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筋、水泥、砂石、磚塊等建材備好了,小弟準備在老房的位置建新房。拆除舊房的時候,在老屋樓上的一個角落處,我發現了一盞鋼管加工而成的電石燈。它,曾經陪伴著我家,渡過了一個個黑夜,也見證了小山村數十年的發展變化。
我的家鄉,在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紅楓湖畔。20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們山寨,仍然沒有用上電燈照明。白天,村民們總是重複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晚上,山寨一片漆黑。偶爾有幾戶人家的窗口,透出了昏暗的煤油燈或菜油燈燈光。遠遠望去,猶如幾隻飛累了的螢火蟲,停在草尖或枝條上,屁股上發出一束亮光,給夜幕下的山寨增添了一絲生的氣息。有月光的晚上,孩子們互相追逐嬉戲,大人們三個一群,五個一夥,聚集在院壩裡,圍著一個砂罐茶壺,沐浴著如水的月光,男人們抽著嗆人的葉子煙,女人們懷抱著孩子。大家談論著家長裡短,交流著季節農事,介紹各自外出的見聞。高興的時候,爆發出陣陣歡笑聲。
山村人家,條件好的,用的是馬燈;條件差的,找來一個廢棄的墨水瓶,在蓋子上鑽個小孔,從破舊的棉被或棉衣裡,抽出一小團棉花,搓成一根細繩,一頭穿出瓶蓋,一頭浸泡在墨水瓶裡的煤油中,點燃瓶蓋上的繩頭,就是一盞煤油燈。平時,除了吃晚飯或有客人到來,才用四角錢一斤的煤油作燃料照明。其他時間,都是摸黑過日子。
和其他人家一樣,我家用來照明的,也是煤油燈。為節約煤油,燈芯燃燒的地方,都留得非常短,只冒出瓶蓋一點點。如豆的燈焰,不停地跳動,狹窄的房間裡,十分昏暗。
我上小學時,每天晚上,都要在昏暗的油燈下讀書和寫作業。因此,每個星期天,父親都要拎著一個空酒瓶,往返50多裡山路,到縣城打一斤煤油來點燈。有時去晚了,父親還是拎著那個空瓶子轉回家。
有一年春末夏初,父親的一個朋友,給我家送來了一件珍貴的禮物——一個用鋼管加工成的電石燈,還有幾坨兩三斤重的電石。父親找來一個土罈子,把電石放進去,用塑料紙蓋好壇口,再用膠筋紮緊,以防電石被氧化。電石燈很普通,也是那時很流行的款式。是一截三四寸粗、六七寸長的鋼管加工而成。底部,有個座子。座子和鋼管之間,靠螺紋連接。頂部中間,焊接著一根筷子頭般粗細的銅管,末梢部位,經過細細敲打,有些彎曲,形成一個尖嘴。尖嘴處,只留下一個比繡花針還細的小孔。
晚上照明時,只要擰開底座,往鋼管裡放進幾坨敲碎的電石,稍稍擰緊,再放進一個裝有水的罐子裡,或者大碗裡。水從螺紋處慢慢滲進去,淋溼電石,就產生了電石氣。電石氣氣壓升高後,從鋼管頂部的銅管裡噴出,點燃尖嘴處的氣體,馬上亮了起來,發出了藍白相間而又非常刺眼的光束,比100瓦的電燈泡還要亮。
後來,鄰村和周圍團轉的村寨,先後發生了多起電石燈爆炸傷人致死的事故。原來,鋼管加工成的電石燈,一旦對錯了螺絲口,蓋子擰緊了,進水量大的時候,電石氣壓會在短時間內增大。緊急情況下,打不開底蓋,排不出電石氣,氣壓超過了鋼管的承受能力,就容易發生爆炸。
一天,父親找來了一個空油漆盒,用針在底部扎了個很細的孔,裝進電石,蓋上蓋子,倒放在一個裝有水的土巴碗裡,就成了一盞電石燈。往小孔處點火,一束雪亮的光,立即驅散了屋子裡的黑暗。
當時,我覺得父親太怪了,現成的電石燈放著不用,偏要做一盞「土電石燈」。不過,聽了父親的介紹,我才恍然大悟。進水量大的時候,「土電石燈」內的電石氣壓,就會衝開泡在水裡的蓋子,電石氣散盡,燈焰立即熄滅,不會爆炸。父親製作而成的,是一盞絕對安全又不會存在絲毫事故隱患的電石燈。我覺得,父親就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發明家」。
「土電石燈」代替了時尚的電石燈。每天晚上,吃過晚飯,我就把電石燈放在小方桌的中間。兄妹三人,各坐一方。讀書、寫字、做練習題。父親則坐在一旁,監督我們,同時,當輔導老師。有時候,放電石燈的碗裡,突然冒起了氣泡,並發出了「撲突撲突」的聲音,燈焰一下子串起了三四寸高,照得屋裡如同白晝一般。小弟害怕爆炸,叫著喊著,趕快躲開。我卻停下手中的筆,若無其事地等電石燈熄滅。之後,父親擦亮了火柴。我拿起電石燈,從水裡撈出蓋子。蓋好後,重新放進水裡,再重新點亮電石燈。
家鄉附近,有一家化工廠,生產和銷售的工業品之一,就是電石。我十二三歲的時候,每逢星期六或星期天,就會和小夥伴們一起,往返30多裡山路,到化工廠電石車間的倒灰場去揀電石。作為廢料,乾電石灰裡是不會有大坨的電石的。夾在灰裡的電石,差不多都是拇子般大小,偶爾遇到坨把有拳頭大的,但是,數量少得可憐。一天裡,最多能揀到三四斤,夠用一段時間了。
父親做的電石燈,每天夜裡,都會給我們帶來光明。正是在那盞「土電石燈」的陪伴下,我一天天長大。初中畢業後,我考上了縣師範學校。後來,我成了一名山村小學教師。那時,家鄉早已架通了電線,鄉親們徹底告別了沒有電燈照明的歷史。
如今,山村人家,不僅用上了高效明亮的節能燈,電視機、電冰箱,以及電飯鍋、電磁爐等清潔能源廚具、炊具,也進入了尋常百姓家。太陽能路燈落戶山村。昔日不通電的家鄉,夜間早已燈火通明了。
文/耀家昌
文字編輯/趙相康
視覺/實習生 龔拉
編審/李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