺得水草種植稀疏或者完全無硬景觀的水族缸很有趣或很迷人。
關鍵就在於創造出一個充滿(正面)和空蕩(負面)之間的平衡。
大自然常見的景觀:凸起型。
2007 年 ADA 水草造景大賽第二名是凸起型中帶有凹陷型的水族造景代表作。
聚焦點
每個成功的水族造景都需要一個理想的聚焦點。
聚焦點從一件沉木或巖石至一叢色彩漂亮的水草都可以。
聚焦點對整個水族缸而言是首要的裝飾元素, 所以必須非常小心翼翼的放置,藉以引導視覺以賞心悅目的心態來觀看水族造景。
我再舉個失敗的例子。我們想像有兩個聚焦點,假設有兩叢亮麗的紅色水草很對稱的放置在水族缸的左右兩個角落,亮麗的色彩很迅速的就會引導觀賞者的視覺前後來回不定,造成一種很不協調的感覺。
正因為這個原因,對稱的做法很不適合用在水族造景上,而且我們應該只採用一個強力的聚焦點,除非水族缸真的很大,並且通常是長度超過了 150 公分。
透過黃金比例找出聚焦點,對造景有很大的幫助。
黃金比例
黃金比例(golden ratio)也稱為黃金分割(golden section)或視覺中心(optical center),對於我們放置水草和硬景觀而言是個非常有用的手段。
黃金比例精確的來說是 1:1.618,老早就出現在我們的周遭了,而第一個使用黃金比例設計的是古代的建築師維特魯威(Vitruvius),他曾這麼說:「一個空間分成兩個同樣令人愉快且符合美學的區塊,在最小和最大的區塊之間所存在的關係,和較大區塊和整體空間之間的關係,一定都是一樣的。」或者更簡單的來說, 小空間對大空間的比例,和大空間對整體空間的比例是一樣的。
我們能夠利用這個比例成為自己的優勢來設置我們的聚焦點,特別是如果我們對於設計方面並非天賦異稟的時候(就像我!)。
對許多水族造景者來說,黃金比例的運用可說已經達到自然的目的了。
假設在一個空蕩蕩的水族缸中只有底砂和一件沉木或巖石,請你想想看要把這個物體放在哪裡,希望你不要不偏不倚的放在正中心點。 你應該放置在稍微偏左或偏右的地方,這樣才能提供一個更具吸引力的美學觀感。
利用黃金比例來放置聚焦點
利用黃金比例來尋找潛在的聚焦點有個技巧, 我們將水族缸的長度和高度都乘以 0.618。 所獲得的數字由左至右且由右至左,由上至下且由下至上,針對每次的測量畫出交叉線來, 我們便會得到一個格線圖和四個交岔點,這些就是我們可能的聚焦點所在。
舉個 90x45x45cm 的水族缸來說,90cm x 0.618 = 55.6cm 由左至右且由右至左; 45cm x 0.618 = 27.8cm 由上至下且有下至上。不只是交岔點告訴我們能夠在哪裡放置我們的聚焦點,水平線和垂直線也都可以加以利用。線條的兩邊都能夠用來放置我們的正面或負面空間。
水平線可以用來營造出一個水平面,例如水草上緣的輪廓,或是底砂與開放水體的交會處。 嚴格遵循黃金比例是不需要的,這只是個指引而已。
許多水族造景者蓄意的把聚焦點放置在偏離視覺中心之外的地方,就好像能夠針對布景營造出一種張力和趣味的感覺一樣。正如同我們生命中的每件事一樣,練習的越多就會變得更好,而我希望在累積了一定的經驗以後,如何放置聚焦點應能成為自己的第二天性(這絕非俏皮話!)。
以水草作畫
水族造景就好像是在作畫,最主要的不同在於我們的水草缸是活的,而且也是三度空間的。 把我們自己想像成一個藝術家,我們的雙手和工具是筆刷,而空蕩蕩的水族缸就是個畫布,當然更不要忘了,最不可或缺的原料就是以水草當成塗料。
所以我們要挑選我們的水草,水草的數量和擺設的展望和維護,就像是一個藝術家在挑選他們的塗料和畫筆,以符合他們的目的。
前景
對前景的重視度不夠,是許多水族造景者常犯的一個錯誤。
