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近日研製出一種新型人造血液

2020-11-25 和訊科技

  易立

  據《每日郵報》報導,美國科學家最近成功研製出新型「人造血液」,將在5年內用於救治戰場上的傷兵。這種「人造血液」和真正的人體血液有何區別?能廣泛用於醫學領域嗎?請關注——

  據《每日郵報》報導,美國近日研製出一種新型「人造血液」,它是利用基因工程技術製造而成的。它模擬了人體骨髓的造血過程,從臍帶細胞中製造出大量血紅細胞。未來所有人造血血型都是O型陰性,所以可以用來治療任何血型的病人。研究人員說,人造血液與健康人體循環中的血紅細胞完全相同。

  事實上,早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國外一些製藥公司就開始了人工血液的研發,但在人體試驗中卻出現了心肌梗塞乃至死亡的情況。美國一公司將雙阿司匹林分子用於血紅蛋白分子的交聯,結果在Ⅲ期臨床後期發現,在對失血性休克傷員的搶救中,沒有表現出超乎尋常的效果,一部分傷員死亡,進而發現輸入該血紅蛋白容易引起血管收縮,增加了平均動脈血壓,而且發現了其他一些副作用。該研發不得不於1998年中斷。2009年,美國Northfield公司經過20年開發的血液代用品PolyHeme也被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否決上市。理由是使用PolyHeme的病人在30天後死亡的人數要比給予定期輸血的病人要高。

  「血液替代品」之路似乎漫長而遙遠。這一次的新型「人造血液」,是否意味著將迎來一場「輸血變革」呢?

  人造血克服了傳統輸血的難題

  由於「我國的血液檢測還停留在檢查抗原抗體階段,不可避免會有漏檢情況,即使使用國外的檢測病毒本身的方式——核酸檢測技術也不可能杜絕漏檢的情況。」中國醫學科學輸血研究所輸血傳染病中心專家王憬惺說。因此,傳統的輸血不可避免會出現一些排異反應、血液漏檢,病毒感染的情況,危及人體健康和公共衛生安全。

  而此次美國研製的新型「人造血液」卻克服了傳統輸血的難題——它的血型都是O型陰性,廣泛適用於任何血型的病人;避免血液汙染;可以大規模製造。對於這種「人造血液」的優勢所在,華大基因研究院的專家田埂進一步解釋:「由於血液是最容易實現生物工程改造的載體之一,而且萬能供體相對較少,由於緊急需求多發而應用前景廣泛。因此,從輸血角度而言,人造血可以大範圍運用生物工程來滿足需求。」這是人造血的優勢之一。其次,他認為從公安衛生安全的角度而言,一般輸血前的病毒檢測存在一定漏檢情況,造成很多由於輸血造成的病毒感染,而這種「人造血液」在人工嚴格控制下,病毒汙染風險小。第三,人造血可以避免人體排異反應。第四,該人造血保持了血液的新鮮度,一般血液保存周期是28天左右,低溫保存也只有40天,很多手術都因為沒有對應血型的血液輸血而被延遲。他認為「人造血液」的前景還是很廣闊的。

  此外,在克服人體排異反應上,田埂進一步解釋:「幹細胞在未成熟的發育階段沒有抗原性,後來『成熟』了,有了抗原性,就導致了排異反應。而美國的『人造血液』雖然有可能是基因工程的產物,但也很可能是在細胞培養液裡加入一些成分抑制了細胞的抗原性產生,而非真正的基因工程,使之可以改造成各種血型。」

  人造血產業化還欠火候

  既然,人造血有著種種優勢,那能否早日產業化造福大眾呢?

  王憬惺說:「之前的血液替代品屬於經過化學修飾的血漿和蛋白類,不具有細胞形態,因此,以往沒有產品能夠進入臨床階段,均是因為沒有實現血紅細胞的代用功能。」

  上海生物製品研究所武研究員表示,雖然國外的一些大公司、研究所已經有很大的突破,但近些年內產業化是絕對不可能的。一般的研究實驗都停留在昆蟲、動物實驗的階段,沒有真正取得人體實驗階段的成功。他認為實驗室可以實現這種「人造血液」,但是實際運用過程中卻存在很大風險,運用幹細胞的分化技術製造血液替代品存在系統型的技術問題。他打了個比喻:「幹細胞分化為血細胞的過程中,存在分化為其他細胞甚至是癌細胞、腫瘤細胞的危險,好比幹細胞在分化時排隊,排隊落後的幹細胞會在『岔路』走失。這樣的潛在風險難以估量,『人造血液』的安全性沒有保證。」

  其他一些專家也表示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分化幹細胞製造「人造血液」還時候未到。田埂說:「美國的這次研究沒有具體透露相關的技術,但是如果他們運用到了基因工程技術的話就不可避免有細胞分化、癌化的可能。」所以,他表示,很可能美國《每日郵報》中提到的「轉基因技術」不是改變細胞的基因,而是運用了特殊的外界因子或者使用了特殊的培養液。

