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東在舟山桃花島育苗基地,手捧秋茄樹苗。浙江海洋大學供圖
我國紅樹林自然分布北界為北緯27度,人工引種的最北界在北緯28度的浙江樂清。再往北,紅樹植物將因冬季溫度過低而無法生存。
而現在,在接近北緯30度的浙江舟山,也可以看到這樣的景象——碼頭灘涂上的紅樹林裡,爬滿了正在覓食的招潮蟹。「這樣的光景,前幾年可看不到。」浙江海洋大學創新應用研究院博士紀麗麗說,「幾年前,這裡幾乎是『荒漠』一片。」
2016年,浙江海洋大學的科研人員開始研究如何將紅樹林北移到浙江舟山、用來治理灘涂生態退化問題。但紅樹林是熱帶、亞熱帶嗜熱植物,溫度一直是限制紅樹林北移發展的主要因素。
「別看這樹苗才幾十公分高,都是已經長了快4年的秋茄樹了,非常不容易。」紀麗麗介紹,秋茄樹是紅樹植物中相對比較耐寒的植物,「但如果不用人工幹預,這些秋茄肯定過不了這麼多個冬天。」
項目組的負責人、浙江海洋大學教授宋文東展示了團隊開展幼苗人工選育、馴化的流程。「苗種的選種需要經過各種溫度的生長實驗,選出耐寒性較強的植株。」宋文東已經做了近20年紅樹植物耐寒性研究,對於不同的紅樹植物在什麼溫度下生長迅速瞭然於胸。
「我們研究發現,秋茄樹在浙江一帶人工引種的案例有不少,但生長狀況不一,能否順利越冬,是紅樹植物能否落戶高緯度地區的關鍵因素。」宋文東說。
項目組在灘涂上選了30000平方米作為種植基地,陸續種下了10萬餘株秋茄苗。「種樹容易育苗難,南方的苗種拿到這裡種下去,必死無疑。」在苗種馴化基地,四個幾百平方的池子裡,密密麻麻插著一些小杆子。它們是秋茄的胚軸,上面的一點點的綠芽是剛萌出的葉子。
「把這些胚軸在當地的環境下培育,使它們逐漸適應這裡的氣候環境很重要。」紀麗麗介紹,為了模擬胚軸的生長環境,項目組每天會給這些胚軸灌上水、再放幹,循環往復。
紅樹抗寒能力差,到了冬天氣溫低時,還要給樹苗「蓋房子」——搭好大棚。育苗基地大棚好搭,但灘涂上的樹苗如何過冬,讓他們傷透了腦筋。經過反覆思考和嘗試,團隊就地取材,解決了這個問題。「我們發現當地貽貝產業很發達,有大量的貽貝殼被丟棄在海邊。我們把這些貝殼通過特別的工藝,加工成生態土撒在灘涂上,為樹苗保溫。」宋文東說。
這些生態土經過再加工後,裡面分布著大量的微納米級的小孔,裡面充滿了空氣,「這些小孔就像羽絨服裡的羽絨一樣,保溫效果很好,撒上生態土,就相當於給小樹苗穿上了羽絨服。」
但樹苗僅僅蓋上一層生態土、灌防凍液,還是有被凍死的風險。「2018年的冬天,冷空氣一股接一股,可把我們都給急壞了。」項目組成員在灘涂上為剛種上不久的小樹苗搭保溫棚。但是冬季風浪大,保溫棚很快就被海浪打爛了。
就在團隊成員一籌莫展時,他們看到路邊的噴繪廣告牌上打著一些「花刀」,風吹來時,廣告牌露出很多小孔,風停了時又恢復原樣。這給他們帶來很大的啟發。幾個人畫圖紙,做設計,一種新型的大棚誕生了。「我們給它取名叫流變大棚,」紀麗麗說,「當潮水流進來時,它會自動打開,潮水褪去時,它又合上了。漲潮時靠潮水保溫,退潮時靠大棚保溫。」
依靠這套新型大棚,樹苗挺過了當年冬天零下4.2攝氏度的低溫。如今秋茄苗已經長到1米多高了,能不依靠人工幹預抵禦舟山冬季的嚴寒了。
去年,項目組結合前期的探索,選種的3000餘株耐寒性稍差些的桐花樹,也都長勢良好。「紅樹林生態修復能力特別強,小樹長起來後,螃蟹、跳跳魚等明顯多了,一些有害物質明顯減少,在海灣治理中能發揮很大的作用。」宋文東告訴筆者,這幾年浙江沿海的很多地市都找他們合作,希望他們能提供海灣治理的技術。」今年的6月8日海洋日,將『保護紅樹林,保護海洋生態』列為主題,也是希望紅樹植物這種特殊的潮間帶植物能為『藍色海灣』治理髮揮出它應有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