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以來人類已經向火星發射了40多顆探測器了,上至科學家下到普通人都迫切的想知道,這個看似不毛之地的星球是否存在過生命。而現在,最新的一顆探測器即將抵達哪裡,這就是中國的第一輛火星車。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託舉著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正式邁出中國探火第一步,未來這臺火星車將為中國打開火星之門,讓我們對那個紅色星球展開真正的研究。
天問這個名字取自於我國戰國時代詩人屈原的一首詩歌,這首詩描述了屈原對天地萬物的發問,反映了古人探索天地,追求真理的精神。
天問一號火星車,將一次實現「環繞,著陸,巡視」3個目標,這是世界範圍內從未有過的,面臨的挑戰十分大。一旦降落到火星,天問一號就會在火星上工作90天,並執行地面探測任務,將它的所見所聞傳回地球,幫助中國人更好的認識和了解火星。
和火星車一起亮相的還有1:1的著陸器,該著陸器跟火星車加起來總重1300公斤,它將帶著火星車一起進入火星大氣層實現著陸任務。之所以搭載一個著陸器,是因為進入火星大氣層到降落到火星地表存在著恐怖的七分鐘,而這個過程中人工不能干預,要完全依靠著陸器的本事。
那麼邁出火星探測第一步,對於中國太空戰略的意義有哪些呢?
首先,擺脫西方技術約束,提升我國的航空科技實力。目前我國在太空領域取得了不錯成果,完成了北鬥系統組網工程。要知道,在沒有北鬥之前,我們只能使用美國的GPS,而美國提供的GPS精度低,安全性差,還處於絕對壟斷地位,隨時都能關閉各國的導航系統。比如在1996年的臺海危機中,我國幾枚飛彈就因為美國故意關閉導航系統而失靈了。如今,北鬥的出現打破了美國獨霸天下的局面,中國不再受制於人。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來,為什麼我國要不計成本的探索火星了。
第二,探測火星有助於了解我們的地球。火星是跟地球環境最相似的一顆行星,研究它更容易弄清楚地球上海洋,陸地,大氣各自對全球氣候的影響,同時也可以幫助人類探索生命的起源。
第三,增加國際地位。無論最終是否會找到地外生命,但毋庸置疑的是,火星探測項目確實增強了美國的國際影響力。其他國家諸如伊朗,以色列,日本和印度等多個國家都躍躍欲試,希望在探索火星領域佔據一席之地。就像美國一位科學家說的那樣,如果我們停止火星計劃,那麼以後再想探索火星的話,可能就要花費數十年了。
由此可見探索太空是不進則退,你不努力就會落後於別人。當然,發射火星探測器,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我們也好做好發射失敗的心理準備。要知道,美國宇航局自從1964年開始就成功進行了13次火星探測項目,另有5次失敗。而前蘇聯在火星探測計劃上更是倒黴透頂,在經歷了15次重大失敗後,只有4次取得了部分成功。
所以對於中國來說,我們也不能指望一次發射就成功。畢竟這一次天問一號要完成繞落巡三個任務目標,這確實是一個巨大的技術挑戰。成功了,我們就可以繼續發射天問二號,三號等後續探測器。但萬一失敗了,也要做到不氣餒,要記住成功只青睞那些有準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