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安屬?列星安陳?」人類對天空的探索從古至今未曾停止,這其中,養育萬物的地球自然成為了我們最好奇的星球之一。早在1956年,加州理工學院的地球化學家克萊爾·帕特森(Clair C. Patterson)就利用同位素法測定出地球有著46億年的歷史,更加準確的說是45.5±0.7億年。然而,最近有一項科學研究表明,地球內核卻只有10億多年的歷史,它的年齡可能在10億至13億年之間。那麼,為什麼地球內核有著跟地球不一樣的年齡,甚至比地球年輕了那麼多呢?
地球內核年齡不等於地球年齡?
對於地球的年齡,有著不同的分類,比如天文年齡,描述的是地球從開始形成到現在的年齡,這個年齡跟地球的形成相關,記錄著地球作為一顆原始行星在太陽系中的生命歷程。除此之外,還有地質年齡,描述的是地球上從地質作用開始之後到現在的時間,地質年齡一般略大於地球上最古老的巖石年齡。我們通常所說的地球年齡是指它的天文年齡。
那麼,科學家們如何測量地球年齡呢?
理論上,只要找到和地球同時期形成的巖石,測量出巖石的年齡,就能知道地球的年齡。迄今為止,地球上發現的最古老的巖石,是澳大利亞西部的一塊鋯石晶體,根據測驗,這塊晶體已有43.74億年的歷史。但考慮到地球是一個活躍的行星,在幾十億年的地質運動的消磨下,地球形成之初的那些巖石或者晶體早已經不知所蹤,能完整保存至今而且被我們發現的少之又少,因此這個方法並不能保證精確地測定地球年齡。
43.74億年前鋯石晶體(圖片來源: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所以,科學家提出了另一種方案:假設地球和隕石(主要是太陽系內的星際物質)均由太陽系內的星塵吸積而成,由於形成時間相同,二者就會具有相同的元素成分,簡單來說就是地球與隕石同源,那麼只要能夠測量出隕石的年齡,就能大致推測出地球的年齡。
克萊爾·帕特森正是採用了這種方法,他的測量結果就是基於對來自亞利桑那州的Canyon Diablo 鐵隕石的測定。自此以後,對隕石和月球巖石的研究結果只對該數值進行了微小的修正。
Canyon Diablo 鐵隕石(圖片來源:http://scihi.org/clair-cameron-patterson-age-earth/)
而我們都知道,地球是一個明顯具有圈層結構的星球,主要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而地核又分為外核和內核。在大多數人的意識中,地球各個部分應該是在同一時期形成的,因此它們之間的年齡應該相差不多,而地核應該是地球最老的一部分。但事實並非如此,地球各個部分都有自己的年齡,比如,大洋地殼的年齡一般不超過2億年,而且最新研究表明地球內核年齡只有10億年。(注意這裡所說的地球內核的年齡只有10億來年,指的是地球內核從形成到現在,大約只有10億年,而不是指整個地核的年齡。)
大洋巖石圈的年齡(百萬年)(圖片來源:https://www.ngdc.noaa.gov/)
講到這裡相信大家都會有一個疑問:地球內核在地球的最裡面,像《地心遊記》那樣打一個洞進去採樣,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那麼科學家是如何測定它的年齡的呢?
如何測量地球內核的年齡
地核深藏於地表2900km之下,其半徑約 3470km,佔據了整個地球 1/6 的體積和近 1/3 的質量。對於我們人來說,地核是地球中最遙不可及的一部分,向地球內部打鑽比飛向外太空更具挑戰性,宇宙飛船已經飛過了離地球200 多億公裡的太陽系邊界,可是人類打過的最深的鑽孔,離地表還不超過13km。再加上火山噴發也不可能將新鮮的地核樣本帶到地面,因此,迄今為止,我們還無法取得任何新鮮的地核樣本,其內部結構和化學成分只能通過間接的手段來推斷。
通過地震波提取地核結構的信息(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科學研究表明,在地球形成初期,地核並沒有分為固態內核和液態外核,那麼,地核開始冷卻的時間,就是地球內核的誕生時期,也是地球內核的年齡。但地核何時開始冷卻的也是一個難題,因此多年來,關於地核的實際年齡一直存在多種混亂的答案,有學者認為是非常古老的45億歲,也有學者認為是十分年輕的5.65億歲。
(圖片來源:自製)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科學家們想到,可以模擬地核的冷卻。我們已經清楚地核絕大部分是(超過 80%)由鐵組成,同時還有部分(約佔地核質量的 5%)鎳,其餘的是比鐵輕的元素,比如氫,氧,碳,矽或硫。因此,如果我們研究出了鐵的性質,也就相當於知道了地核的性質,便能推斷出地核的年齡。對於研究地核來說,最重要的性質就是鐵的熱導率(傳遞熱量的效率),它是確定地核許多屬性的關鍵。
地核中的化學浮力(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研究人員通過高溫高壓實驗,在實驗室條件下重現地核溫度壓力條件(壓力約170 GPa,溫度約3000 K),測得了鐵的電阻率,進而計算出鐵的熱導率。在考慮了其他物質成分對鐵的熱導性的影響情況下,研究人員利用鐵的熱導率對地球內核的年齡做出更精確的估算,實驗估算表明地球內核大約是在10~13億年前形成的。
地核的熱傳導模式和能量平衡模型(圖片來源:參考文獻3)
同時,該研究也表明「地球發電機」(科學家認為磁場是通過地核中熔融的鐵合金對流而產生的,稱為地球發電機)是由兩種不同的能量來源和機制維持的,即熱對流和成分對流。有學者認為,在更早的時候,內核更小甚至不存在,因此成分對流要弱得多,熱對流將在驅動早期地球發電機中起關鍵作用。也有學者認為,早期地核的另一種能量源自化學分化,如鎂或氧的出溶,這也是早期地球發電機的驅動力。
這次研究的結果更偏向於第二種模式:由於在地核形成期間,地核的溫度足夠高,所以鎂或氧進入地核以鐵合金的形式存在。隨著地核的冷卻,它們變得過飽和,並在核幔邊界(CMB)處以鎂-矽-氧礦物(Mg-Si-O)的形式沉澱。這個過程可以在內核形成之前有效地提供成分對流,這將與熱對流結合共同驅動早期的發電機。
地球發電機機制的圖示(圖片來源:Wikipedia)
地球是我們獨一無二的家園,只有更清楚地認識她,才能更好地保護她。對地球內核年齡的測定,讓我們對地球內部的結構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也為地球磁場起源,地球內核的物理、化學變化有了更多的了解。而要想更加清晰地了解地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員繼續努力,探索更多關於地球的奧秘。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