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紅樹林紅樹植物23種 佔據全國紅樹植物種類97%

2021-01-09 東方網

原標題:海口紅樹林紅樹植物23種 佔據全國紅樹植物種類97%

點擊南海網「海南深呼吸」欄目 查看更多相關報導>>

小白鷺。 鄒華勝 攝

池鷺。 鄒華勝 攝

紅樹林螃蟹。 李幸璜 攝

  文\海南日報記者劉貢

  導讀

  海口東寨港紅樹林海上棧道開通後,市民、遊客紛至沓來。近距離觀光紅樹林,吃個農家樂,手機拍照發微信;根據指示牌上的圖文,對照認幾棵樹,當然會驚呼白鷺飛過。但可以說,這統統屬於對紅樹林極為粗淺的認識。

  「鳥通」盧剛也拿著相機在棧道上隨意走了一圈,短短2.5公裡,他拍下了28種鳥。要知道,光東寨港常見的鷺,就有大白鷺、中白鷺、小白鷺、蒼鷺、池鷺、牛背鷺和綠鷺等。據幾代研究者觀察記錄,東寨港共有鳥類13目40科195種。

  而中國原分布真紅樹植物種類有24種、半紅樹植物12種。東寨港現有真紅樹植物23種、半紅樹植物12種,佔據了全國紅樹植物種類的97%。

  東寨港的魚類有103種,除螃蟹和蝦外,現已調查記錄到的軟體動物有115種。

  紅樹林是世界「四大最富生物多樣性海洋生態系統」之一,研究者們把這個系統做了個形象的比喻,它是由生產者(包括紅樹植物、半紅樹植物、紅樹林伴生植物及水體浮遊植物等)、消費者(魚類、底棲動物、浮遊動物、鳥類、昆蟲)、分解者(微生物)和無機環境的有機集成系統組成。

  紅樹林裡為什麼沒有落葉?那金黃色密密麻麻爬在樹幹的是什麼?見過不橫著走的螃蟹嗎?快漲潮了,有一隻小螃蟹搬了一塊泥擋住洞口……

  聽紅樹林研究者講述知識,能感悟人與自然的關係,認識紅樹林保護的重大意義。

  紅樹「大觀園」中國最典型

  演州河、三江河(又稱羅雅河)、演豐東河和演豐西河四條河流,攜著年產7億立方米的水量,分別從東南西三個方向流入東寨港灣,並在此匯集出海。

  而潮水,靜靜漲上來時,幾乎全部淹沒紅樹林枝幹,只露樹冠,讓紅樹林宛如海上「綠島」;退卻潮水時,棲息於紅樹林內種類繁多的魚、蝦、蟹、貝、浮遊生物及鳥類紛紛「登臺唱戲」。這一漲一退之間,紅樹林裡包裹所有來自陸地和海洋的信息、物質、能量就此交流,那些胎生的紅樹胚根,隨水找到了合適的泥灘,繼續生根發芽,繁殖蔓延保衛海岸。

  「只要提供合適的環境,就能長出紅樹林。」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從事科研監測的鐘才榮認為。

  最初,在國內原分布紅樹植物中,天然分布於東寨港內的真紅樹有15種,半紅樹9種。1980年保護區建立後,又陸續從省內沿海紅樹林分布區引種的真紅樹8種,半紅樹3種。如從三亞、陵水、文昌八門灣等地引種的木果楝、杯萼海桑、海桑、正紅樹、瓶花木等。

  「國內原分布紅樹植物只有紅欖李沒有種活。上世紀80年代從陵水挖苗種的十幾株,在2008年碰到寒害極端天氣全枯死了。全國現存紅欖李只有三亞和陵水不到10株。」鍾才榮說。

  自此,中國原分布真紅樹植物種類有24種、半紅樹植物12種中,東寨港現分別有23種、12種。佔據了全國紅樹植物種類的97%。此外,上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科技人員與東寨港管理局合作,從國外引種了一些抗鹽能力強或生長速度快的樹種如無瓣海桑、拉關木、美國大紅樹、阿吉木、紅茄苳等5種真紅樹植物。

  於是東寨港保護區當之無愧成為我國紅樹林保護區中最典型、最具代表性、資源最豐富、紅樹植物種類最多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群落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境多樣性國內同類保護區為最高,在國際上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堪稱中國紅樹植物「大觀園」。

