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子存在嗎? 科學家把難題交給了黑洞合併

2021-01-07 新華網客戶端

弱相互作用

強相互作用

萬有引力

相互作用

電磁

相互作用

宇宙中存在4種相互作用:電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強相互作用以及萬有引力相互作用。科學家推測這些相互作用都是由信使媒介粒子傳遞的。

        一顆蘋果砸到了牛頓的腦袋,於是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想必這個傳說大家都曾聽過。小到蘋果下落,大到天體相互吸引,宇宙中引力無處不在。在量子力學中,我們所「熟知」的、無形的引力,可能是由粒子組成。

        近日,一項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的研究指出,在兩個黑洞合併而導致的引力波碰撞中,可以通過觀測引力子轉化為光子的現象,來尋找引力子。引力子是什麼?引力波的碰撞如何幫助我們尋找引力子?證明引力子的存在對於我們有何意義?近日,科技日報記者就上述問題採訪了相關專家。

        「三缺一」的相互作用粒子

        引力子是什麼?

        「宇宙中存在4種相互作用:電磁相互作用、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以及萬有引力相互作用。科學家推測,這些相互作用都是由信使媒介粒子傳遞的。電磁力由光子傳遞,弱相互作用的媒介粒子是中間玻色子,強相互作用的媒介粒子是膠子。所以,引力如果可以量子化,其媒介粒子就是我們所說的引力子。」重慶郵電大學理學院博士餘耀表示。

        1913年,愛因斯坦提出了萬有引力場論,認為任何帶有質量的物體周圍都存在引力場,引力場是通過引力波來傳播的,而引力波的傳播媒介正是引力子。2016年,人類在兩個黑洞碰撞、合併的過程中,首次直接探測到引力波,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中關於引力波的預言已經被證實。然而時至今日,人們卻沒能找到引力子。

        為何引力子這麼難找?

        「在實際觀測中,難以對引力的量子效應進行有效探測。」重慶郵電大學理學院副教授潘宇向科技日報記者解釋說,目前,其他三種相互作用力的傳遞粒子均已被證實,但引力的量子效應還沒有探測到,所以迄今仍未有能夠證明其存在的直接證據。

        如果引力是由引力子構成,那麼引力子是如何「工作」的?

        「在量子理論的框架下,所有力都是通過『信使』傳遞動量和能量,這些『信使』就是力所對應的傳播子。在宏觀角度上,引力作用可以改變物體的動量和能量,所對應的微觀理論就是,物體『吃掉』或『吐出』引力子來改變其動量和能量。」四川大學物理學院教授王鵬提出了一個形象的比喻。

        黑洞是它的「老朋友」

        在黑洞中尋找引力子,其實並非新鮮事。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物理學家託尼·羅斯曼和美國哈佛大學福德學院的史蒂芬·鮑恩就曾經提出過利用黑洞尋找引力子。

        黑洞並非是只「貪得無厭」的吞噬猛獸。根據霍金輻射理論,黑洞會因向外輻射而損失質量。根據羅斯曼和鮑恩的計算,霍金輻射中的百分之一是以引力子的形式出現。他們表示,最有可能發現引力子的地方,就是宇宙大爆炸時極端條件下形成的微型黑洞。但在宇宙演化進程中,小質量黑洞的霍金輻射逐漸減弱,難以憑藉這些微弱的信號尋找引力子。

        在此次最新研究中,美國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物理學家雷蒙德·索耶提出了一種新的機制,即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引力子能夠轉化為大量的光子,可能比此前預測的要多出許多。

        早期研究表明,其他無質量粒子在大量存在時會突然改變自身狀態(被稱為量子破碎現象),索耶藉助計算機模型研究了引力子是否也遵循同樣的模式。其模擬結果是肯定的:當引力子聚集密度足夠高時,其中一些會轉變為光子。

        但通過引力子轉化為光子來尋找引力子存在的證據並非易事。雖然從理論上來講,引力子是可以轉化為光子的,但其概率很小。如何在實驗室中「創造」這個小概率事件,甚至提高引力子轉化為光子的效率,就成了重中之重。

        為此,索耶建立了一個簡化的模型——模擬在兩個黑洞合併時,引力波的碰撞情況。該模型的預測結果顯示,引力波的碰撞可以產生大量的射電頻率光子。在這一轉化過程中,越強力的引力波所需要的時間就會越長,這就意味著觀測時間也越多,通過這類觀測證實引力子存在的可能性就越高。

        或與暗能量有關

        為何難以探尋的引力子,卻備受科學家的青睞?

