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宿橋下撿廢品為生
姜明搬到了西五環西黃村橋下,這座橋距北方工業大學約三四公裡遠。為什麼選擇露宿西黃村橋下,姜明不肯說。沒有經濟來源,又不肯主動聯繫家人,撿廢品換錢成了他維持生計的途徑。
1月15日,記者來到西五環西黃村橋下,姜明的「行李」還在。除了一些破舊被褥、衣服和鞋子外,還有很多廢舊殘缺的報紙。據姜明說,在橋下讀報和睡覺是他消磨時間的主要方式。進入秋冬季節,氣溫急轉直下。為禦寒,姜明鑽進被窩前還要將自己的隨身衣物蓋在上面。降溫時,姜明每晚都被凍醒幾次,但還是熬過來了。
這樣的生活一直持續到今年1月初。對這段長達半年多的流浪漢生活,姜明表示不想再回憶。
熱心人協助父子團聚
彭先生也是安徽人。據他介紹,在今年年初,他聽鄰居議論說,有個小夥子在橋洞子裡露宿半年多。出於同情,他找到這名小夥子。
彭先生回憶,起初小夥子不肯說話,他便利用休息時間來找對方聊天,並帶些吃的,還給過小夥子一個海綿墊子。大約一周後,小夥子接受了他,介紹了自己的情況。當時,姜明已經不記得父親的手機號,彭先生找到蘋果園派出所,在警方的協助下,最終聯繫到了姜明的父親。
1月15日,姜先生趕到北京,彭先生將他帶到自己的租住地,當時,姜明已經在那裡等候。父子再次見面不禁相擁而泣。當天,姜先生帶著兒子洗澡理髮、換衣服。
姜先生說,他平日在外打工、妻子在老家種地,為供兩個孩子上學已經欠了不少錢。在得知姜明沒有取得畢業證後,他曾問過兒子打算怎麼辦,姜明說接著準備論文,依然有機會拿到畢業證和學位證。
去年4月中旬,與兒子失去聯繫後,姜先生曾給學校打電話,校方回應姜明離校後再沒回過學校,不知下落。姜明的母親為此急白了頭。
「這孩子性格內向,不愛說話。」姜先生評價兒子時說,姜明自尊心強又有自卑心理,但很懂事,所以才不和家裡聯繫,自己在外面流浪。
昨天下午,記者隨姜明的父親來到北方工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黨總支副書記白傳棟表示,在得知姜明的情況後,學院高度重視。目前,姜明的檔案已經轉到安徽省人才服務中心。從目前的情況判斷,經歷這樣的波折後,姜明的心理或多或少受到衝擊,希望他能靜養一段時間,並可以找相關的心理專家進行諮詢。待姜明的精神狀態完全恢復後,可以回校繼續完成學業。
姜先生已經訂購了今晚返鄉的火車票,他表示,要帶兒子進行心理諮詢和身體檢查,靜養一段時間後再讓兒子重返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