  退化、人為幹擾、汙染、生物入侵、病蟲害等,讓中國紅樹林面臨危機。東寨港保護區自2001年至2008年每年育苗幾十萬株,成了全國紅樹林種苗輸出基地,同時也是中國紅樹林溼地系統最主要的研究基地。

  「科研和技術上的困難可以攻克,但紅樹生長環境的破壞卻一去不復返。加上我國原分布種幾乎為慢生樹種,改造環境在非宜林地上造林,才使得紅樹林投入如此之多,代價如此之大!」鍾才榮一語道中紅樹林保護的要害。

  觀鳥樂無窮白鷺悉心識

  「是雕塑。」「是活的白鷺。」4月18日傍晚,正在東寨港景區海上棧道遊玩的一家老少,指著水那邊野菠蘿島上一動不動的白點爭辯。過了一分鐘,那白點轉過身來,彎了彎脖子,扇扇翅膀翩翩飛了起來,隨即林子裡又呼的飛出四五隻。

  生態好不好,鳥最清楚。

  紅樹林邊長大的馮爾輝如今已在東寨港保護區工作了5年,天天監測鳥兒,與來自世界各地的鳥類研究大師打交道,馮爾輝觀鳥的能力突飛猛進,成了保護區名副其實的「鳥人」。

  「加上最近發現的斑胸濱鷸,東寨港保護區已記錄有195種鳥類。平時常見的約有100種,我個人能脫口而出的大概有六七十種。」馮爾輝覺得自己這點能力不算什麼,於是問記者,從棧道走過,能看到幾種鳥。

  在一般人眼裡,走2.5公裡棧道,也就覺著身邊有三四種鳥兒,但香港嘉道理農場的盧剛博士走同樣的路,卻能看到28種鳥。「他不僅是看到,還能用相機拍下來。」馮爾輝表情裡,滿是對盧剛觀鳥能力的佩服。

  由於紅樹林生態系統豐富了魚類和海洋無脊椎動物等資源,同時也為鳥類創造了優越的覓食、棲息環境。東寨港保護區內就有黑嘴鷗、黑臉琵鷺和黃嘴白鷺3種國際瀕危鳥類;國家Ⅱ級保護鳥類16種;《中日保護候鳥及其棲息環境協定》所列227種候鳥中的75種;《中澳保護候鳥及其棲息環境協定》所列81種候鳥中的35種。

  如今東寨港保護區觀察記錄的水鳥有37種,佔整個調查鳥類記錄的66%,其中白鷺、池鷺、夜鷺、綠翅鴨、蒙古沙鴴、鐵嘴沙鴴、青腳鷸、紅腳鷸等在遷徙季節成群遷徙,成為所在水域的優勢種。全年水鳥種類冬季多,夏季少。鷺科鳥類中,在冬季成群聚居中,常見的鳥類如蒼鷺、大白鷺、小白鷺;夏侯常見的有池鷺、牛背鷺和綠鷺。

  繁殖季節(6-9月)在保護區定點的曲口小島(下廠島)觀測,近年數量有急劇上升之勢。如夏季基本上沒有的鴴鷸科鳥類,近年也出現了一些蒙古沙鴴、環頸鴴、青腳鷸等。「我們認為很有可能與這些鴴鷸科鳥類適應了保護區的環境有關。」馮爾輝說。

  帶上雙筒望遠鏡,看斑魚狗鳥抓魚,晚上守著夜鷺,找出一直咕咕叫個不停的褐翅鴉鵑,混在專業隊伍中參與「全國水鳥同步調查」……只要有一顆純淨的大自然之心,觀鳥的樂趣無窮。

  「等保護區有資金了,給鳥綁上鳥類環志,我們這兒的鳥飛到哪裡都知道,就能與全世界觀鳥愛好者一起交流。」馮爾輝說。

  三大系統交錯多樣生物蘊藏

  紅樹林美食令人垂涎,海鮮佔了大半江山,但食客誰人知其學名呢?