        20世紀90年代後期,天文學家發現宇宙正在加速膨脹。為解釋這一現象,科學家提出宇宙中存在一種暗能量驅動宇宙加速膨脹。然而根據理論預測,暗能量應該比天文學家目前觀測到的宇宙膨脹加速現象所需要的能量要大得多。但如果宇宙按照這個「劇本」走下去,會在恆星和星系形成前就分崩離析。如今我們仍然能夠安然無恙,顯然這一推測並不符合實際。

        2010年,美國凱斯西儲大學宇宙學家克勞迪婭·德拉姆提出了一個觀點——如果引力子會吞噬暗能量,那麼宇宙就會以一種「可以接受」的速度加速膨脹。

        引力子不僅能夠幫助推動暗能量的研究,甚至有科學家懷疑引力子就是暗能量。曾有人提出,引力子的自作用在大尺度下可以有斥力項存在,這一特殊的性質不僅使得它可以作為宇宙暗物質和暗能量的候選者,同時亦可能對於解釋宇宙的構成及演化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不過此次研究只是基於理論模型的探索,距離真正觀測到引力子還差很遠。索耶也表示,想要探測引力波碰撞產生的光子信號,可能需要一個基於空間的射電天文臺。王鵬表示,這項研究的重要意義之一,在於讓人們關注到引力子轉化為光子這一現象。

        許多科學家都相信,引力子的發現只是時間的問題。一旦發現,量子理論研究將實現突破性發展。(盛利)

 

