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鄉愁|行吟暗塘

2021-01-07 天眼新聞

清明時節的暗塘村,一切都剛剛好。

雲也淡,風也輕,沒有淫雨霏霏,沒有泥濘的纏綿。正是我想要的樣子。

春天還在一路前行。

花朵們已然散去,地上隨處可見殘留的痕跡,半遮半掩藏匿於土壤深處。大地也化了淡妝一般,變得含情脈脈。

枝頭上還剩幾抹粉紅或者淺黃,依舊倔強著不肯離開,任憑日漸茂密的新芽將自己一點點包圍。最後,全部託付給一縷清風,在某個早晨或者黃昏隨風而去。

孩子們的嬉戲打鬧,是這個季節最好的風景。你沒有任何理由拒絕那爛漫的笑容,以及那純粹的童趣。

甚至,我希望時光倒流,讓我義無反顧回到從前,回到生我養我的這個小山村。

大多數農田還在睡夢中,等著一架犁鏵喚醒。

我熟悉的牛鈴卻已沉寂多年。是不是已被丟棄在無人看見的旮旯裡,落滿了塵埃,再也找不回來?

牛圈裡早已沒了牛,只關著幾隻髒兮兮的母雞,躲在角落屏住呼吸,仰起頭悄悄打量我。

小時候的場景又浮現在眼前:棕色的老牛在圈裡悠閒地咀嚼著草,隔著木門上方的柵欄格與我對視。脖子上烏黑鋥亮的鈴鐺,時不時甩出陣陣清脆的叮噹聲,便覺得那是最美妙的音符。

喜歡伸出手去,一遍遍摩挲它的額頭。它也從不躲避,大大的眼睛一直溫潤地看著我,偶爾還滑下幾顆淚珠……

我無法揣摩它的思想,但總會湧起一絲莫名的心疼和痛楚,還有迷惘。

我們就這樣默默地凝視著對方,什麼也不說。

因為,沒有誰能猜到,哪裡才是自己的歸宿,每次相逢是否都能一見如故。

現在,沒有了牛,莊稼們依然長勢良好。

只是,這對於一個遊子來說,「鄉愁」便不再那麼濃鬱。

像一杯反覆衝泡過的隔夜茶,即便還有餘溫瀰漫,卻分明少了最極致的味道。

對故鄉的所有念想,就這樣被穿鼻的牛繩牽著,越拉越長。

畢竟,歲月不止是回憶,還有詩和遠方。

村子裡到處都修通了水泥路,白晃晃的,糾纏在一起,如同無數條蛇在腳下穿梭。

走著走著,曾經那麼熟悉的地方,竟然差點兒迷了路。

所剩無幾的石板路已歸隱江湖。間或地有幾截散落在亂草叢中,若隱若現,仿佛羞於見人。

像極了第一次走出大山的我,有些興奮和好奇,但更多的是拘謹和膽怯。

註定不能逃離大山的恩澤。

於是懂得了心存敬畏,始終保持山一樣的厚重與謙卑。

先祖們用鮮血刨出的這一條條山路,用汗水澆灌的這一塊塊土地,佇立成一道生命的圖騰,在心裡站得高高,供後人瞻仰。

我曾無數次行走在這些石板路上,或趕著牛羊,或扛著鋤頭,或背著柴禾,或馱著糧食,一步緊跟一步,一年接著一年。

祖父說,路是走出來的,越走路越寬。

父親說,路不好走,每一步都必須踏踏實實、穩穩噹噹的,跌倒了就站起來。站起來才有力量,往前走便是希望。

車輪絕塵而去,輾不碎這一地的離愁別緒;只有用腳步丈量,才能觸摸到家園的脈動,感知歲月的更替。

每塊石板都是暗塘的脊梁。每條溝壑都是暗塘的血脈。

無論時光怎麼改變,根還在,魂也還在。

山路彎彎,一頭深深植根於我的胸膛,一頭緊緊攥在暗塘的手上。

老屋還是那間老屋。

歷經百年滄桑,顯得愈發破舊不堪,孤零零地守望在那裡,莊嚴成一座單薄的雕像。

一代又一代人在此繁衍生息,一代又一代人相繼離開,而老屋一直在。

我突然想起滿臉溝壑縱橫的祖父祖母,多少回靜靜地倚靠在堂屋門前,守著我們歸來;多少回默默佇立在村口那棵老柏樹下,目送我們漸漸走遠,直到彼此再也不見……

時至今日,每次看到老屋,總忍不住想起這樣的畫面。

還有屋頂雲霧繚繞的炊煙。

還有大門吱呀一聲的嘆息。

還有石磨轉動的聲響。

還有碓窩裡飄出的豆香。

還有晾在門前竹竿上帶著淡淡皂角味道的衣裳。

還有屋旁堆放得整整齊齊的柴草。

還有來自對面山谷間久久迴蕩的狗叫……

暗塘,不知不覺變了模樣。

再次回到暗塘,我四處尋找一條木墩。

兒時的記憶中,老屋階沿上橫著一個大大的樹疙瘩,來自於一棵被雷劈倒的柏樹的根部。

後來,祖父用斧子和鑿子簡單地雕琢,依然擺放在那裡,就成了一條供人坐下休憩的木墩。

到了老屋,卻不見了木墩的蹤影,不免悵然若失。曾經——

祖父蹲在那裡抽過他的菸斗,祖母倚在那裡給我們講過好多謎語和故事;