  姜蔥炒海排,海排屬於蛤;美味的淺色長型貝,其實是縊蟶;固著在紅樹幹上的牡蠣,肉鮮嫩滑;紅樹林裡的蝦蟹多得懶得提;看上去蠕動嚇人的可口革囊星衝,卻是海洋中的「冬蟲夏草」;帶著「長劍」的海洋節肢動物———活化石中國鱟,又被稱為海底鴛鴦,紅樹林常見……

  紅樹植物大部分落葉進入水體,當紅樹林裡高溫、高溼、乾濕交替的環境條件及潮水反覆衝擊,枯枝落葉迅速分解成有機碎屑及可溶性有機物,成為浮遊生物和底棲動物的餌料。

  於是紅樹林裡看不到落葉層,於是底泥動物攝取有機碎屑後,再被魚、蝦、貝、蟹、鳥所食,碎屑的食物網為紅樹林高生物多樣性創造了賴以生存的覓食環境。

  東寨港保護區資料記載,魚類有103種,主要有鯛魚、鯔魚、中華烏塘鱧(土魚)、中華豆齒鰻(土龍)和鱸魚等。螃蟹主要有鋸緣青蟹、沼潮蟹和相手蟹等;蝦類主要有斑節對蝦、口蝦姑和鮮明鼓蝦等。

  現已調查記錄到的軟體動物115種,主要有萊彩螺、紫遊螺、斑肋濱螺、黑口濱螺、粗糙濱螺、紅樹蜆、棒錐螺、瘤背石磺、毛蚶、泥蚶、海月、近江牡蠣、僧帽牡蠣、團聚牡蠣、胖紫蛤、縊蟶、長竹蟶、文蛤、紅肉河藍蛤和珠帶擬蟹螺等。

  一踏上野菠蘿島,一眼便可發現淤泥裡的小洞穴,再仔細瞅,小螃蟹就被暴露了。小朋友伸手想抓,螃蟹卻鑽入水裡不見了。

  在東寨港保護區,一種形狀像和尚頭的螃蟹被稱為海和尚,能瞬間挖一個洞藏身,四對足可前伸,不同一般蟹類橫行。成群向前奔走時,還以為蜘蛛來了。

  招潮蟹築洞,洞口常有火山口似塔狀物,漲潮前,每隻蟹都會切一小塊泥團蓋住自己的洞口。

  海水、淡水、陸地三大系統生態交錯,蘊藏了巨大的生物系統,紅樹林溼地也因此在維護海岸帶生物多樣性方面舉足輕重。

東寨港紅樹林生態遊,吸引眾多遊客。

東寨港紅樹植物種類繁多。李幸璜 攝

木欖。 李幸璜 攝

東寨港紅樹林生態旅遊區內新種的紅樹林長勢良好。李幸璜 攝

小白鷺。 鄒華勝 攝

翠鳥。 鄒華勝 攝

大白鷺。鄒華勝 攝

  海口市演豐鎮東寨港紅樹林生態旅遊區,成為海南國際旅遊島最亮麗的新名片。海南日報記者 李幸璜 攝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

