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南海新區昌陽河入海口的鹽沼溼地,14株秋茄和6株紅海欖跨越2000多公裡,從廣西「遷家」至威海南海新區落戶。來南海新區之前,這20株紅樹林植物已在廣西培育了6年。此次「安家」南海新區,身負「南紅北移」科研厚望。
秋茄和紅海欖均為南方優勢紅樹植物種類,有著「海岸衛士」的美譽,主要生長在熱帶、亞熱帶陸地與海洋交界帶的灘涂淺灘之間,是陸地向海洋過渡的特殊生態系統,不僅能防風消浪、固岸護堤,還能淨化海水和空氣,更是許多水生生物的樂園。目前紅樹林能生長的最北地帶是浙江省中南部。
亞熱帶海灣特有的植物「跑」到暖溫帶,這和藍色經濟研究院長期以來的「南樹北移」實驗密不可分。據介紹,此次移栽的20株紅樹植物,是藍色經濟研究院的研究人員驅車2000多公裡從廣西科學院廣西紅樹林研究中心帶回來的。
在此之前,藍色經濟研究院在今年4月份與廣西紅樹林研究中心合作,藉助「南茶北引」經驗,共同研究紅樹林「南紅北移」,已經在昌陽河鹽沼溼地種下200餘株紅樹植物,豐富南海新區藍碳物種,提升景觀層次。三個多月來,藍色經濟研究院立足南海新區的水質、地貌等外在因素,結合人工幹預、監測管理,針對紅樹植物生長特性進行研究,持續為其進行保育工作。
「此次移栽的20株紅樹植物在廣西已經培育了6年,此次移栽過來,目的是為了與上一批移栽苗木的生長實驗情況做對比,研究更完善的保育方案。」威海市藍色經濟研究院院長趙明波說,「南紅北移」是一項複雜、艱難的長期工程,移植成功後,將會為南海新區構築沿海綠色長城,維護海岸帶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穩定,保護濱海棲息地和生物多樣性,同時還可以打通濱海溼地藍碳生態系統的地域限制,構建多物種藍碳生態系統。
據趙明波介紹,藍色經濟研究院下大力氣研究「南紅北移」,目的是從碳匯交易市場上獲取經濟效益。近年來,藍色經濟研究院利用海洋碳匯理論,更新海岸帶管理模式,將赤鹼蓬、紅樹等固碳能力顯著的植物移植到昌陽河流域,構建了一個相對複雜的藍碳生態系統。同時,南海新區依託藍色經濟研究院,與院士合作,打造國家級藍碳科技創新管理平臺、藍碳科技工作者工作空間,深入開展海洋碳匯技術研發,努力將海洋優勢轉化為生態優勢、經濟資源優勢。
如今,南海新區在海洋碳匯技術研究上不斷深入,去年成功舉行了「藍碳倡議」國際會議,來自全球13個國家的百餘名專家到南海新區實地考察鹽沼固碳的成效和運用。今年9月底,來自世界各地的海洋生態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將齊聚南海新區,共同開啟「2019海洋生態經濟國際論壇」,獻智獻力,助力南海新區建設國家藍碳示範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