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研製出新型信號倍增器

2021-01-11 電子產品世界

  MIT 教授 Palacios 和 助理教授 Jing Kong(孔京)領導的研究小組(包括他們的兩個學生 汪涵 和 Daniel Nezich).在實驗室用Graphene(石墨烯) 研製出了新型的微型信號倍增裝置,有望將通用CPU的頻率提高到 500- 1000 GHz。 研究人員說這種裝置已經在室溫下穩定運行於350GHz, 還可以進一步提高。雖然現在還處於實驗室階段,但是由於他們使用的是標準的工業晶片製造流程, 所以用於商業製造將很快實現(Palacios 教授 表示只需1-2年)。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92964.htm



微型晶片

  Graphene(石墨烯) 是人工製造的最堅固的材料,耐高溫,耐輻射,電導性比矽高100倍。此前Rice大學利用它製造的內存可以工作於 200攝氏度的高溫下,壽命比普通內存高的多,能耗極低(幾乎為零), 速度極快(超過了Rice實驗室測量裝置的精度範圍)。甚至經受住了核輻射的測試。 由於Graphene(石墨烯) 是唯一一種穩定存在的單原子層的二維晶體,因此可以用於製造多層結構的三維內存,大大提高容量(~TB)。



石墨烯

  儘管阻礙Graphene(石墨烯) 的工業普及最大的障礙是其昂貴的價格,Palacios 和 Jing Kong正在發展一種直接生產整個標準晶圓的晶體生長方法,將在晶圓上直接製造晶片。這將極大降低製造成本,為商業化生產鋪平道路。設想未來數年內,用著 1TGHz CPU + 1TGB 內存 標準配置的網友們...


