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金域醫學學術委員會專題研討會在廣州召開,鍾南山等九位院士...

2021-01-08 和訊網

記者 金喆

12月19日,以「科技助力新冠防控數據驅動醫學發展」為主題的2020金域醫學(603882,股吧)學術委員會專題研討會在廣州召開。金域醫學學術委員會主席鍾南山院士,以及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陳曄光院士、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陳潤生院士、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腎科主任侯凡凡院士、哈爾濱醫科大學校長張學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分子醫學研究院院長譚蔚泓院士,北京大學理學部主任謝曉亮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盧煜明院士、香港城市大學副校長呂堅院士等9位院士,與來自全國的500位臨床、檢驗、病理及醫學大數據等領域的專家齊聚一堂,共同探討科技抗疫與數據驅動醫學發展的當下與未來。

會上,被譽為中國醫檢界「最強大腦」的金域醫學學術委員會再次擴容,再有2位院士、7位專家加入。同時,金域醫學「醫檢4.0」正式發布。

鍾南山院士表示,醫學檢驗行業發展,需要更多醫檢和臨床專家一同努力打造精準診斷、針對性治療、預後判斷全鏈條。此次一眾同道齊聚,將更好地討論醫檢行業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推動診斷行業走向更高地領域,幫助實現醫療行業從以治療為主向以健康為主轉變,服務健康中國。

廣東省衛健委副主任馬文峰、廣州市科技局局長王桂林,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賈玉奎、贛州市副市長李文信,及廣州醫科大學黨委書記、校長冉丕鑫、澳門大學副校長葛偉、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院長徐瑞華、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院長何建行、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於凱江,金域醫學董事長兼執行長梁耀銘等出席研討會。

成立4年成果豐碩

金域醫學學術委員會成立已有4年。在委員會的指導下,截至2019年,金域可檢測項目已超過2700項。

2020年,金域醫學臨床研發中心自主研發項目超過180項,圍繞血液疾病、神經免疫疾病、感染性疾病推出一系列有技術競爭力的檢測項目;產學研協同創新的能力明顯加強,已經與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北京協和醫院、華西醫院分別開展包括愛滋病感染、罕見病、阿爾茲海默症等疾病領域合作研究。其中,在罕見病領域,金域醫學發現大量新的突變位點,在世界範圍內首次報導了多種特殊的羅伯遜異位,被國際醫學(000516,股吧)專著等引用;《罕見病實驗診斷關鍵技術創新與規模應用》還獲得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會上,金域醫學還分別與哈爾濱醫科大學、陳曄光院士團隊、澳門大學、上海市東方醫院、西安國際醫學中心、秦鈞教授團隊等科研機構就超大型醫院共建、校企合作、前沿科技轉化及應用、聯合創新實驗室建設等項目籤署了產學研合作協議。

緊抓快速、低成本檢測技術研發

2020年,金域醫學在創新方面最大的成果,當屬科技抗疫。新冠疫情發生,憑藉核酸檢測技術能力和冷鏈物流網絡,全集團「一盤棋」部署,截至12月中旬,已完成檢測2900萬人份,成為國家公共衛生體系的有益補充。鍾南山院士表示,本次疫情防控中,擁有大規模核酸檢測能力的第三方醫檢機構發揮巨大作用,在預防、上遊防控、早期診斷等方面,助力抗疫之路更加順利。

當前,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國內疫情仍處於零星散發狀態。根據各地疫情防控的要求,金域醫學分別與鍾南山院士、侯凡凡院士、謝曉亮院士、呂堅院士以及華南理工大學科研團隊開展關於新冠肺炎病毒藥物篩選、快速檢測以及溯源的研究工作。研發快速、低成本的病原體臨床檢測技術,可滿足各地在必要時快速開展大規模篩查。

金域醫學發布醫檢4.0

金域每年檢測標本超過7000多萬例,已積累全球最大的東方人種疾病樣本和數據資源。如何把大量的醫療大數據用「活」?鍾南山認為,需要緊密與臨床結合,了解數據背後病人的情況,才能夠真正挖掘有價值的信息。

金域醫學發布了升級數位化轉型戰略,在第一代手工、第二代自動化、第三代信息化的基礎上,攜手西門子首次提出「醫檢4.0」,以疾病診斷和健康服務為中心,數據和技術驅動實現醫檢服務全程智能化、生物醫學與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創新、打造開放式生態平臺。