相關焦點

  • 引力子存在嗎?科學家把難題交給了黑洞合併
    近日,一項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的研究指出,在兩個黑洞合併而導致的引力波碰撞中,可以通過觀測引力子轉化為光子的現象,來尋找引力子。引力子是什麼?引力波的碰撞如何幫助我們尋找引力子?證明引力子的存在對於我們有何意義?近日,科技日報記者就上述問題採訪了相關專家。
  • 引力子存在嗎?科學家在合併的黑洞中尋找答案
    大多數物理學家認為引力源於基本粒子,但這些無質量的「引力子」與已知粒子間的作用力太過微弱,以至於無法被探測到。為了證實引力子的存在,一些理論學家提出,可以在發生劇烈引力事件的地點附近進行搜尋。比如,在兩個黑洞合併的地方,可能聚集了大量的引力子。
  • 引力子存在嗎?黑洞合併產生的光可能帶來了引力子的信息
    為了找到引力子,一些理論研究人員建議,可以在發生極端引力事件的區域搜尋蛛絲馬跡,例如,當兩個黑洞合併時,該區域附近有很強的引力效應,可能會積聚大量的引力子,因此,觀察這類事件可能更容易證實引力子的存在。
  • 真的存在引力子嗎?我們有可能找到引力子嗎?
    但是,從理論上講,應該有一個量子對應物,由一個稱為引力子的假設量子粒子介導。只有,我們能找出引力子是否確實存在嗎?無論從實驗還是觀察上,我們都不知道引力是否本質上是量子的。如果是這樣,我們將在有方法進行測試和驗證後立即接受它。這就是為什麼這可能沒有您最初想像的那麼不可能。圖註:光電效應詳細說明了光子如何根據單個光子的波長而不是光強度或總能量或任何其他性質將電子電離。
  • 「引力子」是否真的存在?科學家想了個辦法
    北京時間9月1日消息,在一項新研究中,科學家通過新的計算方法揭示了一種假想的粒子如何產生特殊的噪聲這種理論上的粒子即「引力子」(graviton),許多物理學家都相信引力子的存在,但很少有人認為我們會看到它們。這些假設的基本粒子是量子引力理論的基石,但在自然界中很難觀測——或許不可能被觀測。
  • 假想的「引力子」是否真的存在?
    --「引力子」(graviton),許多物理學家都相信引力子的存在,但很少有人認為我們會看到它們。科學家還不清楚目前或未來的引力波天文臺是否具備探測這種噪音所需的靈敏度,但這些計算至少在理論上使幾乎不可能的事情變得可能。研究人員通過思考引力子如何與探測器整體相互作用,為「引力子噪聲」概念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並讓物理學家向實驗證明又邁進了一步。他們希望未來的實驗證據能表明,引力遵循量子力學的規則。
  • 假想的「引力子」是否真的存在?
    」(graviton),許多物理學家都相信引力子的存在,但很少有人認為我們會看到它們。科學家還不清楚目前或未來的引力波天文臺是否具備探測這種噪音所需的靈敏度,但這些計算至少在理論上使幾乎不可能的事情變得可能。研究人員通過思考引力子如何與探測器整體相互作用,為「引力子噪聲」概念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並讓物理學家向實驗證明又邁進了一步。他們希望未來的實驗證據能表明,引力遵循量子力學的規則。
  • 科學家想知道1000光年外有沒有引力子
    量子引力理論推測,自然界存在一種「引力子」(graviton),它是引力傳播的媒介,就如同光子是電磁力的載體。然而這種引力子比光子更加神秘,隱藏在一個人類目前無法觸及的尺度或維度。黑洞是宇宙中的引力怪獸,假如引力子真的存在,那麼在黑洞附近引力子肯定是最多的,到那裡找準沒錯。然而,黑洞離地球非常遠,最近的黑洞也在1000光年外,相隔這麼遠的距離,一般只有電磁波能傳播到地球,帶來一點有限的信息。
  • 原始黑洞是來自恆星還是是巨大的引力子?
    一項新的研究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起源故事:第一個黑洞不是來自恆星,而是來自成團的超級異乎尋常,超假設性的粒子,被稱為引力子,它們能夠在大爆炸的最初混沌歲月中倖免於難。有黑洞,然後有大黑洞。宇宙中最大的黑洞,適當地稱為「超大質量黑洞」(SMBH),位於宇宙中幾乎每個星系的中心。甚至銀河系也有一個,是一個質量為400萬太陽質量的怪物,被稱為射手座A *。
  • 引力波被探測到了,但引力子可能並不存在!
    年輕人問道:「愛因斯坦老師,可是您相信引力子走一億年不與其他星系,粒子發生作用,而失去原有方向或者丟失信息嗎?如果是。那麼中斷作用的時間該怎麼算?如果不是,那麼又意味著什麼呢?」各位我相信你此刻應該可以理解我為什麼在上面說,宇宙是個王八蛋了!相信牛頓,顯的我們無知,顯的上帝機靈。相信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本人都不敢相信他自己。
  • 引力波被檢測存在,那麼存不存在「引力子」?專家:有可能
