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研製出人造子宮 或提高早產兒存活機率

2021-01-19 新華網客戶端

  美國科學家研製出人造子宮,讓早產羊羔得以在其中存活並持續發育。如果進展順利,這一發明或有望在3至5年內展開人體實驗,用以提高早產兒存活率。

  美國費城兒童醫院研究人員用塑料做成類似子宮的容器,在其中注入溫水和鹽,模擬孕期子宮羊水。從母體剖腹取出的早產羔羊被立即置入人造子宮中,如在母體內一樣吸入並吞下其中液體。人造子宮接有專門管道,每天注入定量「羊水」,確保生活其中的羊羔獲得新鮮供給。

  不同於母羊體內的胎兒,實驗羊羔沒法從母體中汲取氧氣和養料,而是通過臍帶與特製「機器胎盤」連接實現血液氧合。這一過程中,羔羊的心跳將「用過的、廢舊」血液擠壓到機器中,更新之後回流到羔羊體內。

  「我們以一動不動、大多時間在睡覺的微小胚胎開始實驗,」研究參與者埃米麗·帕特裡奇說,「四周時間裡,我們看到這個胚胎睜開眼睛、長出羊毛,在羊水中呼吸、遊泳。」

  共有8頭早產羊羔用於人造子宮實驗,其中5頭相當於23周人類早產兒大小,另外3頭孕周略長。它們全部正常發育,血壓和其他健康指標穩定,在人造子宮期間沒有其他併發症。

  研究人員稱,整個體系試圖模擬真實子宮,延長23周至24周早產胎兒待在模擬母體內的時間,從而提高它們的存活率。相關研究發表於《自然·通訊》雜誌。目前,研究團隊已經與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開始商談,希望能在3至5年內展開人體實驗。他們稱,無意取代人體子宮或挑戰胚胎生存極限,只希望探索更好方法照顧過早出生的胎兒。