「通過生物醫學技術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融合,我們爭取用3—5年時間將金域打造成健康醫療領域一流的醫學數據與科技創新型企業,邁步『醫檢4.0』時代。我們期待與業界共推醫檢數位化創新,進一步助力臨床服務、醫學科研、國家公衛體系建設,以及人工智慧、生物醫藥等產業發展,讓醫療與健康服務更精準、便捷、普惠,為廣州乃至中國在國際上打造『中國醫檢』新名片。」金域醫學董事長兼執行長梁耀銘表示。

(責任編輯:王治強 HF013)

相關焦點

  • 金域醫學學術委員會新增兩院士-公告解讀-上市公司-上海證券報...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 12月28日,2019年金域醫學學術委員會專題研討在廣州舉行,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謝曉亮、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曄光等10位頂級專家加入公司學術委員會顧問團隊。
  • 鍾南山:注意新冠病毒「環境傳人」,國內防控面臨兩大風險
    12月19日,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出席2020金域醫學學術委員會專題研討會時表示,新冠病毒的傳播出現新課題——環境傳播,需要科學家尋找規律並研究預防措施。鍾南山院士表示,本次疫情防控中,擁有大規模核酸檢測能力的第三方醫檢機構發揮巨大作用,在預防、上遊防控、早期診斷等方面,助力取得決定性抗疫成果。據悉,早在2018年,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和金域醫學聯合成立「臨床呼吸道病毒診斷與轉化中心」,鍾南山院士親自擔任主任。該中心,兩年來為金域醫學病毒檢測能力的提升,作了技術和人才積累,為抗擊新冠肺炎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 鍾南山院士提出新課題:研究新冠病毒「環境傳人」
    廣州日報訊 「(新冠病毒)原來是人傳人,現在出現了一個新的課題,環境傳人。」12月19日,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鍾南山表示,新冠病毒的環境傳播是新出現的課題,需要科學家尋找規律並研究預防措施。 鍾院士是在2020金域醫學學術委員會專題研討會上作上述提議的。
  • 鍾南山發出最新提醒
    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19日出席在廣州舉行的2020金域醫學學術委員會專題研討會,談及新冠病毒「環境傳人」,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科研合作」等話題。鍾南山出席在廣州舉行的2020金域醫學學術委員會專題研討會。
  • 鍾南山提出新冠病毒「環境傳人」新課題
    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鍾南山話風一轉,提出一個新課題:「環境傳人」,這是一個大課題,需要科學家尋找規律、研究預防,更快篩查被傳染者。12月19日,以「科技助力新冠防控 數據驅動醫學發展」為主題的2020金域醫學學術委員會專題研討會在廣州召開,鍾南山院士出席並鄭重提出這一新課題的。
  • 鍾南山:新冠病毒「環境傳人」需研究預防措施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廣州12月19日電(中青網·中青報記者 林潔)「(新冠病毒)原來是人傳人,現在出現了一個新的課題——環境傳人。」12月19日,在2020金域醫學學術委員會專題研討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提出,這一新課題需要科學家尋找規律並研究預防措施。
  • 鍾南山:實現疾病的早發現早幹預,將是我們最大的成功
    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表示。12月19日,以「科技助力新冠防控 數據驅動醫學發展」為主題的2020金域醫學學術委員會專題研討會在廣州召開,鍾南山、侯凡凡、陳潤生、盧煜明等9位院士與來自全國的臨床、檢驗、病理及醫學大數據等領域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科技抗疫與數據驅動醫學發展的當下與未來。
  • 鍾南山:新冠病毒「環境傳人」是新課題
    以「科技助力新冠防控 數據驅動醫學發展」為主題的2020金域醫學學術委員會專題研討會在廣州召開,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出席研討會並提出一個新課題:新冠病毒通過環境傳播。他說,「這是一個新問題,需要科學家尋找規律、研究預防,更快篩查被傳染者。
  • 鍾南山剛剛重要提醒
    12月19日,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表示,新冠病毒的環境傳播是新出現的課題,需要科學家尋找規律並研究預防措施。鍾南山出席在廣州舉行的2020金域醫學學術委員會專題研討會。11月25日,在北京召開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新聞發布會透露,近30天,全國累計新增本土確診病例98例,是此前30天的7.5倍。近日,四川成都,黑龍江省綏芬河市、東寧市,遼寧大連又報告出現本土疫情。