相關焦點

  • 哈佛大學研製出新型雷射射頻發射器 有望實現超高速無線通信
    打開APP 哈佛大學研製出新型雷射射頻發射器 有望實現超高速無線通信 發表於 2019-06-18 17:14:39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近日報導,美國哈佛大學研究人員研製出了一種可無線發射、調製微波並接收外部射頻信號的雷射器,並首次將雷射器用作射頻發射器和接收器,無線傳送了著名歌手迪恩·馬丁的經典歌曲《Volare》。
  • 科學家研製出人工樹突器件,實現新型神經網絡
    近日,清華大學微電子所、未來晶片技術高精尖創新中心的錢鶴、吳華強教授團隊與合作者在《自然•納米科技》(Nature Nanotechnology)在線發表了題為「基於人工樹突的高效神經網絡」(Power-Efficient Neural Network with Artificial Dendrites)的研究論文,通過引入具有豐富動態特性的人工樹突計算單元,構建了包含突觸、樹突以及胞體的新型人工神經網絡
  • MIT新型「大腦晶片」問世,數萬人工大腦突觸組成,可進行超複雜計算
    研究展示了一種很有前途的新型神經形態器件憶阻器設計——基於一種新型電路的電子器件,這種電路以模仿大腦神經結構的方式處理信息。這種受大腦啟發的電路可以被植入小型可攜式設備中,執行只有今天的超級計算機才能處理的複雜計算任務。
  • 科學家研製出新型柔性電路
    據外媒Gizmag報導,瑞士科學家日前研製出了一種新型電路,可以應用於人體組織以及隱形眼鏡,具有微小、柔性、透明等特點。科學家研製出新型柔性電路(圖片來自Gizmag)    據了解,這種電路被印在厚度僅為1mm的聚對二甲苯(parylene)上,採用電子束蒸發、原子層沉積,旋塗和射頻濺射法沉積等技術製造
  • MIT新型大腦晶片問世,攜數萬人工大腦突觸,紙屑大小卻堪比超算
    研究展示了一種很有前途的新型神經形態器件憶阻器設計——基於一種新型電路的電子器件,這種電路以模仿大腦神經結構的方式處理信息。這種受大腦啟發的電路可以被植入小型可攜式設備中,執行只有今天的超級計算機才能處理的複雜計算任務。與其他現有版本的人工大腦突觸相比,這種突觸的性能有所改善,而且可以在一個晶片上進行組合。
  • (科普)什麼是VRM:多相VRM和倍增器介紹
    VRM倍增器的工作原理是在MOSFET,扼流圈和電容器的兩個通道之間分配功率。通常,PWM控制器將由倍頻器控制的每兩個通道視為一個。這使得支持倍增器的12相VRM設計中最多可使用支持6相VRM的PWN控制器。儘管它們仍然比常規的六相VRM 更好,但它們的效率卻不如真正的八相或十相VRM。它們會引起延遲,並將所提供電流的頻率降低一半。此外,一次只能打開兩者之一。
  • 「科學島」研製出新型納米硒肥
    12月15日,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獲悉,該院智能所離子束生物工程與綠色農業中心吳麗芳研究團隊在納米硒的微生物合成機制解析和應用方面取得系列進展:闡明了納米硒的微生物合成機制,篩選出多種高耐受亞硒酸鈉微生物菌株以及具有當前最高合成效率的微生物菌株
  • 蘭州空間技術物理研究所研製出優質型銫原子鐘
    原標題:510所研製出優質型銫原子鐘  50萬年時間誤差不超過1秒  中國甘肅網9月2日訊 據蘭州晚報報導(記者 何燕 通訊員 潘穎)近日,蘭州空間技術物理研究所(即510所)成功研製出優質型銫原子鐘,經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檢定測試,天穩定度相當於50萬年時間誤差不超過
  • MIT新突破:Nature Photonics揭秘新型光學深度神經網絡系統
    作者:David Chandler機器之心編譯參與:吳攀、黃小天、蔣思源儘管科學家和研究者一直在探索新型的計算形式,但目前電子計算仍然是絕對的主流。隨著以深度學習為代表的人工智慧技術的興起,人們也開始關注如何開發出能更有效、更高速地執行神經網絡運算的計算硬體。
  • 上海應用物理所研製出新型電化學ATP生物傳感器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科學院和上海市科委的相關項目支持下,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所研製出一種檢測三磷酸腺苷(ATP)的新型電化學生物傳感器,該研究論文發表在近期出版的《美國化學會志》(J.  Am.  Chem.  Soc.,  2007,  129,  1042)上。近年來,生物傳感器以其靈敏、特異、快速和簡便的特點受到國內外研究者的極大重視。
  • 清華大學微電子所錢鶴、吳華強團隊研製出人工樹突器件,實現新型...
    清華大學微電子所、未來晶片技術高精尖創新中心的錢鶴、吳華強教授團隊與合作者在《自然•納米科技》(Nature Nanotechnology)在線發表了題為「基於人工樹突的高效神經網絡」(Power-Efficient Neural Network with Artificial Dendrites)的研究論文,通過引入具有豐富動態特性的人工樹突計算單元,構建了包含突觸、樹突以及胞體的新型人工神經網絡
  • 清華大學錢鶴、吳華強團隊研製出人工樹突器件,實現新型神經網絡
    受生物神經網絡啟發,研製出一種具有豐富動態特性的人工樹突器件,構建了包含突觸、樹突、胞體三種基本計算單元的新型神經網絡,樹突功能顯著提升了網絡的準確率,同時大幅降低了系統的功耗,增強了網絡處理複雜任務的能力。
  • 科學家研製出新型人體多功能幹細胞
    科學家研製出新型人體多功能幹細胞基因操控制造人體胚胎幹細胞將不再困難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6月9日(北京時間)報導,美國研究人員利用成人細胞和生長因子
  • 中國自主研製光電倍增管 探索微觀粒子不再受制於人
    目前,我國已打破國際同行的壟斷,成功研製出世界一流的高性能20英寸微通道板型光電倍增管,解決了我國大科學工程的「卡脖子」問題,推動真空光電探測器件產業的自主可控高質量發展。  險些化為泡影的大科學工程  廣東江門開平市,地下700米深處。
  • 新型海底高分辨三維聲成像系統研製成功
    由中國科學院聲學所研製的新型海底高分辨三維聲成像系統便解決了測量精度不夠的問題。這個系統能測量海底地形地貌的細微構造,可應用於海洋工程、海洋開發、海上油田區域和海底油管敷設路徑的海底地形測量,航道和港灣水下地形測量,海底地形匹配導航系統等。由於它重量輕、體積小、功耗低以及聲納線陣沿著水下載體長軸安裝,所以它最適宜用於水下機器人、有纜遙控潛水器和拖曳體上。
  • 美國近日研製出一種新型人造血液
    易立  據《每日郵報》報導,美國科學家最近成功研製出新型「人造血液」,將在5年內用於救治戰場上的傷兵。這種「人造血液」和真正的人體血液有何區別?能廣泛用於醫學領域嗎?請關注——  據《每日郵報》報導,美國近日研製出一種新型「人造血液」,它是利用基因工程技術製造而成的。
  • 中科院研製出我國首臺新型多通道腦磁圖原型機—新聞—科學網
    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成功研製出了我國首臺基於原子磁力計的新型多通道腦磁圖系統原型機,並成功獲得高質量腦磁信號。該研究所成功搭建了一套12通道的原子磁力計腦磁圖原型機,其中包含96通道3D列印個性化定製,可兼容多種探測器可調型腦磁圖頭盔等創新技術,並已成功獲得高質量腦磁成像信號。 與傳統的超導量子幹涉儀腦磁圖系統相比,該原型機信噪比局部提高一倍以上,在某些應用上,通過調整探測器布置,可使用比傳統超導量子幹涉儀腦磁圖少得多的探頭,就能達到相同或更高的定位精度。
  • 我國又研製出一種新型基因晶片用來檢測流感病毒
    新華社長春5月8日電(記者 宗巍)繼成功研製出快速檢測甲型H1N1流感病毒試劑盒後,軍事醫學科學院軍事獸醫研究所日前又研製出一種新型基因晶片。    這種基因晶片能夠用來檢測1至16種亞型甲型流感病毒,特別是能對當前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進行特異性檢測。
  • 中國自主研製關鍵通用部件光電倍增管,解決 「卡脖子」問題
    目前,我國已打破國際同行的壟斷,成功研製出世界一流的高性能20英寸微通道板型光電倍增管,解決了我國大科學工程的「卡脖子」問題,推動真空光電探測器件產業的自主可控高質量發展。險些化為泡影的大科學工程廣東江門開平市,地下700米深處。
  • 中國學者研製出一種新型納米線催化劑 直徑僅有一納米
    中國學者研製出一種新型納米線催化劑 直徑僅有一納米 來源:中國新聞網 • 2018-12-05 08:3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