  英國廣播公司引用數據報導,孕期23周之前出生的早產兒存活率幾乎為零,23周早產兒存活率為15%,24周存活率為55%,25周存活率為80%。(袁原)【新華社微特稿】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研發出人造子宮 可幫助早產兒在子宮外更好地存活
    美國科學家研製出了一種人造子宮,可以幫助早產兒在子宮外存活。目前,這種人造子宮已成功讓早產羔羊得以在其中存活並持續發育。 據新華社4月27日報導,如果進展順利,這一發明或有望在3至5年內展開人體實驗,用以提高早產兒存活率。
  • 人造子宮初現曙光 人造子宮優點為什麼要用人造子宮代替人類生育
    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的早產兒平均佔所有新生兒的1/10,在早產兒中,每年又有約110萬新生兒們由於發育不充分而無法存活下去。美國費城兒童醫院的一個研究團隊打造的「人造子宮」首次通過動物試驗,讓早產的小羊撐過危險期順利存活,生理機能也和一般小羊相差無幾。這項技術如果能夠應用於人類,將會提高早產兒的生存機會。有人甚至預測,未來將會有一半以上的嬰兒由人造子宮孕育出來。
  • 半人造子宮移植成功,產下存活後代
    文/M叔圖侵刪近日,《自然·生物科技》發表一項重磅研究成果:使用「半人造子宮」,讓兔子成功產下存活的後代。這是生物科技界首例在動物身上,成功移植「人造子宮」,繁衍後代仍然存活。意味著我們距離在人體移植「人造子宮」,拯救子宮功能障礙不能生育的女性,又近了一步。同時也代表著,人類的器官移植技術正在飛速進步。利用生物科技培育與移植「半人造子宮」生育能力強的兔子,一直是生物科技生殖領域最佳試驗對象。一方面其子宮組織再生能力強,另一方面與其他動物相較,它們的子宮由兩個分開的子宮角和子宮頸組成,每個都具有進行妊娠的能力。
  • 人造子宮最新進展,未來解決早產和不孕難題
    具體來講,超過70%的早產兒出生在妊娠34至36周之間,餘下的早產嬰兒中,在妊娠22周之前出生的嬰兒幾乎沒有生存的機會,妊娠22-23周出生的嬰兒僅能獲得0.07%的存活率,妊娠23周時出生的嬰兒中,約三分之一能夠存活,進入24周後,生存機率翻倍,存活率可上升到約60%。
  • 人造子宮來了,未來女性不用懷孕了?!
    2001年,美國康奈爾大學劉鴻清教授的研究,被稱「具有重大意義」。研究團隊用可降解的膠原和軟骨素,搭建出類子宮形狀的支架,並在上面種植子宮內膜細胞。最終,長出一個「人造子宮」。2003年,還是劉鴻清教授等人,把老鼠受精卵放入人造子宮內孕育。實驗證實,受精卵可以著床,但不足以正常發育。
  • 【科研】又一項人造子宮研究將啟動,計劃2025年前投入臨床使用
    其中,人造子宮研究最具開創性意義的事件發生在2017年。 時年,美國費城兒童醫院的一個研究團隊打造了一個人造子宮,研究人員用塑料做成類似子宮的容器,並在其內裝滿了獨特的實驗室生產的液體和鹽,這個系統有效地模仿了子宮內的情況。因為發育中的肺無法呼吸大氣中的氧氣,這個步驟允許發育中的胎兒來呼吸流入和流出袋子的人造羊水,它還包含為了健康發育所有必要的營養和生長因子。
  • 人造子宮來了,未來女性不用懷孕了!
    研究團隊用可降解的膠原和軟骨素,搭建出類子宮形狀的支架,並在上面種植子宮內膜細胞。最終,長出一個「人造子宮」。 2003年,還是劉鴻清教授等人,把老鼠受精卵放入人造子宮內孕育。實驗證實,受精卵可以著床,但不足以正常發育。 由於倫理等,人造子宮不允許用於人體,上述試驗隨即終止。
  • 人造子宮來了,未來女性不用懷孕了?
    2001年,美國康奈爾大學劉鴻清教授的研究,被稱「具有重大意義」。研究團隊用可降解的膠原和軟骨素,搭建出類子宮形狀的支架,並在上面種植子宮內膜細胞。最終,長出一個「人造子宮」。2003年,還是劉鴻清教授等人,把老鼠受精卵放入人造子宮內孕育。實驗證實,受精卵可以著床,但不足以正常發育。由於倫理等,人造子宮不允許用於人體,上述試驗隨即終止。2017年,美國費城兒童醫院Alan Flake等人開創新記錄:讓早產小羊在人造子宮內,生活4周之久。
  • 美國團隊發明「半人造子宮」,並成功產下後代
    圖片來源撰文 戚譯引今日,《自然-生物技術》(Nature Biotechnology)發表一項研究,宣布使用生物工程技術修復的「人造子宮」讓兔子產下了存活後代。這項研究由美國維克森林再生醫學研究所(WFIRM)完成。
  • 科學家研究出「人造子宮」,網友暢想:以後男人也能生娃了?
