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化碳乳劑人工血液,英文名Artificial blood;人造血液是一類具有載氧能力,可暫時替代血液部分功能的液體製劑。主要用於外傷、手術等所致大出血的治療,近年來開始用於離體器官的保存、一氧化碳中毒的治療,以及體外循環預充液和心肌保護的研究。
2013年羅馬尼亞科學家研製出一種人造血液—由水、無機鹽以及一種深海昆蟲體內提取的蚯蚓血紅蛋白合成的材料,可短時間替代血液實現氧氣和二氧化碳交換代謝。[1-2] 同年12月,日本研究人員成功利用幹細胞培育出能夠攜帶氧的紅細胞,在此基礎上可以大量培育用於輸血的紅細胞,幫助醫療系統緩解用血緊張狀況。
優點
世界各地的醫院每年需要大量血液,但全世界每年捐獻的血液遠遠無法滿足這一需求。而經過研究試驗表明,「人造血」具有高氣溶性,在血管內可起到攜帶氧氣和排除二氧化碳的作用。它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不受血型限制,可用於各種血型的人,輸血後不會發生嚴重的溶血反應,特別是在搶救情況下,時間就是生命,可以不查血型,不做交叉配血試驗而馬上使用,對大規模的現場急救,更是簡便、快速;
二是容易保存,不必像獻血者的鮮血那樣要貯存在4℃一6℃的冰箱內,人造血可保存數年之久;
三是不會發生交叉感染。通常輸血如果檢查不嚴,會將一些細菌、病毒帶入受血者體內,發生交叉感染,而人造血液是工業生產製造的,不會有細菌或病毒的混入。
缺點人造血液與人體內的血液相比,還有許多缺點,它不能輸送養分,也沒有凝固血液的本領,更沒有對外界感染至關重要的免疫能力。因此要研究出像人的血液那樣的代用品,還要經過很大的努力。
有些產品已處在臨床試驗的最後階段,但在人類身上進行試驗時,有些病人出現像流感一樣的徵狀。不像真的紅色原料,血紅蛋白和六氟化硫都只能在血流條件下,在幾天內起作用,因此它們只在短期內有幫助。然而,它們確實在減少傳染病的傳播途徑和為拒絕輸血的宗教徒提供新的選擇方面有很大潛力。
為什麼人造血液無法替代人血
人造血的發明,是人類輸血史上的一項重大成果,但目前的人造血還不能完全替代人血。這是因為:
1.人血的成分複雜。人血中含有多種維持人體正常生理機能所需的蛋白質、脂肪、無機鹽、激素、酶及各種凝血因子和免疫因子等。而人造血只具備了血液的攜氧功能,而無法具備血液其他各種複雜的生理功能。這種成分單一的人造血不能替代功能繁多而複雜的人血。
2.人血的55%~60%的血漿,它可維持血壓、調節體溫、維持酸鹼和電解質的平衡,同時參與凝血和免疫,而這些重要功能也是人造血所不能替代的。
3.人造血是一種全氟型的生物功能新物質,氟進入人體內,可在肝、脾臟器中產生沉積,從而損傷這些臟器的功能。
4.人造血有降血壓作用,不利於抗休克搶救和大量使用。
5.人造血的生產工藝較複雜,成本高,故不可能在近期內大批量生產。因此,目前健康人獻血是醫療搶救用血的唯一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