父親靠在那裡打過瞌睡,母親坐在那裡縫補過我的書包;

姐姐站在那裡舉著鏡子梳過她長長的辮子,我和弟弟們躺在那裡啃過燒包穀數過天上的星星背誦過唐詩宋詞乘法口訣;

醉酒的六公癱在那裡自言自語罵過他又兇又惡的婆娘;

趕場路過的莽子嫂騎在那裡給背篼中的兒子餵過奶;

隔壁三丫和狗蛋趴在那裡用蚱蜢逗過螞蟻,一起做過拜堂成親的遊戲;

後來,我們還陪著孩子,手把手教他們在那上面畫過很多畫,寫過一行又一行歪歪斜斜的文字……

然而,那條木墩已經不在了。

相見不如懷念——是的,現在只剩下懷念了。

文/羅鈞賢

文字編輯/邱奕

視覺編輯/彭芳蓉

編審/李纓

相關焦點

  • 鄉愁是一種獨特的審美體驗
    原標題:鄉愁是一種獨特的審美體驗  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發出了「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熱切呼喚,使「記得住鄉愁」擁有豐富的內涵和雋永的韻味,營造出帶有淡淡甜蜜、微微苦澀、脈脈思念的審美體驗。   鄉愁是一種從容期待的慢慢品味。莊稼的種管收儲講時節。
  • 華氏451度的鄉愁
    法國大導演楚浮(Truffaut)1966年拍成的電影我在臺灣看過,那時還不知道這位原作者,只是對電影裡兩個情景印象深刻:未來世界住家牆上的平板大電視,和最後一幕,逃離迫害的「書人」們(能背誦全本「絕版」書的人,書名就是那人的名字),在世外桃源般下雪的湖畔,喃喃背誦他們喜愛的經典書籍,令人想到行吟澤畔的流放詩人。
  • 大冰,趕著音樂放牧的行吟詩人
    大冰,趕著音樂放牧的行吟詩人第一次在電視上看到大冰,那時候我還在上小學,每個周末都會看大冰主持的《陽光快車道》,這個出生在山東煙臺的大男孩畢業於山藝,主攻油畫專業,畢業後進去山東電視臺一開始做美工,後來成為劇務、執行導演,經過四年的磨難終於站上舞臺的中央,成了一名主持人,說起《陽光快車道》不得不提的是大冰的搭檔劉敏,後來她也告別了山東電視臺,轉行成了一名演員,比較被人熟知的角色就是
  • 廣袤的鄉愁
    高海濤的散文集《英格蘭流年》飽含了濃濃的鄉愁,充斥著對故鄉厚重的思念,對親人無限的眷戀。《英格蘭流年》在世界視域的縱深處回望鄉愁,透過鄉愁的回望為漂泊的心靈尋覓棲居之地,為無依的遊子尋找故鄉的根。高海濤在對這種具有尋根意味的鄉愁的探究過程中,採取了特殊的表現方式:一是利用時空置換,在時空轉換中,為鄉愁定位,深化鄉愁。
  • 鄉愁「愁」什麼
    文/李而亮   鄉愁,在當今中國是個很「文藝」的詞語。它的紅後來源於臺灣詩人余光中、文化學者席慕容的同名詩作《鄉愁》。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哪頭;長到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哪頭……   詩作中對故鄉充滿的思念、哀怨、惆悵,不知打動了多少少小離家、有鄉難回的遊子之心。
  • 記得住鄉愁在靈魂深處走動的聲音
    李武兵‖ 磨剪子嘞戧菜刀風大,將一句蒼涼的叫聲送得老遠老遠,翻過院牆和樓群飛進我已經有點閉塞的雙耳這個聲音曾經在我的老家走村串戶被孩童和母親輩分的人圍觀那一雙布滿裂紋的老手比父親扶犁的繭花更粗糙記得那個叫何家湖的地方離我居住的號房灣有十多裡路每年正月都會唱一兩場大戲那時沒有手機,消息也會傳得風快小孩子像盼年一樣,三天前就開始激動難安遠比現在看大片心潮澎湃前人有前人的風情,後輩人再難看到那種人頭攢動的景象更難理解當年的心境‖ 看龍燈,記得住鄉愁
  • 《鄉愁》思維導圖欣賞
