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紀錄片揭秘「流浪漢生活」 不缺食物比想像得更「掙錢」

2020-12-02 人民網陝西站

原標題:英紀錄片揭秘「流浪漢生活」 不缺食物比想像得更「掙錢」

現年43歲的前英軍上尉埃德·斯塔福德告別妻兒,「離家出走」兩個月,體驗無家可歸的流浪生活,並將此拍攝為電視紀錄片《露宿街頭60天》。3月28日,該紀錄片在英國廣播公司(BBC)播出,片中展示的流浪漢的真實生活引發了廣泛討論。

流浪漢問題並不僅限於發展中國家。去年的一項研究顯示,僅在英國就有32萬人無家可歸,這幾乎相當於該國總人口的1/200。其中一半以上生活在倫敦,且許多人曾是軍人。

流浪漢的生活比斯塔福德想像得更「掙錢」。僅一個晚上,斯塔福德就可能「掙到」100至200英鎊,超過倫敦普通工薪階層的收入。不僅如此,他們也不缺食物:志願者為流浪漢分發漢堡和其他快餐食品,而且這些食品的量遠超後者的實際需求。例如在格拉斯哥,斯塔福德發現分發食物的志願者多達26人,但當時那裡僅有2個流浪漢,其中一個甚至抱怨他被志願者「餵得過飽」。

當然,也不是每天都這麼走運。斯塔福德曾經冒著風險嘗試從垃圾桶裡找吃的。有一次他發現一份看起來相當新鮮的沙拉,但他未能如願享受這頓午餐,因為裡面有被嚼過的口香糖。有時斯塔福德還不得不用抽水馬桶裡的水洗澡。廁所隔間是他唯一能脫光衣服並清洗身體的場所。

斯塔福德曾以為,任何思維正常的人都不會在刺骨寒冷中過夜,但現實中,許多流浪人員寧願在天寒地凍時走上街頭,也不願到臨時庇護所取暖。有一個乞丐通過表示自己需要避寒而在20分鐘內討到20英鎊,然而,他拿到這些錢後轉身就將它們全都用於買毒品。

令斯塔福德意外的是,他並非唯一的假乞丐。一些有家的人也到街頭「掙快錢」。他們聲稱討錢是為了生活,但轉身就用討到的錢購買毒品和酒。其中的一名假乞丐達倫表示,他每晚能從那些喝醉的食客那裡討到600英鎊。但討到100英鎊後,他往往就會回家吃晚飯並衝個熱水澡。另一個假乞丐在出獄後曾獲得政府提供的一套公寓和一份工作。然而,他認為僱主提供的8英鎊時薪不可接受,因此他選擇了乞討這條「更輕鬆的謀生路」。

斯塔福德表示,其實即便真正的無家可歸者也不這麼需要錢,他們需要的是能夠重歸社會的心理支持。儘管街頭流浪生活很是艱辛,但到該實驗的末期,斯塔福德開始享受這種「新生活」帶給他的無拘無束的「自由」。他也強調,那些已經接受流浪生活的人其實並不打算永遠當乞丐。

(責編:谷妍、鄧楠)