  • 鍾南山敲響警鐘:新冠病毒出現「環境傳人」
    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出席了在廣州舉行的2020金域醫學學術委員會專題研討會。本次學術研討會中,鍾南山提及新冠病毒「環境傳人」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科研合作」等話題。「環境傳人」方面諸多問題急需出現答案在研討會上
  • 第七屆全國構造地質與地球動力學學術研討會在青島召開
    第七屆全國構造地質與地球動力學學術研討會在青島召開 http://www.huaue.com  2014年4月20日  來源:華禹教育網   第七屆全國構造地質與地球動力學學術研討會於
  • 鍾南山:新冠病毒傳播出現「環境傳人」冬季對病毒檢測要求要更快
    2020金域醫學學術委員會專題研討會在廣州召開,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鍾南山發表講話。鍾南山在發言中表示,現在,新冠病毒研究還出現一個值得關注的課題,就是環境傳人,貨櫃、外包裝等接觸者,什麼樣的情況會感染,環境裡病毒要達到多少濃度會出現感染,能夠存活多少天?這就需要我們這一行業的人來找出它的規律。
  • 鍾南山:新冠病毒原來是人傳人,現在出現一個新的課題
    12月19日,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在出席2020金域醫學學術委員會專題研討會時表示,新冠病毒的環境傳播是新出現的課題,需要科學家尋找規律並研究預防措施。11月25日,在北京召開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新聞發布會透露,近30天,全國累計新增本土確診病例98例,是此前30天的7.5倍。近日,四川成都,黑龍江省綏芬河市、東寧市,遼寧大連又報告出現本土疫情。
  • 鍾南山:警惕病毒出現環境傳人
    12月19日,在出席2020金域醫學學術委員會專題研討會時,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鍾南山表示,新冠病毒的環境傳播是新出現的課題,需要科學家尋找規律並研究預防措施。鍾南山表示,近段時間,國內一些地方出現了零星本土病例,國內疫情防控面臨兩大風險,一是外部因素影響,即境外輸入;二是新冠病毒通過環境進行傳播。「冷鏈外包裝的病毒會不會使人感染?病毒濃度達到多高會出現感染?病毒能夠存活多少天?這些新問題都需要我們找出規律,研究預防措施。」
  • 2020中國腫瘤學大會在廣州召開
    來源:人民網-人民健康網  11月12日至15日,2020中國腫瘤學大會(CCO)在廣州召開。他還指出,2020CCO大會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推出新理念,彰顯新智慧,推出新資訊,分享新發現,將為腫瘤醫學的未來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國際抗癌聯盟執行長凱瑞·亞當斯通過視頻連線致辭說,整合腫瘤學是今天亟需討論的話題,過去7個月,我們經歷了新冠肺炎大流行的危機,全世界的癌症組織之前從未如此齊心聚力,相互支持,共渡難關。
  • 鍾南山院士弟子「聯姻」省中醫院珠海醫院
    他是鍾南山院士的學生,跟隨鍾南山院士奮戰在多次重大呼吸疾病的戰場上;2020年1月,他勇敢逆行,作為第一位馳援武漢的廣東醫生,救助無數重症患者;這一次,他又把自己的學術成果帶到了珠海:在1月14日的籤約儀式上,廣東省中醫院珠海醫院牽手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症醫學科桑嶺教授,聘任桑嶺教授為客座教授
  • 國際理論與應用力學聯盟召開2020年全體理事大會,多位中國學者被...
    國際理論與應用力學聯盟召開2020年全體理事大會,多位中國學者被推選擔任要職 2020-11-12 1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第11屆海峽兩岸細胞生物學學術研討會成功召開
    ——第十一屆海峽兩岸細胞生物學學術研討會」於2015年9月11-14日在山西太原成功召開。此次會議吸引了逾100位專家學者和會議列席代表參與,其中23位專家學者來自臺灣。兩岸學者共聚一堂,互相學習,對於兩岸的學術交流起到了很好地促進作用。 本屆研討會首先由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名譽理事長、同濟大學校長裴鋼院士,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理事長、清華大學教授陳曄光和臺灣細胞及分子生物學學會理事長、臺灣衛生研究院院長龔行健分别致辭。
  • 第三屆構造地質與地球動力學學術研討會將於3月26-28日在廣州召開
    第三屆構造地質與地球動力學學術研討會(第三號通知)(PDF文件) 為更好的延續前兩屆「構造地質論壇」會議精神與特色,並及時展示我國構造地質學及其地球動力學研究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進一步促進該領域研究的發展,增進交流,深化構造地質學研究工作,探討構造地質學的發展方向,經討論決定於2010年3月26日~28日在廣州召開「第三屆構造地質與地球動力學學術研討會(構造地質論壇
  • 第十一屆爆炸力學實驗技術專題研討會在南京召開
    第十一屆爆炸力學實驗技術專題研討會在南京召開 2020-10-26 15: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