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買了一塊 16G 容量的 U 盤,當你滿心歡喜地將它插到網吧電腦上下載一些電影時,卻發現顯示只有 14.5G 時,就覺得自己被坑了一把。(資料源自Inter網絡一點通)
後來,上了大學,宿舍上網要裝寬帶,營業廳的服務小姐姐說是百兆的寬帶,理所當然地認為電腦下載速度會到 100MB/s,但是實際的上速度之後實際速度卻只有區區 10MB/s 時,頓時感覺自己又被坑了。
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碰到過這種情況或者產生過這樣的想法吧?
再後來,在課上學了計算機基礎知識後,這才發現自己原來犯了這樣的錯誤。(下面是北京寬帶通科普時間~)
計算機內部的存儲和運算都是通過 「 0,1 」 這兩個數在二進位下完成的。其中每個 0 或 1 就是一個 bit( 位或比特 ),bit 是信息的最小數據單位,並且 8 個 bit 剛好可以構成 1 個 Byte( 字節 )。Byte 可以說是計算機中存儲容量的基本單位。
比如:
我們在屬性裡查看電腦的任何一個文件,佔用空間的大小都是用多少字節來統計的。
光是用一個 Byte 來衡量數據的大小肯定是不夠的。
因此在 bit 的單位後面還設有 Byte、KB、MB、GB、TB、PB 等多個數據存儲單位,各個單位之間遵循著一定的換算方式。1024 Byte = 1 KB1024 KB = 1 MB1024 MB = 1 GB上面這種就是用計算機二進位的 10 次方,也就是以 1024 為進位的換算方式。
但是在我們的生活中,數字禁止的換算單位許多都是用1000、100、10、等整數來做換算,
例如:1L=1000ML、1米=100釐米,等等。
十進位的換算不僅更常見,直接拿整數一乘或者一除換算起來也會比 1024 方便很多,而且還更符合我們日常的生活習慣。所以為了照顧到計算機外的行業,除了之前提到以 1024 的換算,世界上還存在著以十進位作為數據換算的規範:1000( 10 ^3 ) Byte = 1 KB1000( 10 ^3 )KB = 1 MB1000( 10 ^3 )MB = 1 GB儘管國際電工委員會( IEC )已經在後來的規範中提到,用於二進位存儲單位的標準命名建議在中間「 加個 i 」( 其實是更改了命名 )以示區分:1 GB = 1000 MB =1000*1000 KB1 GiB = 1024 MiB =1024*1024 KiB總之,現在的標準是:逢 1000 進位的就是 KB 、MB 、 GB 等單位;逢 1024 進位則是 KiB 、 MiB 、GiB 等。但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不同領域仍然存在著兩種換算方式混用的現象。最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硬碟廠商:它們標容量時遵照的就是 1000 進位而不是 1024 進位。
同樣是 500GB 的硬碟,如果按照 1024 換算,需要 500*1024MB 的空間,但以 1000 換算,只需要500*1000MB 的空間,整整少了 12000MB,也就是 12GB 左右。但作業系統裡讀取硬碟時,則是按照 1024 進位的,所以你拿到手的硬碟在電腦上顯示會比廠商標示的要少。顯而易見的,硬碟的容量越大廠商們省得越多,但誰叫它就是有這麼一個換算規範,你也不好說它是在偷工減料。
至於運營商在寬帶辦理中宣傳的 100M、1000M 實際使用時卻沒有那麼快的網速,純粹就是具體單位沒有標清楚從而造成的誤會。
運營商提供的100M 寬帶裡的 M 是 Mbps,
而電腦上100M/s 下載速度裡的 M 是 MBps,
擺在一起就很容易發現它們的區別:
一個是小寫 b,一個是大寫 B。
Mbps 是兆比特每秒,指的是每秒傳輸的位數量;(ISP)
MBps 則是兆字節每秒,指的是指每秒傳輸的字節數量。(PC)
別小看了這個 b,就因為存在著大小寫的區別,兩者之間就有了 8 倍的轉換關係( 8bit = 1B ),這樣一來,100 Mbps 的寬帶,滿打滿算下載速度也只有 100/8 Mbps= 12.5M/s。
雖然數據單位之間有著不同的轉換規範,但大家平時也不必太過糾結,因為廠商們也坑不了你:畢竟做硬碟的,提供寬帶服務的都不止一家,除了單位上有些讓人頭大以外,現在硬碟和寬帶的價格多半已經是經過市場競爭穩定下來了。(資料源自Inter網絡一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