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金喆
12月19日,以「科技助力新冠防控數據驅動醫學發展」為主題的2020金域醫學(603882,股吧)學術委員會專題研討會在廣州召開。金域醫學學術委員會主席鍾南山院士,以及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陳曄光院士、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陳潤生院士、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腎科主任侯凡凡院士、哈爾濱醫科大學校長張學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分子醫學研究院院長譚蔚泓院士,北京大學理學部主任謝曉亮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盧煜明院士、香港城市大學副校長呂堅院士等9位院士,與來自全國的500位臨床、檢驗、病理及醫學大數據等領域的專家齊聚一堂,共同探討科技抗疫與數據驅動醫學發展的當下與未來。
會上,被譽為中國醫檢界「最強大腦」的金域醫學學術委員會再次擴容,再有2位院士、7位專家加入。同時,金域醫學「醫檢4.0」正式發布。
鍾南山院士表示,醫學檢驗行業發展,需要更多醫檢和臨床專家一同努力打造精準診斷、針對性治療、預後判斷全鏈條。此次一眾同道齊聚,將更好地討論醫檢行業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推動診斷行業走向更高地領域,幫助實現醫療行業從以治療為主向以健康為主轉變,服務健康中國。
廣東省衛健委副主任馬文峰、廣州市科技局局長王桂林,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賈玉奎、贛州市副市長李文信,及廣州醫科大學黨委書記、校長冉丕鑫、澳門大學副校長葛偉、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院長徐瑞華、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院長何建行、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於凱江,金域醫學董事長兼執行長梁耀銘等出席研討會。
成立4年成果豐碩
金域醫學學術委員會成立已有4年。在委員會的指導下,截至2019年,金域可檢測項目已超過2700項。
2020年,金域醫學臨床研發中心自主研發項目超過180項,圍繞血液疾病、神經免疫疾病、感染性疾病推出一系列有技術競爭力的檢測項目;產學研協同創新的能力明顯加強,已經與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北京協和醫院、華西醫院分別開展包括愛滋病感染、罕見病、阿爾茲海默症等疾病領域合作研究。其中,在罕見病領域,金域醫學發現大量新的突變位點,在世界範圍內首次報導了多種特殊的羅伯遜異位,被國際醫學(000516,股吧)專著等引用;《罕見病實驗診斷關鍵技術創新與規模應用》還獲得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會上,金域醫學還分別與哈爾濱醫科大學、陳曄光院士團隊、澳門大學、上海市東方醫院、西安國際醫學中心、秦鈞教授團隊等科研機構就超大型醫院共建、校企合作、前沿科技轉化及應用、聯合創新實驗室建設等項目籤署了產學研合作協議。
緊抓快速、低成本檢測技術研發
2020年,金域醫學在創新方面最大的成果,當屬科技抗疫。新冠疫情發生,憑藉核酸檢測技術能力和冷鏈物流網絡,全集團「一盤棋」部署,截至12月中旬,已完成檢測2900萬人份,成為國家公共衛生體系的有益補充。鍾南山院士表示,本次疫情防控中,擁有大規模核酸檢測能力的第三方醫檢機構發揮巨大作用,在預防、上遊防控、早期診斷等方面,助力抗疫之路更加順利。
當前,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國內疫情仍處於零星散發狀態。根據各地疫情防控的要求,金域醫學分別與鍾南山院士、侯凡凡院士、謝曉亮院士、呂堅院士以及華南理工大學科研團隊開展關於新冠肺炎病毒藥物篩選、快速檢測以及溯源的研究工作。研發快速、低成本的病原體臨床檢測技術,可滿足各地在必要時快速開展大規模篩查。
金域醫學發布醫檢4.0
金域每年檢測標本超過7000多萬例,已積累全球最大的東方人種疾病樣本和數據資源。如何把大量的醫療大數據用「活」?鍾南山認為,需要緊密與臨床結合,了解數據背後病人的情況,才能夠真正挖掘有價值的信息。
金域醫學發布了升級數位化轉型戰略,在第一代手工、第二代自動化、第三代信息化的基礎上,攜手西門子首次提出「醫檢4.0」,以疾病診斷和健康服務為中心,數據和技術驅動實現醫檢服務全程智能化、生物醫學與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創新、打造開放式生態平臺。
「通過生物醫學技術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融合,我們爭取用3—5年時間將金域打造成健康醫療領域一流的醫學數據與科技創新型企業,邁步『醫檢4.0』時代。我們期待與業界共推醫檢數位化創新,進一步助力臨床服務、醫學科研、國家公衛體系建設,以及人工智慧、生物醫藥等產業發展,讓醫療與健康服務更精準、便捷、普惠,為廣州乃至中國在國際上打造『中國醫檢』新名片。」金域醫學董事長兼執行長梁耀銘表示。
(責任編輯:王治強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