在自然風的水族缸中,保持矮小且成地毯狀的水草,是非常受歡迎也很有效果的。
這些水草營造了水族造景的根基,也幫助我們完成空間的有效利用的一個圖像。
理想的前景對於過渡至高大水草或者後方的硬景觀,將能夠提供一個迷人轉變效果,所以前景草品種的選擇非常重要,彼此必須在色彩、結構和葉型能夠相得益彰。
一個有效的轉變能夠透過對比鮮明的前景草, 和其後方或兩旁的水草與硬景觀來達成,而周遭的形狀和色彩可能看起來都很像,就看我們想要哪一種風格的水族造景。
所有的前景草都應該具備一個特質,那就是傳達相當開放空間的感覺,而這個空間和其餘的組成是很協調的。
前景草必須能傳達開放空間和鮮明對比的特質。地毯
我曾提過地毯狀的水草對於營造前景非常具有效果。
這些水草的優勢是透過走莖來繁殖,栽種下去的地毯狀水草,在幾個星期或幾個月內(視水草品種和水族缸而定),便能完成填滿我們所計劃的區塊。
大部分的地毯狀水草是以盆裝來販售,這些盆子必須移除,要小心翼翼的將根系附近的介質拿開,並且以尖銳的剪刀切割成一個個的水草顆粒。
每個水草顆粒必須使用鑷子分開種植,同時也要將各個水草顆粒以平均的方式分布,期使達到地毯的相同成長速率。
有時候這些水草顆粒可能需要重新種植,直到其根系能提供足夠的附著作用為止。
透過正確的光照強度和營養濃度,這些水草顆粒很快便能發展並且送出新的走莖。
在幾周之後水草會增殖,而且如果條件理想的話,也會以令人驚訝的速度形城地毯。
我使用 30 個左右的矮珍珠(Glossostigma elatinoides)水草顆粒,在六個星期左右就能獲得 3 公分的地毯。
維護的方法視品種而定,不過通常來說地毯一旦太厚了就必須打薄,否則的話葉片會被嚴重遮光而悶死在底床。
水流太少和過多沉積物的累積,在非常厚的地毯上會發生問題,很可能會導致暴藻或藍綠藻的問題,所以維護地毯是很重要的。
地毯的打薄很簡單,只要用尖銳的剪刀並且在草皮上「理髮」即可。
視品種而定,在幾個月以後地毯可能要整片拔起,並且重新種植最健康的植株。
維護的關注重點是「少量且經常」,這得以預防日後的龐大維護工程。
矮珍珠的走莖繁殖很快,六星期內便能獲得三公分厚的地毯。
常用的地毯狀前景水草
迷你椒草(Cryptocoryne parva)
針葉皇冠(Echinodorus tenellus)
牛毛氈(Eleocharis acicularis)
矮珍珠(Glossostigma elatinoides)
迷你矮珍珠(Hemianthus calletrichoides) 南美草皮(Lilaeopsis brasiliensis)
田字草(Marsilea angustifolia)
扁葉慈姑(Sagittaria platyphylla)
瓜皮草(Sagittaria pusilla)
其他的前景水族造景技巧
我們不需非在前景使用地毯狀水草不可,小塊的巖石、石頭或鵝卵石也能提供自然的景觀。
這些石塊如果蓋滿了默絲、鹿角苔或各種小水榕看起來會更漂亮。
自然風水族缸還有一種相當新穎的造景技巧, 就是運用開放式的白沙前景。
這種造景能夠提供後面水草強烈的對比,況且維護起來也顯然很容易。
可別忘了我們先前曾討論過,平順的轉變這一點是很重要的。
從一個空曠的白沙前景直接變成一些高大的有莖水草,看起來不但很不自然,也很不吸引人。
使用默絲和小水榕覆蓋在石頭上,這樣的做法提供了由白沙至後方高大水草間一種很吸引人的融合。
這些覆蓋水草的石頭比起傳統的地毯狀前景還有個優點,那就是成長較慢因而幾乎不太需要去維護。
從中景到後景的變化非常大,沒有一定的規則。
中景至背景
從中景至背景有無限大的變化潛力,所以沒有固定的規則,只有原則方針。