相關焦點

  • 紀錄片《風味人間》再掀美食狂歡 導演揭秘節目幕後
    從《舌尖上的中國》到《人生一串》,再到《風味人間》,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一部美食紀錄片在大家的朋友圈中「霸屏」,把深夜觀看的人饞得嗷嗷叫。總共8集、剛在騰訊視頻更新了第二集的《風味人間》,總導演也是《舌尖上的中國》第一二季的導演陳曉卿,在他與老班底的共同努力下,這部《風味人間》用更先進的技術、更廣闊的視野,記錄著食物和食物背後的故事文化,美食足跡遍布六大洲,被大家稱為「舌尖」系列的2.0——「舌尖上的世界」。
  • Netflix紀錄片《養虎為患》,不是你想像的動物世界
    喬還僱傭路邊的流浪漢,邀請剛從監獄裡出來的人或社會邊緣人加入到這個園子。除此之外,他還有屬於自己的一檔直播電視節目,儘管每次觀看人數只有幾十人。他還上過兩次《好萊塢雜誌》封面,出過兩張專輯,就好像他是天生的明星。後來,喬與他的兩位丈夫舉行了婚禮,在遇到喬之前他們都是直男,即便他們與喬相差了32歲,他們還是選擇與喬一起生活。
  • 《文學的故鄉》紀錄片《阿來》開播 記者獨家對話阿來,揭秘紀錄片...
    一聲清揚的鐘鳴,廣袤的草原地平線處騰起耀眼的金光,風聲呼嘯時,傳來阿來低沉渾厚的吟誦;他在故鄉的天地間漫遊,走向那道金光……21日晚8點,《文學的故鄉》紀錄片第二集《阿來》亮相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開篇如是恢弘的長鏡頭,令人震撼。這一集,是導演張同道心中的一道光。那麼,於阿來而言呢?7月的一個午後,本網記者獨家對話作家阿來,揭秘這集紀錄片的誕生始末。
  • 發現紀錄片|科學生活指南針
    BBC地平線系列不僅探索了宇宙時間的奧秘,同時也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做出了一些思考。這五部紀錄片揭示了一些生活中稀鬆平常的小事的科學道理,通過這五部紀錄片,我們能發現一些日常生活並沒有注意卻影響深遠的小細節,同時這五部紀錄片從不同的角度對我們的生活提出了更科學的建議。 不是每個人都要當科學家,但是每個人都需要科學思維。
  • 9.9分,被這部紀錄片美哭了,BBC出品 必屬精品!
    數百萬年前,不可思議的神奇力量將地殼撕扯得支離破碎,由此創造出七個蔚為壯觀的大陸。年輕鳥類難以應對比以往嚴重這麼多的氣候模式,雛鳥更是有可能被不得不離開去尋找食物的父母遺棄...
  • 中國瞬間|陳飛宇喊出的四個字 遠比你想像得複雜
    出艙後迎接全國人民鮮花與掌聲的兩人,在成功落地前所經受的困難考驗卻遠超常人想像。伴著前期調研的深入,文寧在創作過程中不斷感慨著中國航天員的英雄屬性。據文寧在今晚的《今日影評》節目中介紹,兩位航天英雄自距離地面80公裡處起,就進入了通訊完全中斷的「黑障區」,他們就在這樣的「無助」環境中承載著四五倍以上的重力高速下落。
  • 這部高分法國紀錄片,孩子看三遍都不夠
    在城市生活中,我們與小蟲子接觸的機會少之又少,在家裡的休閒時光,我和孩子無意間發現這部法國紀錄片《微觀世界》,簡直為孩子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在這部紀錄片裡,那些小蟲子被成倍放大,展現出了另外一面,伴隨著悠揚的音樂,每個小蟲子都在訴說自己的故事。
  • 這部被金雞獎提名的紀錄片,首次揭秘「遠洋魷釣人」的工作和生活
    但在井建民的心中,他期待能拍攝一部關於跨洋捕撈漁民生活的紀錄片。一是因為遠洋捕魚紀錄片在我國還是個空白,二是因為在慢慢深入了解漁民的生活後,他想揭開這個群體身上的那一層層「神秘面紗」,消除大眾對他們的偏見,講出他們真實的故事。井建民一邊尋找願意接受拍攝的公司,一邊做著準備。但是,遠洋漁業作業拍攝不僅挑戰大、風險大,還需要投入較大資金,他的想法一直無法實現。
  • 一定要推薦的10部豆瓣高分紀錄片(建議收藏)
    那就跟鐵木君一起看紀錄片啊!在消遣時間的同時學習知識,一舉兩得不香嗎?作為「高標準紀錄片收藏家」,鐵木君今天就把10部製作超級精良、內容獨樹一幟、畫面無敵震撼的高分紀錄片分享給大家,快快收藏好!對於生活在中國的我們來說,算是幸運的,而這部國產用心之作,我們更值得一看,不只是欣賞當中的美景,更要領略其中的文化脈搏。我至今還記得地理課上老師放的新疆篇,美麗極了。回想起來甚是懷念。
  • 免費資源 | 看BBC紀錄片《 木星揭秘》學英語(中英字幕視頻)
    BBC紀錄片《 木星揭秘》學英語(中英字幕視頻)木星,太陽系八大行星中體積最大、自轉最快的行星,從內向外的第五顆行星。本片講述NASA的朱諾號木星探測器發回最新信息,揭開木星種種奇觀的面紗。任何不記筆記的學習都是耍流氓,所有的生詞、詞組、好句子之類的都需要記下來,方便後期回顧和複習。
