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殺死所有蝙蝠便能隔絕所有病毒?此方法雖然簡單粗暴,但是卻是治標不治本,任意殺滅蝙蝠,不僅無法達到遠離病毒的目的,反而可能會造成更多的惡果。
隨著疫情的蔓延,蝙蝠成為眾矢之的。以前,「蝙蝠」這一詞語通常出現在網頁或書籍報刊上。如今,不僅是各大網站或書籍報刊,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軟體上也頻頻出現這一詞語。出現這一詞語的語境很簡單,多包含對蝙蝠以及對食用蝙蝠的人的控訴。
在2020年到來之前,許多人對這一年充滿期待,一方面是因為2019年過得太過艱難,希望新的一年新的開始,往後生活能順利些,另一方面,2020年也是難得的雙春年,很多人將這一年看作是幸運年。但現實往往沒有大家想像得那麼美好:新型冠狀肺炎爆發、科比去世、禽流感等消息爆錘著人們脆弱的心靈。對此,不少網友大呼,能不能重啟2020年。
重啟2020年顯然是不現實的,就目前研究情況來看,主流觀點認為時間具有高度單向性,它宛如一支離弦的箭,一去便無法回頭。那麼,在當今情況下我們能做什麼呢?筆者認為,一是珍視現在,二是積極找出病毒爆發的原因並積極制定出相應的對策。
對於新型冠狀病毒出現的原因,雖然官方還未有定論,但多數民眾將原因歸結於有人食用了野生蝙蝠。從武漢封城起至今,網絡上針對蝙蝠以及野生蝙蝠食用者的聲討與謾罵從未停止,不少人大聲呼應應該徹底殺滅蝙蝠,勿讓蝙蝠繼續禍害人類,不僅是此次新冠病毒,17年前的SARS病毒也與此病毒有關。
野生蝙蝠攜帶病毒是不爭的事實,但就因為它們攜帶病毒,就應該遭到被滅族的懲罰嗎?這幾天,一則內容為蝙蝠自述的文章在社交圈內廣泛被轉發,「蝙蝠」表示自己已儘量長得與食物無關,但依舊沒有能逃脫被人類食用的命運。
從這一角度看,新冠病毒的爆發更多是人禍而非天災,殺死所有蝙蝠最多只是治標而無法治本,即便沒有蝙蝠,也還有其他攜帶病毒的野生動物。另外,也不排除「易感蝙蝠」數量增多的可能。所以,我們更應該思考如何完善相關監管制度,而非簡單粗暴地認為消滅蝙蝠便能一勞永逸。
另外,從生態與自然的角度來看,我們更不應該消滅蝙蝠。我們知道,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沒有一種是多餘的,大家各自努力與相互配合,共同維護著星球環境。如果將蝙蝠徹底消滅,生態圈以及食物鏈中必有一環缺失,整個生態系統也會因此受到影響。
舉個例子,自然界內有部分生物是無法在母體的庇護下成長,比如能夠產生毒液的特殊樹種。母樹產生的毒液會嚴重到幼苗的發育與成長,若想更好地成長,幼苗只能遠離母樹。可是,植物又沒有腳,它們如何轉移呢?蝙蝠便是其中一種搬運工,蝙蝠會通過先吞食而後排洩的方式將果實帶到離母樹很遠的地方。除帶毒樹木,葫蘆樹也是在蝙蝠的幫助下才能茁壯成長,蝙蝠能幫助它們傳粉。
由此可見,蝙蝠在維護生態平衡方面能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蝙蝠所扮演的角色提醒著人類不可將它們殺滅。否則,後果可能比疫情爆發更加嚴重。事實上,我們也不應該苛責蝙蝠,它們作為生物圈中的一份子,恪盡職守,任勞任怨,它們與人類之間本無太多交集。只是,在某些因素的促使下,有些人開始尋求刺激,打破了蝙蝠與人類之間的平衡,導致大風暴的到來。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