  人造血在中國市場不大

  不但這種「人造血液」需要突破種種困境(如技術和成本),在我國,即使是普通的血液替代品也沒被運用到臨床上。「首先,在中國,血液配型難的問題並不突出,所以對人造血液的需求相對較小。」田埂說,「美國的人種和民族成分複雜,供體較少,對這種不用配對的『萬能血液』存在很大需求。而在我國,人種相對單一,血型組成相對穩定,中國的血液供體來源比較充足,目前這個問題並不突出。」

  解放軍307醫院血液科一位大夫表示,現在臨床輸血基本都用的是成分血,因為成分血可以充分利用,除非特別緊急的情況下醫院才採用全血輸血,目前在臨床上還沒有採用過血液替代品。

  江蘇儀徵人民醫院孫進大夫說,血液代用品價格很高,而且沒有得到臨床驗證,不能得到應用和普及。而「全血輸入有風險,會有排異、過敏等一系列的輸血反應。因此,採用成分血輸入。成分血輸入既可以改善患者缺血症狀,又可減少輸血不良反應。」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相關焦點

  • 「人造血液」可以取代血液嗎?
    日本《朝日新聞》11日報導,以日本防衛醫科大學為主的日本研究團隊近日宣布,該團隊成功開發出了一種人造血液。
  • 日本團隊研製出人造血液,能救命嗎?
    哈哈哈哈哈哈哈白血病、熊貓血、大出血……失血過多得不到及時補充,生命即將戛然而止嚴重的疾病常常由血液問題導致醫療中,合理利用血液也可以拯救患者的性命哈哈哈哈哈哈為為解決經常出現的血荒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研製人造血液
  • 日本科學界發明出「人造血液」
    目前日本科學家正在研製一種「人造血液」,理論上該血液能偶滿足所有病人需求。不過目前該研究項目還處於早期研究階段,研究成果還不成熟。科學家們在十隻兔子身上進行了測試,但結果不如預期。如果這種「人造血液」真的被成功研製,這對於醫學界是一個很重大的突破。
  • 改進型人造血液正在路上
    近日,以日本防衛醫科大學研究人員為主的日本研究團隊宣布,他們成功開發出了一種可以挽救許多人生命的人造血液。目前,這種人造血液已經在兔子身上試驗並獲得部分成功。而且,這種人造血液適合任何血型,可保存一年以上。
  • 人造血液添新族
    近日,羅馬尼亞科學家研製出一種人造血液——由水、無機鹽以及一種深海昆蟲體內提取的蚯蚓血紅蛋白合成的材料,可短時間替代血液實現氧氣和二氧化碳交換代謝。這一成果如果得以成功推廣應用,則有望緩解血庫的供給短缺,甚至避免血液汙染的風險,同時通過化學修飾,實現對氣體的高溶解度,避免氣泡的產生,大大提高輸血的適用範圍和臨床功效。
  • 人造血液何時替代人血?
    (東方IC/圖)(本文首發於2017年1月5日《南方周末》)得益於一些新技術的應用,十年後人造血液或許就會在急救手術、血液病治療等方面得到廣泛應用,以解決長期以來的血液製品短缺問題。科學家一直在努力研製人造血液,替代血液的某些或全部功能,以解決長期以來的血液製品短缺問題。不過這種看似簡單的紅色黏稠液體並不能輕易被模仿,更別說超越了,好在科學家們越挫越勇,更得益於一些新科技的加入,或許很快能破解這一重大醫學難題。
  • 日本公布「人造血液」研究新進展:新增凝血功能
    1966年,美國科學家克拉克發現,有隻老鼠掉在含碳氟化合物的液體裡,當他取出老鼠並排除其呼吸道中的液體時,老鼠竟然甦醒了。 驚奇的克拉克做了個試驗:在這類液體裡放入老鼠,幾小時後取出,結果是老鼠奇蹟般的復活了。經過研究發現,這種液體溶解氧氣和二氧化碳的能力分別是水的20倍和3倍。克拉克從中得到啟發:可以用這種液體來代替血液。
  • 日本專家為寵物狗研製人造血液 有望用於輸血治療
    原標題:日本專家為寵物狗研製人造血液 有望用於輸血治療  ■環球短訊   新華社東京10月27日電 (記者藍建中)日本研究人員日前在日本血液替代物學會年會上報告說,他們開發出一種人造血液,可以替代血液中的紅細胞發揮作用。未來這種人造血液有望用於寵物狗的輸血治療。
  • 科學家現研製人造血液
    未來人造血液將代替捐獻血液,作為一種規範性輸血。目前,英國愛丁堡大學研究人員使用幹細胞培育出血紅細胞。2016年他們計劃進行一項創新性測試,首次測試從患者幹細胞提取製成的人造血液。據悉,這項投資500萬英鎊的研究項目是由英國愛丁堡大學倡導的,經過多年研究最終成功培育出血紅細胞。
  • 美國研製出人造子宮 或提高早產兒存活機率