相關焦點

  • 漁樂文化:中國紅樹植物種類之一
    紅樹林是生長於熱帶和亞熱帶海岸和河口潮間帶的木本植物群落,不僅指紅樹植物,還指這一系統中由豐富的生物群落(包括紅樹、細菌、真菌、放線菌、微藻、大型藻
  • 海南日報數字報-紅樹,奇妙的「胎生」植物
    它是植物,卻具有胎生習性,像動物一樣繁育後代;它生長在泥土裡,「根」卻反竄出來,露出地面呼吸;它的枝葉都是綠色的,卻叫「紅樹」。  紅樹,顧名思義應該是「紅色的樹」。然而,走進東寨港紅樹林保護區卻發現,這裡的樹全是綠色的,綠得鋪天蓋地。難道紅樹命名不能「望文生義」?  紅樹林的確因「紅」而名。
  • 探秘海南東寨港紅樹林:不是紅色為何叫紅樹?
    本報訊雖然近在咫尺,但偏居海口東南隅的東寨港紅樹林,對於不少「老海口」來說,依然是一個熟悉而又陌生的存在。說熟悉,是因為地理上的「近」,畢竟從海口市區到東寨港紅樹林所在的演豐鎮,僅有30公裡的距離;說陌生,是因為認識上的「遠」,對於數百年來一直默默承擔著維護和改善東寨港乃至海口地區生態環境的這片「海上森林」,大多數人遠觀得多,近看得少。
  • 我國紅樹植物種類最多的地區,紅樹林,受熱帶海洋氣候的影響
    紅樹林地處雷州半島,受熱帶海洋氣候的影響,沿海灘涂上分布著較大面積的紅樹林植被。是除海南島外我國紅樹植物種類最多的地區。此外,保護區內擁有數量和種類眾多的鶴類,鸛類,鷺類等水禽及其它溼地動物。據初步統計,僅鳥類就有82種,其中留鳥38種,候鳥44種。
  • 醫藥領域中的處女地--紅樹植物--中國數字科技館
    《全國中草藥彙編》共收中草藥2 200種,其中包括3種紅樹植物  因此,對紅樹植物的化學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已經成為紅樹林及藥學研究領域中的熱點,並且具有相當大的研究開發空間。即使是在清代道光年間吳其浚的兩部專論植物的著作《植物名實圖考》和《植物名實圖考長編》(前者記載植物1 717種,後者描述了植物838種)中,也沒有涉及任何紅樹植物。可見,在我國古代,無論是藥學界還是植物學界都沒有注意到紅樹植物這種海洋高等植物的重要性。
  • 海南周刊丨海南紅樹植物迎來花季 它們開花啥樣子?
    從角果木到紅欖李再到海桑,林中「花事」一場接一場,在紅樹林「家底」豐厚的海南,總歸是要趕上一場。欖李開花。 眾裡尋花千百度數十條強有力的扭曲樹根彼此交錯,互織互繞著插入淤泥中,作為一種典型而常見的真紅樹植物,正紅樹廣泛分布於瓊島各地的海岸潮間帶,算得上是紅樹林生態系統裡的絕對主角。
  • 保護植物多樣性 維護全球生命共同體:中國紅樹林
    中國是世界栽培植物的四大起源中心之一,是許多重要農作物和果樹資源的原產地;還是世界上園林花卉植物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種類超過7,500種,擁有溫帶幾乎全部的木本植物屬。當前,由於生境喪失和破碎化、資源過度開發利用、環境汙染、入侵物種競爭及全球氣候變化等因素,中國的植物多樣性受到了日益嚴重的威脅,受到威脅的植物物種約3,879種。
  • 有一種綠叫紅樹林!這些真•紅樹植物太美了,你都打卡了嗎?
    許多初次走進紅樹林保護區的人都會感到驚訝紅樹林竟然都是綠色的?是的,紅樹林並不是一片紅彤彤的。紅樹林的樹皮中含有豐富的單寧,遇空氣極易氧化變紅,因而被稱作「紅樹林」。也有人問紅樹林究竟是什麼?
  • 紅樹林溼地植物17種
    紅樹林(Mangrove)指生長在熱帶、亞熱帶低能海岸潮間帶上部,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紅樹植物為主體的常綠灌木或喬木組成的潮灘溼地木本生物群落
  • 海南日報數字報-美舍河結緣紅樹林的故事
    但長堤路入海口的一些淡水草本植物卻長勢不佳。  項目指揮部懷疑河水鹽分高,淡水植物不適應。檢測結果驗證了懷疑。  「如果能種紅樹植物就完美了。」省委常委、海口市委書記張琦和部分專家想到了一塊。因為,紅樹林溼地去汙能力強(成年紅樹林平均每年每公頃能去除350公斤至450公斤氮、35公斤至45公斤磷),本身抗汙能力強。更重要的是,紅樹林溼地本身就是生態系統。
  • 世界海洋日聚焦紅樹林~快收藏,中國6大紅樹林國家級保護區信息