  • 專訪| 紀錄片《王朝》製片人岡頓:大自然絕對不缺戲劇
    岡頓:五年前我剛開始想要做這個項目的時候,就想改變一下我們所做的大型紀錄片的節奏,當時也剛好有這樣一個機會,有了這樣一個創意。因為我們在做《藍色星球2》《地球脈動2》這樣的紀錄片的時候,其中一個比較大的挑戰就是,我們能和動物待的時間很短,觀眾在看的時候,也只能看到它們生活中很少的一部分。
  • 英讀廊——為什麼健康的食物一般比不健康的食物難吃得多?
    * 用英語自身來理解和學習英語是最好的方式,《英讀廊》是《滿庭說英語》中的拓展閱讀系列,這一系列的文章力求幫助大家在英語閱讀能力上有所提升,並樹立英語思維;* 推薦的閱讀的方法是:先原文,適當看解析閱讀,還有疑惑再看雙語對照。
  • BBC紀錄片揭秘氣候變化真相:留給人類的時間不多了!
    人人皆知氣候正在變化,卻不知氣候正在以何種方式改變我們的生活,更不知道我們能夠為氣候變化做些什麼努力。BBC最新紀錄片《氣候變化:事實真相》也許能夠給我們答案。面對氣候變化這樣的全球事件,作為普通人的你我,可以從不要浪費食物這樣的小事做起……紀錄片一開場,便赤裸裸的告訴了人們一個事實:我們正在面對幾千年來最大的威脅——氣候變化。
  • 中國紀錄片赴英國參加展映 講述中國人真實生活
    中國紀錄片赴英國參加展映 講述中國人真實生活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16日 05:01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米爾頓·肯尼斯三月十四日電(記者 李鵬)五部來自中國的紀錄片十四日起在英國國際紀錄片電影節上展映,向英國電影人與觀眾講述真實的中國生活。
  • 央視科教頻道紀錄片《1937·南京記憶》
    隨著時間的流逝,南京大屠殺的親歷者、倖存者都逐漸離開了人世,這就更需要我們的後代能知道70多年前發生了什麼,並把這個記憶一直保存下去,這樣人類才能保持和平,我們的幸福生活才能延續。  中國第一位拍攝南京大屠殺題材紀錄片的導演——江蘇廣電總臺副臺長陳輝表示,人類社會為什麼會在20世紀發生這樣的事情,中外紀錄片人一直都在思索和探尋,在明年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日到來之前,我們以更寬闊的視野、更開闊的胸襟來審視和洞察歷史,希望本片能用時間的份量、真實的力量、思想的力量來點亮歷史、照亮未來。
  • 推薦紀錄片《極地》:不一樣的生活
    原來,生活並不只有眼前這一種形態;原來,還有一群人這樣思考,這樣看待山,看待樹,看待自然 這是一部聚焦中國青藏高原的紀錄片,整體給人最直觀的感覺就一個字——美。 那是一種純粹的、聖潔的、未經修飾的美。它會讓你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它會輕易地喚起你對美好最柔軟的渴望。
  • 英中時報:《舌尖上的中國》引全球華人共思懷
    舌尖的秘密「《舌尖上的中國》雖然不能代表中國飲食在我心中的全部印象,但貼近生活,接近勞動大眾,讓人覺得很親切,更能激發思鄉之情。」——Jane,居英全職「煮」婦依靠味蕾的依戀牽住自己的根,本是飄在海外的華人不言而喻的常態。近來迅速躥紅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仿佛一劑強心針,將華人靜默於心的秘密,大聲道出。
  • BBC紀錄片揭秘女孩教海豚說話
    最近,網絡上「女孩教海豚說話、被海豚愛上」故事廣受關注,這個故事源自英國廣播公司製作的一部紀錄片:《和海豚說話的女孩》,紀錄片將於
  • 這部養眼的紀錄片,每一幀都是一張壁紙,這才是美麗中國
    已經看過的觀眾,驚嘆國內已經能拍出這麼好的片子了,有人說這個質量一點都不輸BBC,有人說中國植物紀錄片真的是太缺失了,有人看了三遍把知識點一筆一筆記了下來。這部影片來頭很大,是2019北京世園會出品的十集大型自然類紀錄片,叫做《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要知道北京世園會可是未來十年內最高級別的博覽會,實力雄厚。國內這麼大型的自然類紀錄片你能說得出來嗎?可以說近十年都沒有人拍過這類題材的影片。
  • 八部BBC高分紀錄片:吃貨的科學指南+人類的起源+精美絕倫
    本來歷史類的紀錄片很難滿足大部分觀眾的口味,《拜佔庭:三城記》卻提起了許多歷史小白的興趣,畢竟能夠將歷史紀錄片拍攝的這麼氣勢恢宏太不容易了。▼《食物的秘密》紀錄片《食物的秘密》算是外國版的《舌尖上的中國》了吧,不過這部紀錄片更側重的是食物深層次的東西,而《舌尖上的中國》而是通過飲食文化去講述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