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網上看到一個問題:「如果把全世界的沙漠都變成綠洲,會不會對全球氣候帶來負面影響?」
綠洲是指沙漠當中有植被覆蓋的孤立肥沃地區。所以綠洲是存在於沙漠當中的,不能脫離沙漠單獨存在,沒有沙漠就沒有綠洲。
你不如問「如果把全世界的沙漠都變成森林,會不會對全球氣候帶來負面影響?」
這個話題太過宏大,而且前提無法實現。全球沙漠總面積超過3100萬平方公裡,佔地球陸地總面積的21%,比非洲的總面積還大,而且沙漠化土地還在以每年6萬平方公裡左右的速度增加。讓全球沙漠消失對人類來說是個無法實現的幻想,只有地球母親可以做到,但那也絕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需要上百萬年甚至上千萬年的滄桑巨變。
沙漠在國內網絡上幾乎是人人都討厭的東西,很多人都在想方設法把它消滅掉,但也都是空中樓閣般的幻想,比如「塔克拉瑪幹下一場暴雨可以變成綠洲嗎?」、「塔克拉瑪幹變成草原會怎樣?」、「塔裡木盆地變成湖泊會怎樣?」、「把喜馬拉雅山炸一道口子能讓塔克拉瑪幹變成草原嗎?」。這些問題都帶有一點開玩笑的娛樂性質,為人們提供茶餘飯後的笑料。
今天不聊如何消滅沙漠,來聊聊沙漠是什麼時候形成的,以及沙漠有哪些作用。
目前認為最古老的沙漠是非洲西南部的納米布沙漠,它乾旱的歷史長達5500萬-8000萬年。還有人認為南美洲的阿塔卡馬沙漠乾旱歷史更長,在這裡可以找到200萬年前墜落地球的隕石。
其他沙漠的形成年代就比它倆年輕很多。
我國最大的沙漠就是塔裡木盆地裡的塔克拉瑪幹沙漠,但面積在全球也只能排到第十。關於塔克拉瑪幹沙漠的形成年代,國內諸多學者進行過大量研究,最早的結果認為是2670萬-2260萬年,最晚的結果是中更新世或其晚期(約在100萬年前),但同時認為塔裡木盆地在白堊紀晚期就出現了明顯的乾旱環境。看來塔克拉瑪幹沙漠的形成與人類無關。
而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大沙漠在過去幾十萬年經歷了乾旱和溼潤的反覆,沙漠和熱帶草原交替出現,目前正處於乾旱期,預計在1.5萬年後撒哈拉沙漠又會變成草原,不知道人類還能不能等到那一天。
在阿拉伯半島的沙漠裡發現了距今12萬年前的人類遺址,還有大量動物遺骸,據此推測當時阿拉伯半島沒有現在這麼幹旱。
位於陝西和內蒙的毛烏素沙漠 ,被認為是人類活動產生的沙漠。在魏晉時期這裡還是草原,後來由於不加節制的開墾和戰亂,唐朝時就變成了沙地,明清徹底成為沙漠。後來治沙工作者花了70年,讓毛烏素沙漠在陝西榆林的部分消失了。
▲中國主要沙漠降水量
毛烏素沙漠位於溫帶季風氣候向溫帶大陸性氣候過渡的地帶,年均降水量可達400毫米,比較溼潤,恢復成草地較為容易。另外科爾沁沙地年均降水量達到362毫米,庫布齊沙漠年均降水量達到280毫米,這些沙漠綠化起來相對容易,因為水源條件不錯。而有些沙漠老天爺就不賞臉了,巴丹吉林沙漠年均降水量30毫米,塔克拉馬乾沙漠年均降水量24毫米,柴達木沙漠年均降水量16毫米,實在太少了。
沙漠有哪些作用?
沙漠環境中也可以形成生態系統,根據《荒漠生態系統功能及服務的評估體系與方法》一文顯示:荒漠生態系統是我國西北地區的代表性生態系統類型,具有獨特的結構和功能。荒漠生態系統功能主要體現在防風固沙、土壤保育、水資源調節、固碳、生物多樣性保育、景觀遊憩、沙塵生物地球化學循環
沙漠裡也分布著眾多物種,比如各種抗旱植物,還有一些知名動物,比如非洲沙漠裡有沙漠獅、沙漠象、沙丘貓、鴕鳥、疣豬等。塔克拉瑪幹沙漠裡有野生雙峰駝、狼、沙狐、沙蚺、塔裡木兔、跳鼠等等。前幾年還發現了沙漠的另一個重要的作用,那就是施肥。
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是撒哈拉沙漠,最大的雨林是亞馬遜雨林,一個在非洲,另一個在南美洲,中間隔著廣闊的大西洋,一個廣袤荒蕪,另一個生機盎然。兩者之間看似毫無聯繫,實則聯繫緊密。
沙漠的乾旱環境有利於各種礦物質的積聚,2015年發布在《地球物理研究通訊》的論文《非洲塵埃在亞馬遜雨林中的施肥作用》,論證了撒哈拉沙漠中的營養物質會隨著沙塵暴到達中南美洲,為那裡的熱帶雨林帶來一些養分。
NASA使用衛星以三維方式量化了撒哈拉塵埃到達亞馬遜雨林的數量,這些塵埃當中包括沙子和南美洲亞馬遜雨林植物生長不可缺少的磷,研究人員估計每年有2.2萬磷伴隨2770萬噸塵土從撒哈拉到達亞馬遜雨林,可以為亞馬遜彌補一部分因降水淋溶作用流失的磷。但撒哈拉沙塵帶來的營養物質對南美雨林的貢獻有多大還需要研究。
不要覺得撒哈拉的沙塵吹到美洲太過玄幻了,可以參考文章《撒哈拉沙塵暴帶著1.82億噸沙塵,穿越大西洋》。我國西北的沙塵也可以跨越太平洋到達美洲,洲際間的物質輸送規模遠遠超乎我們想像。
撒哈拉的沙塵在穿越大西洋的過程中落到海洋裡,還能滋養浮遊生物,比如2001年發表在《湖沼學與海洋學》上的一項研究表明,富含鐵的撒哈拉沙塵落到海裡會誘發藻類大量繁殖,甚至形成赤潮。
探究沙漠的作用還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最大程度地利用它們才是最好的改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