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在職業院校、應用型本科高校啟動「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隨著1+X證書制度試點的全面展開,出現了概念認知偏頗、證書相互迭代、意義認知衝突等認識誤區,存在著重走「試點就是先進」的老路、重回「教學為了考證」的怪圈、重現「證書形同雞肋」的場景等實踐誤區。在1+X證書制度試點時,一要打好基礎,深化專業群和課程體系建設;二要紮實推進,加快課證融通教學方式變革;三要適時回望,做好試點成效的反饋與評價,讓1+X證書制度成為職業院校辦學品質提升的新載體。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在職業院校、應用型本科高校啟動「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鼓勵職業院校學生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積極取得多類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為了保證1+X證書試點的順利推進,一些認識和實踐誤區需要快速理清,試點實踐策略需要迅速明晰。
1
1+X證書制度試點的誤區解析
(一) 1+X證書制度試點的認識誤區及解析
1. 概念認知偏頗。所謂1+X證書是指「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學歷證書沒有異義,指的是畢業證書,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存在多種解讀:一是指同一種職業技能證書的不同等級,比如物流類專業的初級、中級、高級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二是同一專業群中的不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比如計算機應用專業群,包括若干個專業,每個專業對應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三是指同一專業大類中的不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比如信息技術大類專業中有哪些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四是指所有專業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X」的內涵究竟是指什麼,當前並沒有一個清晰而權威的界定。
筆者認為,雖然教育行政對「X」並沒有明確的範圍界定,但從出臺的各類文件、政策的連貫性和系統性、各專業職業技能等級標準等來看,「X」的內涵應該是明確的,不具有模糊或任意解讀的空間。從職業技能證書的等級來看,中職、高職、本科及以上層面的學生分別對應「X」證書的初級、中級和高級職業技能等級。從職業技能證書的範圍來看,「X」應為該職業院校某一專業所在專業群對應的職業技能證書。
2. 證書相互迭代。「X」為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這一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與已存在多年的職業資格證書尤其是水平評價類的職業資格證書非常相似,對於兩者的區別很多教師難以完全分辨清楚,有的學校就將1+X證書制度試點理解為在原來「雙證書」教學、考證的基礎上,再新增若干證書內容的教學和考證,因此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在職業院校中混用、並用的現象較為普遍,兩種證書相互迭代預計還將存在一段時間。
證書相互迭代的現象是暫時的,在當前職業技能證書體系尚不完備、還沒有形成普遍覆蓋的情況下,水平評價類的職業資格證書依然具有其應用價值,隨著職業技能證書體系的逐步完備,職業資格證書與職業技能證書各司其職的局面將形成,但仍存在已取得水平評價類職業資格證書如何轉化和再確認的問題。
3. 意義認知衝突。很多人都存在疑惑,為什麼國家一方面在大力削減職業資格證書,其中準入類職業資格證書大幅減少,水平評價類職業資格證書逐步取消,另一方面又要重建一種證書體系,推行1+X證書制度,並且不斷擴大職業技能證書的範圍和覆蓋面。為什麼取消的是國家權威部門頒發的職業資格證書,新增的是行業、企業頒發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
