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紮根和安定成為奢望時,旅行就是常態。
最近被一款遊戲刷屏,旅行青蛙。
一個屬於養成類的遊戲,畫面溫馨恬淡,養一隻小青蛙,照顧它飲食起居、看書學習,給它備好各種食物、行囊,它自己可以旅行,還會給你寫信。
遊戲最大的特色是受限的控制度,青蛙不管做什麼你都不能打斷或阻止,出去旅行了你叫不回來,只能準備好它所需的一切默默等待,玩家們像極了空巢老人的角色。
不止一位好友在這個遊戲中,收穫了做父母的快感。
嚴格來講,做父母的感受不是快感,而是一種雜糅感:辛苦、操心、欣慰、成就……
被各種生化激素所操控的人類,就是這樣,可以對機器代碼產生感情的有趣的生物。
玩家們也許沒有意識到,旅行青蛙,暗合了時下代際間的溝通模式,有很多對應的元素。
北漂、南渡、蟻族、找伴侶、打工青年、空巢老人……
你會在失去對於一隻青蛙掌控的過程中,逐步感受,身為父母的那種欣慰又擔心的複雜感受。
而你之後就會意識到,自己就是那隻青蛙。
有一個笑話是,房價是最好的避孕藥。
仔細想想,不無道理。
生養孩子需要錢,在傳宗接代觀念逐步淡化的現當代,人們逐步開始不那麼自私地認為:
自己缺錢的苦,就不要讓下一代跟著一起吃了吧。
歲月靜好不過是一句笑談,歲月流逝,不,是飛逝。
同時飛逝的,還有他們每一天都在衰老的、不再能造出最健康後代的身體。雖然,他們現在還是青年。
「如果孩子來到世上要吃苦,我們寧可他/她不曾來過。」
我曾聽過一對玩命加班的年輕夫婦這樣提起。
如果說細心呵護是愛,我不知道這樣一種拒絕開始,是否算是更深刻的愛。
全社會的青年人都在呼喊「我們成功的速度要趕上父母老去的速度」,卻沒有人喊出「我們成功的速度要趕上體內精子、卵子質量下降的速度」。
很小的時候,就聽長輩們說:什麼時間,幹什麼事兒。
那個年代的場景中,強調的意思就是別早戀,好好學習。
後來……
後來就是到了時間,有點擔當的人也不準備幹這事兒了。
然而生命的本能會告訴所有人,人會渴望愛情,會渴望去撫育一個生命。
甚至不管這個生命是否跟自己有血緣關係。
甚至,不管它是不是人類。甚至,它可以是一串代碼……
無奈越深,愛之愈重。
這只是一個遊戲嗎?
不,這是一代人無處安放的愛,終於得到釋放的共鳴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