    保護區總面積2360公頃,紅樹林面積117公頃,其中成片分布20公頃的白骨壤林為目前全國保存面積最大的一片,保護區還有極為少見的木欖成林。福建漳江口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了我國北回歸線北側種類最多、生長最好的紅樹林天然群落。這裡是中國緯度最北的國家級紅樹林保護區,海漆、木欖和滷蕨等紅樹植物天然分布的北界,歷史上曾經有100公頃以上的木欖純林。
  • 現有紅樹林將全部劃入生態保護紅線 我國紅樹植物50%處於珍稀瀕危...
    自然資源部28日召開新聞發布會稱,我國是世界上少數紅樹林面積淨增加的國家之一,但37種紅樹植物的50%處於不同程度的珍稀瀕危狀態,仍面臨著生境退化、生物多樣性降低等突出問題。  紅樹林是由紅樹植物為主體的常綠喬木或灌木組成的溼地木本植物群落,是陸地向海洋過渡的特殊生態系統,在淨化海水、防風消浪、固碳儲碳、維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享有「海岸衛士」「海洋綠肺」等美譽,也是珍稀瀕危水禽重要的棲息地。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溼地管理司司長吳志民表示,我國紅樹林總面積偏小。全世界紅樹林面積約1500萬公頃,我國紅樹林面積僅佔全球的0.2%。
  • 在北緯三十度的海灘上種紅樹
    浙江海洋大學供圖我國紅樹林自然分布北界為北緯27度,人工引種的最北界在北緯28度的浙江樂清。再往北,紅樹植物將因冬季溫度過低而無法生存。而現在,在接近北緯30度的浙江舟山,也可以看到這樣的景象——碼頭灘涂上的紅樹林裡,爬滿了正在覓食的招潮蟹。「這樣的光景,前幾年可看不到。」
  • 木質素和木栓質在紅樹植物抗重金屬耐性中的作用機制被揭示
    紅樹林作為海洋三大高生產力生態系統之一,是熱帶和亞熱帶海域重要的生態保護屏障。紅樹林生態系統對全球變化的響應是國際海洋生態學研究的前沿領域和熱點。  近日獲悉,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王友紹研究團隊利用掃描電鏡、螢光顯微鏡和氣相色譜-質譜,分析了木質素和木栓質在六種紅樹植物根外皮層中沉積狀況、含量與單體成分,並揭示了它們在重金屬耐性中的作用機制。研究結果表明,典型紅樹科植物往往具有木質化和木栓化程度相對較高的根外皮層,同時對重金屬等環境汙染物耐性較強。
  • 資料數據混亂、五花八門 紅樹林前遊客犯暈(圖)
    各位遊客,歡迎您來到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全世界的紅樹林有24科82種,其中16種是胎生植物,我國紅樹共有16科29種,東寨港就分布著10科18種,佔國內紅樹種類的60%以上……」  「導遊,不對呀!
  • 科普 | 探索植物世界——紅樹林的秘密
    過濾效率高的植物如秋茄和木欖可達99%以上,稱為「拒鹽植物」;過濾效率稍低的植物如白骨壤和桐花樹也可達90%以上,吸入體內的多餘鹽分可通過葉片的鹽腺分泌出去,稱為「泌鹽植物」。         很多紅樹植物都有奇妙的「胎生現象」,種子還沒有離開母體的時候就已經在果實中開始萌發,長成棒狀的胚軸。
  • 三亞瀕危紅樹植物保護將獲國際植物園保護聯盟資助
    紅樹林是熱帶和亞熱帶海岸帶上特有的森林群落,享有「海岸衛士」、「海洋綠肺」等美譽。10月31日,由國際植物園保護聯盟(BGCI)主辦,三亞市林業科學研究院承辦,三亞市林業局、三亞市野生動植物保護中心支持的紅樹林保護專題研討會在三亞舉辦,將共同致力開展三亞瀕危紅欖李等紅樹植物拯救保護工作。
  • 20株紅樹林植物跨越2000多公裡「安家」威海南海新區
    近日,在南海新區昌陽河入海口的鹽沼溼地,14株秋茄和6株紅海欖跨越2000多公裡,從廣西「遷家」至威海南海新區落戶。來南海新區之前,這20株紅樹林植物已在廣西培育了6年。此次「安家」南海新區,身負「南紅北移」科研厚望。
  • 紅樹植物在我省栽培取得初步突破
    為了突破我國紅樹植物的種植北界,同時也為江蘇灘涂提供新的修復手段,江蘇省海洋水產研究所實施了海洋科技創新項目「南通灘涂區域紅樹植物引種馴化栽培及生態適應性研究」。項目於2020年12月3日順利通過了省廳組織的專家驗收。
  • 這植物能懷孕?探訪中國首個紅樹林溼地自然保護區
    守護紅樹林多年的馮爾輝,對該物種了解頗多,他形象地總結出三大特徵,即能懷孕、會排汗,還流血。  說它「能懷孕」,是因為其獨特的繁殖方式——部分紅樹植物的種子在母樹上發芽形成新的個體後才脫離母樹,常稱之為胎生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