    男性沒有子宮,所以不能生孩子,科學家們還真有進行過這方面的研究,甚至從很多年前就開始研究人造子宮,讓男人也能生孩子。人造子宮最早由英國一位遺傳學家於1924年提出,並衍生出了目前臨床上使用的孵化器,幫助早產兒在出生後繼續發育。
  • 有了人造子宮,男人真的能生孩子嗎?
    早產早產主要是指胎兒早於37周之前被分娩出母體。在目前的醫療科技的支持下,發育少於22周的早產兒幾乎沒有存活的希望,發育到22周的早產兒只有10%的存活概率,但只要ta們發育到24周,這個概率將被提升到60%。
  • 人造子宮胎羊體外培育成功
    原標題:人造子宮胎羊體外培育成功 (記者李季 通訊員曹詠)2020年12月28日,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宣布,我國首次人造子宮胎羊體外培育在該院取得成功。
  • 小羊早產,科學家將其放進「人造子宮」內,神奇的事情發生了
    小羊早產,科學家將其放進「人造子宮」內,神奇的事情發生了 凡是寶寶在28周到37周內出生的,都被稱為早產兒,而早產的寶寶體重都非常的輕,身體的某些器官都還沒有發育成熟。到底能不能活下來,有一部分是要看這個嬰兒生命力的頑強程度了。
  • 我國首次人造子宮胎羊體外培育成功
    我國首次人造子宮胎羊體外培育在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取得成功。12月28日,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公布了這一消息。 兩周前,在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河醫院區,由肺移植、胸外三科主任趙高峰,產科副主任醫師楊蕾和體外支持中心ECMO團隊負責人李軍共同主持的我國首次人造子宮胎羊體外培育實驗取得成功,意味著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體外支持中心將體外生命支持技術開創性地應用於人造子宮胎羊體外培育實驗取得成功。
  • 8隻小羊羔早產,科學家將其放在「人造子宮」內,神奇的一幕發生
    8隻小羊羔早產,科學家將其放在「人造子宮」內,神奇的一幕發生生物體在孕育生命的時候,往往是非常脆弱的,點點小小的風險就可能會導致生命體的終結,比如這隻母羊,在肚子裡還有8隻小羊羔,但是卻因為疾病去世了,科學家不忍心肚子中的這8隻小羊羔也隨之死去。
  • 人造子宮孕育八隻羔羊
    ,一頭早產羊羔成功地在充滿模擬羊水的袋子裡生活了幾個星期。與4周前相比(左),同一隻小羊在人造子宮中發育良好(右)研究人員讓總共八隻羊羔在這個設備中生活了長達四周的時間,這些羊羔的胎齡相當於22或23周的人類胎兒,22至23周則大約是人類最早可以出生並預期在子宮外存活的嬰兒胎齡
  • 人造子宮要來了
    根據外媒報導,這款人造子宮充滿類似羊水的液體,自帶血液循環系統。胎兒臍帶會和人工胎盤相連,從而接受氧氣和營養。此外,研究小組將在人造子宮上,安裝各種傳感器,模擬媽媽的體溫、心跳。 荷蘭埃因霍溫理工大學教授、荷蘭Máxima醫療中心產科專家Guid Oei表示,「人造子宮的目的是幫助極端早產的嬰兒度過24至28周的關鍵時期。」
  • 人造子宮來了,未來女性不用懷孕了?
    Guid Oei說,「有理由相信,人造子宮將取代母體,成為胎兒的家。」人造子宮的構建嘗試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關於「人造子宮」的新聞了,早在1969年,法國科學家率先嘗試,將羊胎兒置於人造子宮內,活了兩天。
  • 人造子宮的歷史
    2017年,費城兒童醫院的一個研究團隊打造了一個人造子宮——他們將早產羔羊置入羊膜囊中,並在其中養育了四個星期。研究人員意在用羊膜囊模擬母羊子宮環境,從而使未發育完全的胚胎繼續成長。在這個人造環境中,羊胚胎逐漸從一個粉紅色的、形如外星人的生命體發育成一隻會呼吸、會吞咽的動物。
  • 人造子宮取得重大突破:「塑膠袋」裡培育出8隻羊羔
    而這次的「人造子宮」可能與大家想像中的育嬰設備不太相同,它極具顛覆性,可以被理解為是一種充滿液體、無菌且溫度適宜的「塑膠袋」,很像是傳統育嬰室或孵化器的一個升級改良版本。換句話說,這次實驗相當於一次「重度早產羊羔的拯救活動」。自然而然的,在這一飛躍性的技術被曝光之後,大眾所能聯能想到的第一件事情還是:「人造子宮」到底能不能被應用在人類身上,特別是對於那些尚沒有發育完全的早產兒。而緊接著,一連串涉及道德和倫理的問題也會隨之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