    牛頓在這一點上對光理解有誤,他認為光是由粒子構成的,但其他人,如與牛頓同代的惠更斯,以及後來的楊和菲涅爾等十九世紀初的科學家都明確提出,如果不把光視為一種波,光的很多特性就無法解釋。光的一些特性在其通過雙縫時顯現出來:探測屏上呈現的圖樣表明,光會產生相長幹涉(導致亮紋)和相消幹涉(導致暗紋)。圖片來源:維基這種幹涉現象是波的特點,因此這「證明」光是一種波。
  • 存在小於5個太陽質量的黑洞嗎?科學家是如何判斷中子星和黑洞?
    在實踐中,我們看到在大約2到5個太陽質量之間存在"間隙"。對於現代天文學來說,找到這個缺失的天體是一個很大的難題。儘管恆星有各種不同的質量,但最大質量的中子星只有大約2個太陽質量,截至2017年,人類發現的質量最小的黑洞是5個太陽質量,在2-5個太陽質量間出現「質量間隙」,這是是怎麼回事,中間有黑洞或中子星嗎?
  • 宇宙引力的秘密:引力子是如何逃出黑洞的?
    如果說光子攜帶電磁力,引力子攜帶萬有引力,而光子和引力子都無法逃逸黑洞,那麼,如何感知黑洞引力井的梯度引力呢?如果巨大黑洞中的信息永遠丟失了,又如何得知物質是怎樣強烈地被吸入黑洞的?如果不能感知到來自黑洞的引力,為什麼不從安全的地方到達一個圍繞著黑洞的軌道上呢?如果不知道附近存在巨大天體,為什麼會出現時空彎曲呢?
  • 宇宙第一顆黑洞的起源,也許並非來自恆星的死亡,或與引力子有關
    假設的粒子團「引力子」與黑洞起源關於宇宙中超大黑洞的起源,一直令一些天文學家們感到疑惑, 一項新的研究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起源故事,那就是第一個黑洞不是來自恆星,而是來自被稱為「引力子」的超奇異、假設的粒子團,它們是在大爆炸最初的混沌年代倖存下來的。
  • 史上最大規模的黑洞合併!驚人發現中等質量黑洞的存在
    黑洞合併,但是更為驚人的一點是,此次終於證實了中質量黑洞的存在。雖然科學家一直認為中等質量的黑洞對於超大質量黑洞的形成有非常關鍵的作用,但是一直都沒有發現到直接的證據。科學家認為宇宙中的超大質量級的黑洞很有可能都是「多代」產生的,也就是說多個較小質量的黑洞合併之後產生了質量更大的黑洞。
  • 物理學家發現了不應該存在的黑洞合併現象
    此外,合併產生了一個更大的黑洞,這是太陽質量的142倍,按照標準模型不應該存在。但這怎麼可能呢?直到最近,研究人員還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存在黑洞的平均水平,也就是中等大小的黑洞,其質量超過太陽質量的100到100,000倍。由這些大質量物體合併產生的黑洞是天文學中這種「缺失環節」存在的第一個令人信服的例子。
  • 引力是空間彎曲的幾何效應,為何科學家還要尋找引力子?
    引力子是量子力學的產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本身就存在衝突,所以尋找引力子成為調和量子力學和相對論力學的途徑之一。物理學中一共有四大基本力——強力、弱力、電磁力和萬有引力;其中引力最先被發現,後來麥克斯韋把電和磁統一到了電磁理論中,四大基本作用力主宰著我們世界微觀到宏觀的一切,但是又存在明顯差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在描述宏觀世界時非常成功,尤其是廣義相對論把引力描述為空間的幾何效應,解決了天體物理學的眾多難題;愛因斯坦受此啟發,也試圖把電磁力幾何化,但是沒有成功。
  • 科學家發現兩個黑洞合併成前所未有的大小
    在破譯了這個信號並檢查了他們的工作之後,科學家們於周三在「物理評論快報」和「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上發表了研究結果。由於探測器可以讓科學家拾取引力波作為音頻信號,科學家們實際上聽到了碰撞的聲音。極具戲劇性的是,信號只持續了十分之一秒。
  • 引力子存在嗎?看完證明,恍然大悟
    網上看了個帖子,很多人宣稱引力子的存在受到了質疑,接下來以科普的語言為大家呈現引力子如何從理論上去預言,看完還會懷疑引力子的存在嗎?目前尚未完善的量子引力理論指出,引力由場的激發態——引力子所傳遞。同樣一個力,卻可用三種截然不同的理論體系去描述,這在物理學中是一個奇蹟。 牛頓的引力定律表明,任何有質量的物體間都存在引力,兩個物體間的引力,取決於它們的質量與距離。一個沒有質量的物體和有質量的物體間,或兩個沒有質量的物體間,不存在引力。
  • 天文學家說,他們發現了有史以來發現的兩個黑洞的最大合併
    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已經能夠檢測和間接觀察兩個不同大小範圍的黑洞。較小的種類是我們太陽質量的5到100倍。在光譜的另一端,有超大質量的黑洞,即位於銀河系中心的黑洞,是太陽質量的數百萬億倍。多年來,科學家一直在試圖找出兩者之間的黑洞,即所謂「中間質量黑洞」,其質量是太陽質量的100到1000倍。天文學家確信這種類型必須存在,但無法找到它們存在的任何直接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