職業技能證書的整體設計是人社部門定職業標準,教育部門定教學標準,職業院校和社會培訓機構負責職業技能的教學與培訓,培訓評價組織負責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及標準開發建設,實施職業技能水平考核評價、頒證等相關工作。將證書開發、頒證的行政權力交由培訓評價組織,實現了職業技能證書的市場化運作,政府部門減少了對職業技能證書的幹預,只是通過制定標準來監管證書的含金量,職業院校只負責教學與培訓,這一方面將教學與評價分開,有助於實現社會第三方對職業院校的評價,另一方面政府部門通過制訂和修訂標準來宏觀調控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規格,確保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國家意志的落實。
(二) 1+X證書制度試點的實踐誤區及解析
1. 重走「試點就是先進」的老路。隨著1+X證書制度試點的展開,很多職業院校抱著「不管有沒有具備條件先拿到試點資格再說」的心態,把參與試點看成是職業院校辦學品質和綜合實力的象徵,甚至有的職業院校認為能參與全國第一批試點就意味著處於全國職教第一方陣,能參與全省第一批試點就處於全省職教第一方陣,等等。於是「符合條件的上、不符合條件的創造條件也要上」成為很多職業院校的主體思維。
打破「試點就是先進」的固有觀念,參與試點的院校只是試點的一個樣本而已,試點是為了檢驗教育政策的實施效果,發現實施過程中的問題,並根據發現的問題對政策進行改進和完善。在進行1+X證書制度試點院校遴選時,教育行政部門應打破地域思維、優劣思維,甚至不需要採用遴選的方式,只需要在符合基本條件的職業院校中進行隨機選擇,以兼顧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職業院校,讓這些職業院校在完全常態化的環境下進行試點,不必營造「小氣候、小環境」,這有助於更為客觀、全面地了解試點過程、發現試點問題、評估試點效果,也有助於試點職業院校放棄優越心態、摒棄功利思維、切實關注試點本身。
2. 重回「教學為了考證」的怪圈。曾幾何時,考證成為職業院校教學的「指揮棒」,學生考證的通過率成為判斷教師教學質量的核心標準,也成為對教師進行績效管理的重要抓手。隨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政策的調整,準入類職業資格證書的大幅削減和水平類職業資格證書的逐漸取消,職業院校失去了考核和評價教師的「指揮棒」,失去了教學管理的「抓手」,很多職業院校陷入了無證可考的「空窗期」。隨著1+X證書制度的試點,職業院校考核和評價的「真空」被填補,很多職業院校從茫然中清醒,重拾用慣了的證書「指揮棒」,且由原來的「雙證」升級為「X證」,可以進一步細化對教師教學的考核評價,廣大教師重回「教學為了考證」的怪圈,以幫助學生獲得職業技能證書為教學和培養目標。
教學是為了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課程教學是為了促成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獲取職業技能證書只是實現教學目標的「副產品」,是學生在技能上達到一定水平的證明。也就是說,如果職業院校的課程教學能真正達成課程教學目標,職業技能證書的獲得將水到渠成,因為技能素養本身就是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反之,如果課程教學唯技能論或唯證書論,職業院校的課程教學將演變成職業培訓,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始終是「殘缺」的。
3. 重現「證書形同雞肋」的場景。從職業資格證書的考核情況看,很多職業學校都設有職業技能鑑定中心,教學與考核基本上都由學校負責,地方人社部門只負責「督查」。教師既當「教練員」又當「裁判員」,學生參加職業資格證書考試有著極高的通過率。據筆者對部分職業學校的調查,學生職業資格證書的考試通過率均在95%以上,只有極少數是通過「補考」獲得的,正因為每個學生都能獲得職業資格證書,導致部分行業職業資格證書泛濫,職業資格證書的「含金量」難以獲得企業的廣泛認可。「證書形同雞肋」的景象出現,於是一些職業院校不再將取得職業資格證書作為畢業的必要條件。
1+X證書制度會否重現「證書形同雞肋」的場景,取決於職業技能證書的「含金量」,取決於職業技能證書能否真正被企業廣泛認可,取決於職業技能證書能否與學生的就業質量形成直接關聯。從1+X證書制度試點情況看,一是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職業學校的課程結構與教學形態,二是職業技能證書能否得到行業企業的廣泛認可有待時間的檢驗,三是職業技能證書能否成為學生高品質就業的「敲門磚」和「搖錢樹」,前景依然不明朗。由此,1+X證書能否擺脫「證書形同雞肋」的場景依然不甚明朗。
2
1+X證書制度試點的實踐策略
(一) 打好基礎:深化專業群和課程體系建設