依據我們所期望營造的水族造景風格,也會明確地指定中景該如何填滿。
種植水草的構圖和硬景觀,應該要凸顯前景, 並且創造出一種整體布景平衡的感覺。和前景的相當開放空間不同的是,剩下來的區塊能夠填滿任何東西,範圍從一些高聳的巖石、一種水草到更複雜的組成,例如包含沉木、巖石和超過十種以上的水草。
中景和背景將是這幅畫的主體,而且適合典型的最明亮的水草和硬景觀來當作聚焦點。 正如同先前討論過的,如何選擇我們的聚焦點非常的重要,所以好好的計劃我們的水草種植和硬景觀位置是極為重要的,以確保水族造景能夠吸引觀察者,並且以很愉悅的心情將目光移動掃過整個布景。
適合當作聚焦點和最明亮的水草
水族缸的尺寸和我們自己的風格,影響了哪一些水草種類應該當成聚焦點來使用。
最顯著的選擇是紅色水草,因為紅色水草與綠色水草有很好的對比,尤其綠色水草通常使用在前景和背景。
紅色水草如紅蝴蝶,由於色彩鮮明,很適合當成聚焦點。
常用的紅色水草
小血心蘭(Alternanthera reineckii)
紅柳(Ammania gracilis)
紅海帶(Barclaya longifolia)
紅菊(Cabomba piauhyensis)
紅香瓜 (Echinodorus barthii)
紅烏拉圭皇冠(Echinodorus horemanii 『red』)
虎斑皇冠(Echinodorus 『Red Flame』) 大百葉(Eusteralis stellata)
紅絲青葉(Hygrophila polysperma 『sunset』)
紅三角葉(Limnophila aromatica)
小紅莓(Ludwigia arcuata)
大紅葉(Ludwigia glandulosa)
紅太陽(Ludwigia inclinata)
紅千層(Myriophyllum mattagrossense 『red』)
青紅柳 (Nesaea sp.)
虎斑睡蓮(Nypmhaea lotus var. rubra) 藍睡蓮 (Nymphaea stellata)
紅蝴蝶(Rotala macrandra)
小圓葉(Rotala rotundifolia)
紅松尾(Rotala wallichii)
你知道嗎?
大部分的紅色水草需要充足的光照和營養, 尤其是鐵質以使水草看起來最紅。(譯者註:Tom Barr 若曾看過此句話應不會保持沉默才對)很多水草其實是綠色的,除非有足夠的光照和營養,小紅莓就是其中一個例子。另外一方面來說,有些水草在剝奪了氮肥以後會轉為最紅的色彩。
典型的一個缺氮症狀,可在一般的青葉草(Hygrophila polysperma)粉紅色的葉片上看到。
有一些水族造景者會利用這一項優勢,在照相攝影之前蓄意令他們的水草「挨餓」缺氮。
「缺氮」是很多水草之所以變紅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因為紅色水草是個很優秀的聚焦點,對於大多數的水族造景來說,確保只可使用一叢便很重要了。
正如同先前談過的,我們應該只使用一個主要的聚焦點,以確保水族造景處於良好的平衡狀態。
大型的水族缸例如大於 150cm,能夠使用超過一個以上的聚焦點,不過我們要切記,整體的布景要確保不會造成觀賞者的眼睛不斷的前後來回掃描,因而造成了太多的緊張狀態。
我在此列出了一些紅色水草,不過紅褐色的水草也能夠做為很有效的聚焦點。
當然了,我們沒有必要使用五彩繽紛的水草來當成我們的聚焦點。
硬景觀和其他的高聳水草也能夠使用。
我最近的水族造景都沒有紅色水草和看得見的硬景觀。
