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新發傳染病研究中心主任石正麗近日表示:出現下一次蝙蝠冠狀病毒跨族群感染仍是一個大概率事件。
蝙蝠作為世界上分布最廣的動物,您可以在高山草原峽谷森林,都尋覓到它們的蹤跡,它們可以分為兩個亞目,全世界共有16科185屬962種,中國約有7科30屬120種。佔據了全球哺乳動物的20%。根據紀錄,一個蝙蝠洞中甚至能棲息達2000萬隻蝙蝠,蝙蝠洞中的狂犬病毒會濃稠到了什麼樣的程度呢?可以直接通過空氣傳播,進入蝙蝠洞就有感染機率,全球有多人因此感染狂犬病毒。
蝙蝠為什麼成為了移動病毒庫
蝙蝠身上,據科學家統計,蝙蝠身上攜帶有4100多種病毒,其中冠狀病毒就有500多種,蝙蝠有一份驚人的可怕病毒清單,包括伊波拉病毒,馬爾堡病毒,尼帕病毒和亨德拉病毒等等,蝙蝠甚至還會傳播狂犬病毒。
之所以成為了移動病毒庫,和它作為全球唯一可以飛行的哺乳動物有關,我們需要知道,就算是鳥類也好,飛行都會導致新陳代謝加快,而新陳代謝加快,細胞的更新率也會加快,一旦加快,就容易出錯,那麼就容易死翹翹,所以鳥類的壽命都很短。
而蝙蝠就不一樣了,蝙蝠具有罕見的基因,賦予了它DNA修復超能力,即使細胞更新率再快也可以修復。而這也就讓它身體的免疫系統可以24小時全開,人類如果免疫系統全開,身體是負荷不了的,但是憑藉DNA修復超能力,蝙蝠可以做到免疫系統24小時全開。
因為飛行的原因,蝙蝠容易沾染各種病毒,但是免疫系統24小時全開,可以讓它們壓制住病毒,記住,是壓制,而並非消滅,所以病毒在它們身上會不斷發育,然後尋找新的寄主。
一般的病毒是只有一把鑰匙,只能開一把鎖,就是只能感染一種生物,但是一些病毒進化出了萬能鑰匙,可以開多把鎖,這樣就導致了感染人的情況。
蝙蝠是生態圈中重要一環
生態系統的保護已經是人所共知的話題,而在生態系統的保護中尤其要注意關鍵物種的保護,一旦這些關鍵種數量發生大變化,就容易導致生態系統平衡的破壞。
作為佔據了全球哺乳動物的20%的生物,蝙蝠是生態圈中重要的一環,地球不能缺少蝙蝠的存在。
它們極大地控制了昆蟲的數量,不至於導致昆蟲肆虐,昆蟲是地球上最成功的動物之一,數量極其龐大,繁殖極其迅速,如果沒有足夠的捕食者,昆蟲幾個月的時間就會泛濫,吃光所有植物。蝙蝠數量也很龐大,起的作用非常大。
在熱帶雨林地區,狐蝠是重要的種子傳播者和傳粉者,島嶼上的森林樹木通常依靠蝙蝠來再生。這裡涉及到動植物協同進化的問題:大多數熱帶植物幼體根本無法在親本的陰影裡正常發育,一些母樹甚至產生毒素阻止其幼樹成熟(化學他感作用)。
因此,植物種子必須傳播到遠離親本的地方才能保證種群的繁衍和擴散,果蝠便將大量果實帶到遠離母樹的地方,吃完果實後將種子扔掉,種子落地、發芽、生根,逐漸生長成茂盛的植物。
對於無花果一類包含很多小種子的果實,果蝠將整個果實吃掉,種子隨後被蝙蝠排洩到各處。研究表明,有些無花果只有經過果蝠或鳥類胃的消化才能發芽。
而果蝠,則可以給植物授粉和傳播種子。有很一些植物甚至完全依靠蝙蝠授粉。如果蝙蝠滅絕,將會破壞整個自然生態圈的平衡。
以榴槤為例,它被譽為「世界上最臭的水果」,但它是東南亞重要經濟作物。2019年11月21日的最新研究證實三種蝙蝠為榴槤花朵授粉,大長舌果蝠Eonycteris spelaea、中央狐蝠Pteropus alecto和西裡伯斯利齒狐蝠Acerodon celebensis。
研究者表示:「蝙蝠有助於維持森林生態平衡,並能為人們提供美味的榴槤果實。更希望蘇拉威西島的居民認識到蝙蝠的重要性,避免獵食和破壞它們的棲息地。」
東非大草原的猴麵包樹對於動物的生存至關重要,被稱為「非洲生命樹」。它幾乎完全依賴蝙蝠授粉。沒有蝙蝠,生命之樹可能會滅絕,威脅到地球上最豐富的生態系統之一。
同時,蝙蝠又是許多肉食動物的獵物,包括猴子、狐猴、浣熊、負鼠、貓、猛禽、蛇和一些其他種類的蝙蝠等,其中鳥類和蛇是主要的捕食者。在美洲及非洲中部和南部至少有五種蛇捕食棲息在巖洞和樹洞中的蝙蝠。
鳥類大多數於黎明在蝙蝠捕食返回時進行捕食,蝙蝠通常被帶到棲木上被吃掉,但是有些鳥類為了增加捕食時間而在飛行中吃掉蝙蝠,這些鳥類捕獲蝙蝠的量最多可達每日食物需求量的50%。
蝙蝠對於人類來說,也有很大的科研價值,比如回聲定位的能力,DNA修復超能力等等。
滅絕蝙蝠,將會加重病毒傳播
這種獵殺行為,不僅會不斷減少罕見的狐蝠數量,而且還可能使人類暴露於動物傳播的病原體(這一過程被稱為人畜共患疾病)。
《自然·微生物學》雜誌指出,以前的研究表明,撲殺蝙蝠不會減少疾病的傳播,反而會增加易感蝙蝠的數量,增強疾病傳播,也就是人類如果對蝙蝠進行撲殺,反而會促進病毒的傳播,反而對人類社會產生不利的影響。
如何防止同類事情發生,最重要的還是保護自然,儘量不要吃野生動物,不然大野生動物活體聚集,就給了病毒傳播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