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鄭州9月26日電(記者李鵬)河南洛陽市新安縣五頭鎮梁村王大娘,最近每晚都要到村裡通亮的廣場上跳一曲「小蘋果」。她愛人梁大爺說,這在65年前沒法想像,那時天一擦黑整個村莊就靜悄悄了。
如今,全村人不僅告別煤油燈,而且出現了「萬瓦戶」:梁村500戶人家用電器功率超過一萬瓦的就超過20家。亮光,照見梁村人「黑白」「明亮」以及「多彩」的生活變遷和記憶。
煤油燈時代的黑白記憶:天一黑,全村都沉靜入「睡」
70歲的梁大爺一大早起床。廚房裡,王大娘正在用豆漿機製作豆漿,旁邊的電磁爐上,蒸鍋正「滋滋」冒著熱氣。這是今年9月,記者在梁村看到的一幕。
曾經,「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完全是一種憧憬。梁大爺說,1951年他上小學時,教室是一個窯洞,上課都要帶上煤油燈。而當時全家只有一盞煤油燈,父親就找來空墨水瓶,做一個簡易的小煤油燈。每次,母親總要千叮嚀萬囑咐,不要把油弄灑了。
那個年代物質匱乏,東西都定量供應,一家每月只能買一瓶煤油。因為梁大爺上學的緣故,家裡的煤油越發緊張。
每個夜晚,梁大爺一家五口人都守著煤油燈的那點亮光,這點光,是溫暖,也是希望。
他在昏暗的燈光下寫作業,母親抓緊時間納鞋底,父親綑紮菸葉,姐妹則搓麻繩。只要他的作業一寫完,全家人就立即停止幹活,上床睡覺。沒電的年代,天一黑,全村都沉靜下來,進入「睡眠」狀態。
沒有電的記憶是黑白的,自打用上電,梁大爺家的生活一下變得豐富:買了電視機、錄音機、洗衣機,家也從窯洞裡搬出來了,家裡的每個房間都裝了空調,還添置了取暖用的「小太陽」……
電燈時代的明亮記憶:全村亮起來,富起來
梁大爺50歲的兒子梁克信帶著記者來到梁村的最高處,放眼望去,一行行整齊的電線桿,一排排新蓋的小樓房。
電,不僅僅給村裡帶來光亮,而且讓全村富了起來:村裡架設了灌溉專用的電線,一些人開始辦起小作坊。
梁克信是村裡最早去南方打工的能人,村裡的第一臺錄音機、洗衣機和DVD都是他從廣州帶回來的。1994年,得知國家電力部門要升級改造村裡的線路,嗅到商機的他告別廣州,回到家鄉辦起了掛麵廠。
「以前,燈泡的光亮因為電壓低經常只有一條紅絲,辦廠是奢望。」梁克信告訴記者,辦廠不到一年,他的掛麵就從村裡賣到了省會鄭州。「大約有5年時間,每天晚上,全家都在明亮的燈光下加班加點做掛麵。」
在梁克信的帶動下,村裡的人利用源源不斷送來的能源,辦起了大棚蔬菜種植、採摘以及農家樂項目。率先嘗到用電致富甜頭的梁栓柱,目前在村裡和鎮裡已有四個企業,為村民提供工作崗位200餘個。
「以前村裡人一到冬天根本吃不到新鮮蔬菜,現在每天城裡人來採購蔬菜的車,一早就排隊等在種植基地外面。」梁村劉強子告訴記者,西紅柿、茄子等水果蔬菜都按照電動恆溫器控制生長,「有了可靠的供電,科技興農才能落到實處,農民才能收益高、富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