我反而靠著我的一顆三年大的鐵皇冠(Microsorium pteropus)來提供聚焦點。 其他的水草的選擇是用來凸顯聚焦點的, 同時提供了由較充實(正面)空間至較空蕩(負面)空間的平穩轉變。這個水族造景也提供了一個案例,告訴我們如何選魚是多麼重要的。
我們想像這個水族缸內充滿了多種不同的魚種,那這個水族缸看起來會很怪異,況且對於這個水族造景的簡約和諧來說,也沒什麼幫助。
有莖水草
有莖水草具備各式各樣的色彩、葉型、構造、大小和成長特質,無疑地佔了一個成功的水族造景之很重要的部分。
有莖水草應該總是以密植的叢生方式種植, 最理想的做法是以鎳子將二至三株一起種植在同一個孔穴中,每一小叢的水草間隔大約 2.5 cm。不要用鉛條,因為鉛條會阻礙水草的成長。從一開始就將水草密植是很重要的,這一點我們先前已經談過了。大部分的有莖水草需要定期修剪,有可能要每個禮拜一次。我喜歡在每個星期換水的時候順便修剪水草。有莖水草在新種植以後,先讓它們成長至水面以後再修剪,是個很不錯的做法。這麼做能確保獲得強壯的成長頂芽,當我們要修剪水草選擇分株並重新種植,成功的機會將會更大。
使用銳利的剪刀來修剪莖部是很重要的,這可以預防碾碎或傷害水草。小心翼翼的以集團的方式來安置有莖水草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要考慮到色彩的明暗和葉型的寬細。將暗綠色的水草種植在兩側而明亮的水草靠近中央,能營造出一種很棒的對比和更好的空間幻覺。同樣的原理也應用在葉型上,細緻葉型的水草應種植在中央,而寬大葉型的水草在兩側。這些都是營造有效對比和空間的方法,也能為水族造景帶來和諧與平衡。
實用技巧
很多有莖水草的下半部並不是發展得很好, 把水草醜陋的這個部分遮掩起來是個不錯的點子。
非有莖水草以及/或者硬景觀,例如椒草、水榕、蕨類、巖石和沉木,都能完成到有效的任務。
2007 年英國 PFK(practical fishkeeping)杯水草造景比賽:60 公分以上組冠軍。
常用的細葉有莖水草
牛頓草(Diplidis diandra)
珍珠草(Hemianthus micranthemoides) 北極杉(Hydrotriche hottoniiflora)
雪花草(Hottonia inflata)
綠松尾(Mayaca fluviatilis)
大松尾(Mayaca sellowiana)
珍珠金錢(Micranthemum umbrosum) 蝦柳(Potamogeton gayi)
宮廷草(Rotala sp.「Green」)
黃松尾(Rotala sp.「Nanjenshan」)
小圓葉(Rotala rotundifolia var. Green)
常用的寬葉有莖水草
虎耳(Bacopa caroliniana)
蘋果草(Cardamine lyrata)
光葉水菊(Gymnocoronis spilanthoides) 小竹葉(Heteranthera zosterifolia) 香香草(Hydrocotyle leucocephala) 大柳(Hygrophila corymbosa)
水羅蘭(Hygrophila difformis)
青葉(Hygrophila polysperma)
柳葉水蓑衣(Hygrophila salicifolia) 中柳 (Hygrophila stricta)
羅貝力(Lobelia cardinalis)
綠丁香蓼(Ludwigia mullertii)
葉底紅(Ludwigia palustris)
葉底紅(Ludwigia repens)