1. 專業群建設做好「三對接」。1+X證書制度試點意味著職業院校的培養目標已由技術技能型人才向複合型技術技能人才轉變,培養複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必須要有一個新的載體,這一載體主要就是專業群。專業群要擔負培養複合型技能人才的重任,必須做到三個對接:一是專業群本身應與產業集群或產業鏈對接。專業群的存在是有條件的,其中最為核心的就是當地產業集群的形成,如果當地還沒有形成產業集群或還沒有形成產業集群的趨勢,組建專業群也就失去了意義;二是專業群內的每個專業都應該與具體的工種或特定職業崗位對接,且這一工種或職業崗位在區域內隸屬於支柱產業、新興產業或高新技術產業,這樣就將專業與產業、學生培養目標與「X」職業技能證書的職業標準有機結合起來;三是專業群教學標準與「X」職業技能證書教學標準對接。專業群教學標準不是各專業教學標準的簡單組合,而是在各專業教學標準的基礎上根據專業群教學目標、兼顧職業技能證書教學標準後的重新制訂,以保證專業群教學標準與「X」職業技能證書教學標準的有機融合。
2. 課程體系建設做到「兩統整」。一是以專業群為單位統整課程。隨著專業群建設的快速推進,打破以專業為單位的課程壁壘,構建起以專業群為單位的課程體系勢在必行。這種專業群課程體系遵循「底層共享、中層分立、高層互選」的構建原則,採用「擴兩頭、縮中間」的策略,形成拓展能力進階式課程架構。二是以「X」職業技能證書為單位統整課程。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職業技能標準、教學標準與專業群內的相應課程教學標準關聯,尤其是充分利用專業群中的「拓展課程菜單」,將「拓展課程菜單」中與職業技能等級標準密切相關、內容基本重合或覆蓋的課程設計為「課證融合」課程。
(二) 紮實推進:加快課證融通教學方式變革
一是將「X」職業技能證書教學與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有機結合。1+X證書制度試點並不需要另起爐灶、只需要進一步優化現代學徒制的實現形式,進一步強化工作過程導向,將「X」職業技能證書的教學要求與企業的真實項目相融合,使企業真實項目成為「X」職業技能證書教學的有效載體。還要進一步優化「雙師」——教師與師傅教學,實現雙師同時在場、一主一輔、一人主教一人主訓的教學模式,一人主教項目產品標準與工藝、一人主訓學生的技能操作與規範,這樣不僅有效發展了學校教師和企業師傅的長處,也促成了理實的有機融合。二是將「X」職業技能證書教學與現有專業課教學有機結合,實現課證融通。為了避免教學可能出現的「動蕩」,應在原有專業課程教學的基礎上,融入「X」職業技能證書知識技能點,遵循項目教學的基本邏輯,尤其對其中的項目工作過程應開發和引用活頁式或工作手冊式的配套教材,實現課證教學的有機融合,這種融合不應是生硬的嵌入,而是一種適當的關照,將「X」職業技能證書的教學標準與專業課程教學標準相對照,進而保持專業教學的體系性和完整性。
(三) 適時回望:做好試點成效的反饋與評價
一是適時反饋、不斷優化。試點是在體制機制尚不完備、措施策略尚不明朗、效果難以準確預見的情況下採取的「探路」之舉,過程中必然會出現一系列的問題,需要及時的加以糾正,這就需要建立一種過程性的數據收集、分析、反饋機制。二是全面評估,實證成效。建立縱向對比、持續追蹤和橫向對照、全面評估的機制。這種縱向對比、持續追蹤機制就是建立每一個試點學生的學習檔案,分析比較每個學生的縱向學習曲線變化,追蹤每個學生的就業情況及職業生涯發展情況並與以往的常模作對照,藉以判斷1+X證書制度試點對學生發展的影響,輔之以各類對象的問卷、訪談,以相對客觀的數據評價學生因1+X證書制度試點而發生的變化,這無疑需要一個相對長的時間周期。這種橫向對照、全面評估機制,就是將試點班級的學生與非試點班級的學生在現有的評價指標體系內進行橫向比較,通過方差分析,藉以評估兩者的差異和變化。
1+X證書制度試點作為構建國家資歷框架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重要的歷史使命,確保1+X證書制度試點不走或少走彎路並取得看得見的實施效果是各試點主體的重要使命,這就需要各試點主體尤其是各職業院校擺脫功利、排除幹擾、理性審視、夯實基礎、紮實推進、適時回望,讓1+X證書制度成為職業院校辦學品質提升的又一載體。
作者簡介:崔志鈺(1974—),男,陝西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生,海門市新職業教育研究所所長,正高級講師,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江蘇省人民教育家培養對象,江蘇省特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領導與管理;陳鵬(1962—),男,陝西師範大學教育學院院長,教授,博士,博導,研究方向為教育政策與法律、職業技術教育學;倪娟(1972—),女,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導,研究方向為教育政策研究、基礎教育研究。
來源:《職教論壇》2020年12期
01
02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