    美國科學家研製出人造子宮,讓早產羊羔得以在其中存活並持續發育。如果進展順利,這一發明或有望在3至5年內展開人體實驗,用以提高早產兒存活率。  美國費城兒童醫院研究人員用塑料做成類似子宮的容器,在其中注入溫水和鹽,模擬孕期子宮羊水。從母體剖腹取出的早產羔羊被立即置入人造子宮中,如在母體內一樣吸入並吞下其中液體。
  • 用人造血液可以替代人體血液?華盛頓大學的教授說可以
    得益於一些新技術的應用,十年後人造血液或許就會在急救手術、血液病治療等方面得到廣泛應用,以解決長期以來的血液製品短缺問題。科學家一直在努力研製人造血液,替代血液的某些或全部功能。不過這種看似簡單的紅色黏稠液體並不能輕易被模仿,更別說超越了,好在科學家們越挫越勇,更得益於一些新科技的加入,或許很快能破解這一重大醫學難題。
  • 人造血液小常識
    氟化碳乳劑人工血液,英文名Artificial blood;人造血液是一類具有載氧能力,可暫時替代血液部分功能的液體製劑。主主要用於外傷、手術等所致大出血的治療,近年來開始用於離體器官的保存、一氧化碳中毒的治療,以及體外循環預充液和心肌保護的研究。 2013年羅馬尼亞科學家研製出一種人造血液—由水、無機鹽以及一種深海昆蟲體內提取的蚯蚓血紅蛋白合成的材料,可短時間替代血液實現氧氣和二氧化碳交換代謝。
  • 用人造血液可以替代人體血液?華盛頓大學的教授說可以!
    得益於一些新技術的應用,十年後人造血液或許就會在急救手術、血液病治療等方面得到廣泛應用,以解決長期以來的血液製品短缺問題。科學家一直在努力研製人造血液,替代血液的某些或全部功能。不過這種看似簡單的紅色黏稠液體並不能輕易被模仿,更別說超越了,好在科學家們越挫越勇,更得益於一些新科技的加入,或許很快能破解這一重大醫學難題。
  • 中國科大研製出一種仿生木材 多項性能優於天然木材
    中新社合肥12月15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15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科研團隊成功研製出一種仿生木材,其極限抗壓強度、抗壓硬度、抗衝擊性、阻燃性等多項性能均優於天然木材。據了解,這一通過深入解析生物質微觀結構而構築成無需任何粘合劑的一種高性能人造木材的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ScienceReview)上。
  • 用人造血液可以替代人體血液?華盛頓大學的教授說可以! | 潮科技
    科學家一直在努力研製人造血液,替代血液的某些或全部功能。不過這種看似簡單的紅色黏稠液體並不能輕易被模仿,更別說超越了,好在科學家們越挫越勇,更得益於一些新科技的加入,或許很快能破解這一重大醫學難題。動脈網(wechat:vcbeat)為你詳解這一前沿生物技術的最新趨勢和動態。
  • 太強大了:科學家搞定人造血液
    羅馬尼亞科學家最新研製一種人造血液,未來有望用於人體血液供給,在實驗室對老鼠進行實驗並未發現任何副作用。人造血液包含著水、鹽,以及從海洋蟲子體內提取的蚯蚓血紅蛋白,羅馬尼亞Babeş-Bolyai大學研究人員希望這項研究終結人類血液供給短缺,以及避免遭受捐獻者感染。
  • 中國學者研製出一種新型納米線催化劑 直徑僅有一納米
    中國學者研製出一種新型納米線催化劑 直徑僅有一納米 來源:中國新聞網 • 2018-12-05 08:37:34
  • 科學家製造出人造血液可以輸注到任何病人身上
    科學家們在實驗室裡研製出了人造血液,他們聲稱這種血液可以輸入病人體內 這種人造血液是由日本Tokorozawa市國防醫學院的科學家製造的。
  • 血液可以人造
    有人曾說過,在殘酷的戰場上,「缺啥別缺血」——新鮮血液庫存嚴重不足會扼殺生命最後的希望。拋開戰爭這種極端情況,嚴峻的現實是,近年來全世界合格血液的需求缺口急劇增長。    血液是生命之泉。早在上世紀70年代前,人們就想到人造血液的替代方案。
  • 中國南開大學,成功研製新型超強韌「人造蜘蛛絲」,用途現已公開
    就比如今天要說到的這一項技術,在日常生活當中人們都知道蜘蛛依靠著它吐的絲來完成自己的日常起居以及捕食,而蜘蛛絲除了強韌之外,還附有粘性,可以捕捉飛過來的一些昆蟲以供它食用,那麼人類能不能製造出這樣的人造蜘蛛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