黃金錢草(Lysimachia nummularia)
實用技巧
定期修剪有莖水草會因側芽的成長使得水草看起來像個樹叢,水草的下半截最後會便得虛弱,所以修剪的時候要將水草連根拔起,並重新種植較強壯的上半截。
2007 年英國 PFK(practical fishkeeping)杯水草造景比賽:60 公分以下組冠軍。
非有莖水草
非有莖水草通常是具有球莖或走莖,一般來說具有容易維護的好處。
非有莖水草不需要和有莖水草一樣的定期修剪和重新種植,能夠放置原地不動很長一段時間,有些成長很慢的水草甚至可放好幾年,例如水榕、莫斯、蕨類和一些椒草。
這一點我在前文雖然曾經提過了,在此還是請有心人可以自己研究看看。請先檢查每一種水草的最大潛在尺寸,並且要確保水草不會佔滿整個水族缸。
例如把亞馬遜劍草(Echinodorus bleheri)種在一個又小又淺的水族缸,那可就不怎麼明智了。要記得水草買回來種植以後,很可能會大幅成長。
基於這個理由,我們在挑選水草品種時要很小心。就和有莖水草一樣,同樣的原理也可應用在非有莖水草上。
例如細葉且淺色的水草趨向水族造景的中心, 而暗色的龐大水草則在兩側。很顯然高大的水草應該放在後方。
理想的非有莖背景水草包括了噴泉類(Crinum sp.)、浪草類(Aponogeton sp.),大部分的水蘭類(Vallisneria sp.)、椒草類(Cryptocoryne sp.)和泰國水劍(Cyperus helferi)。
常用的非有莖水草
(不包括附著在硬景觀上的種類)
浪草類(Aponogeton sp. )
中簀藻((Blyxa aubertii)
日本簀藻(Blyxa japonica)
小噴泉(Crinum calamistratum)
大噴泉(Crinum natans)
泰國水劍(Cyperus helferi)
椒草類(Cryptocoryne sp.)
皇冠草類(Echinodorus sp.)
大莎草(Eleocharis vivipara)
香菇草(Hydrocotyle verticillata)
水蘭類(Vallisneria sp.)
2007 年英國 PFK(practical fishkeeping)杯水草造景比賽:青少年組冠軍。
硬景觀的重要性
硬景觀的定義是水族造景中堅硬的素材。 硬景觀和水草之間的正確平衡,提供我們一個看起來非常自然的水族缸,也幫助我們創造出自然風水族缸最精華之處。
自然風水族缸所使用的硬景觀分成主要兩類: 沉木和巖石。
沉木
如果我們選擇沉木當作我們的硬景觀,那麼請千萬記住,沉木能夠而一般來說也應該要構成水族造景的架構。
沉木的型狀、大小、和擺設位置,都將決定水族造景的表現,而水草的種植也應該凸顯沉木,反之亦然。
由於沉木可能成為布景中最具優勢的特徵, 在設置的時候好好的花時間來打理。
選擇沉木的方式有兩種。
最常見的方式是挑選我們特別喜愛的沉木,放進水族缸以後,再來計劃剩餘的周遭水族造景。
經驗老道的水族造景者會先將水族造景設計好,然後等待直到理想合適的沉木塊出現為止。
如果放置一塊適合的沉木很困難的話,那麼請記住,合併好幾塊沉木來組合也是可行的方式。
「多枝狀(Branchy)」沉木在自然式水族缸的水族造景中很受歡迎,很可惜在英國很難尋找貨源。幸運的讀者或許可以在溪流或海岸中找到一些。
我們要小心有一些木頭在我們水族缸中的溫暖水族環境下會腐爛,因此最好能浸泡在大小合適的容器中測試一下。
就算從水族店裡買回來的沉木也可能滲出鞣酸(tannins)。
在滾燙熱水中浸泡木頭能加速鞣酸的衝洗出來。
鞣酸在水族缸中並無害處,所以也不必擔心。 使用活性碳和大量換水,能協助水質清澈。
「多枝狀(Branchy)」沉木在自然式水族缸的水族造景中很受歡迎。
巖石
使用巖石作為最具優勢的特徵,是一種很受歡迎的自然式水族缸的水族造景。
我們既能夠試著創造出自然的景觀本身,或者再現日本式的巖石庭園,也能創造出屬於我們自己的獨特風格。
可以使用在水族造景的巖石種類很多,不過不論你選擇的是哪一種,請確認巖石的邊緣不要太銳利。不只是魚只可能因此受傷,巖石本身也會為布景帶來惡劣的感覺。
在挑選巖石的時候,不要針對每一塊個別巖石的感覺,而是以三或五塊所組成的一群巖石之表現。
總是使用奇數的巖石數量。試著使用儘可能多數量的巖石,持續的測試各種位置,直到最理想的組合和位置找到為止。
令巖石安放在不同的角度,橫放、平放、傾斜或彼此碰觸等等。如果巖石的大小相同的話, 不要將巖石擺成一直線,或者以對稱的方式擺設,否則看起來將很不自然也很沒吸引力。 選用相同種類和色彩形狀的巖石,使用對比強烈的巖石看起來很不自然。
裝飾硬景觀
在自然式水族缸中,水草常常會附著於沉木和巖石(所佔比例較少)上,這樣的做法協助我們營造出一種自然的表現,我們曾在前文中稱之為「侘寂(Wabi Sabi)」。
常用附著在硬景觀上的水草
小水榕(Anubias barteri var. nana )
及其變異種黑木蕨(Bolbitis heudelotii) 鐵皇冠(Microsorium pteropus)
及其變異種爪哇莫(Vesiculariadubyana)
三角莫絲(Fontinalis antipyretica)
鹿角苔(Riccia fluitans)
所有上述的水草都可用棉線綁在沉木或巖石上。
棉線雖然日後會腐爛,但那時候水草已經很牢固的附著在硬景觀上了。
唯一的例外是鹿角苔,鹿角苔應該用釣魚線來綁,藉以反射一些光線給水草使用,或者使用發網以牢固的將較大片的鹿角苔包裹起來。 在綁上水草之前有一點很重要,我們要先預見這些水草日後對水族造景組成的影響。
在綁上水草之前先在水族缸內安置沉木,並且確認我們計劃附著水草的沉木位置,對水族造景而言是最合適的。
從眾多的巖石中挑選最合適的石塊。巖石的數量要為奇數。
經過多次的嘗試以後最終定案。
草擬我們的意圖
好了,不論是抄襲自另一個水族造景,或者是我們欣賞或感動於某個自然景觀,我們對於想要製作的水族造景已經有所想像了。要完全使用一個想像的情境也是可以的,這個情境可以由古老記憶、夢想,或根本就是我們所創造出來的有趣情境。如果我們不是要直接抄襲某個水族造景,那麼在這個時候先草擬我們的意圖是個不錯的主意。畫出水草群組和硬景觀, 可能的話畫出刻度,以確保布景的表現是我們所期望的,這個時候運用黃金比例是個很好的做法。
測試各種不同的組合,直到我們對自己的計劃完全滿意為止。
要記得水族造景是一種活體藝術,因此最終的結果和我們的原始意圖可能看起來不一樣, 有時候會依我們的喜好表現出來,有時候卻不會。
隨著經驗的累積,我們將會獲得更多具備前瞻的感覺。
這就是孰能生巧。
結語
我在前文談論高科技水草種植時提過,我在本系列文中所談的絕非就是「最好的」。
我所列舉的只是基本的原理,希望從許多角度來帶給讀者如何創造並獲得真正樂趣的概念。 文中所談的大部分技術,可以使用在任何我們想要的水族造景風格上,不論是否為自然式水族缸。
全文完。
這份資料是我2013年無意間發現的,後面列印出來了一直帶在身邊至今。
註:本文版權歸原作作者所有,如有傾權請聯繫我們對文章刪除,謝謝!
更多精彩~
素材:網絡 Paludarium
整理:莫小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