    懷舊是一首深情動人的歌,《鄉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長、音調動人的一曲。正如中國土地上很多河流都是黃河和長江的支流一樣,余光中雖然生活在臺灣島上,但作為一位熱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的中國詩人,他的懷舊詩歌繼承了中國古典詩的民族情感傳統,而且,有著深厚的歷史和愛國情感。
  • 老家鄉愁|電石燈
  • 有一種鄉愁叫嫋嫋炊煙
    有一種鄉愁叫嫋嫋炊煙文/李玉娜鄉愁是每一個遊子心中揮之不去的內心情結,離開故鄉四十多年後,我內心的鄉愁化作故鄉夕陽西下,牛羊歸圈時,站在故鄉的山坡,看家家戶戶草屋瓦頂那炊煙。離開家鄉四十多年,每到外出旅行,看到田野村落及嫋嫋炊煙,心裡那種鄉愁油然而生。似乎聽見傍晚的村中牛羊歸欄的叫聲和老奶奶喚孫回家吃飯的聲音。鄉愁是一種綿長的記憶,讓我走到哪裡也不會忘記。嫋嫋炊煙是我記憶裡的鄉愁。作者簡介李玉娜:女,漢族,莊河市史志辦退休幹部。絲綢設計專業畢業,愛好書畫鑑賞。大連作家協會會員,遼寧散文家協會會員。
  • 綦江冬韻漸濃,你眼中的鄉愁是什麼?
    {"title":"綦江冬韻漸濃,你眼中的鄉愁是什麼?"攝冬韻漸濃時,最是鄉愁起在外漂泊,年味將至回家的心是否也越發越迫切?每一個離家的人都會有鄉愁它可能是一碗熱騰騰的麵條是一桌可口的家鄉飯菜是童年記憶中的一草一木......
  • 「離家」927萬公裡,是怎樣一種鄉愁?
    別送我,說再見吧故鄉已在身後了你不要再想起我,請別送我每次聽到這首《別送我》,總會泛起無法抑制的鄉愁,那一句「別送我」,飽含千言萬語,卻又無處訴說,也讓《500miles》的原版,產生了遼遠的距離感。那麼,如果「離家」927萬公裡,會是怎樣一種鄉愁?
  • 張海龍看鄉愁:生活的理想就是理想的生活
    鄉愁是什麼? 曾經,我寫下過這樣一段文字,想要表達我的鄉愁來源——我是紀錄片撰稿人、詩人張海龍。我為央視中文國際頻道540集紀錄片《記住鄉愁》代言。如此一來,我們才能理解《記住鄉愁》的價值究竟何在。 大家可能會問,記住鄉愁到底跟「禮義廉恥,國之四維」有什麼關係? 剛剛成為《記住鄉愁》的策劃和撰稿時,我也一直在探究這個節目到底所為何來?
  • 日本的鄉愁河:千曲川
    鄉愁與河流,常常有不解之緣。日本最長的河是信濃川(しなのがわ,shinanogawa),流經長野縣、新瀉縣,全長367公裡。
  • 《娥眉月》:鄉愁流成河,女人如雲朵
    一、鄉愁,一個作家躲不過的情結對於一個作家來說鄉愁是他創作的底蘊和動力。敏感而多情的思緒裡,鄉愁是一塊淨土,走不出,回不去。父母在,鄉愁是家的掛牽。父母離開,鄉愁是回不去、融不進的遺憾。無論走多遠,無論怎樣發達,骨子裡永遠烙刻著故土的影子。
  • 《一路書香》泉州尋鄉愁 竇文濤對老奶奶狂飆英語
    原標題:《一路書香》泉州尋鄉愁 竇文濤對老奶奶狂飆英語   《一路書香》泉州尋鄉愁,竇文濤自嘲參加了「農業節目」   泉州是中國第一僑鄉,因為數以百萬計的異鄉遊子對於祖國和家鄉的思念,讓這座古老的城市籠罩上了一層濃濃的鄉愁。在「鄉愁之地」品讀余光中的《鄉愁》,再應景不過了。不僅如此,余光中的舊居也位於泉州,這讓竇文濤、張星月、任賢齊萌生了無限嚮往。
  • 貴州省安順市深挖鄉愁文化 聚力打造文旅融合新業態
    中國公益在線(www.gyzxcn.com)訊 近年來,安順市堅持把鄉村文化振興貫穿於鄉村振興的各領域全過程,著力布局「全域旅遊+鄉愁文化」新業態,探索旅遊產業發展新路徑,充分發揮旅遊資源和地方民族特色文化優勢,緊緊圍繞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深入推進「旅遊+文化」發展戰略,打好鄉愁文化和黔中特色文化兩張牌,通過建檔纂志留住鄉愁文化,為鄉村振興固根基
  • 莫言公開評價余光中,並模仿《鄉愁》寫打油詩,句句詼諧卻有哲理
    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將莫言和余光中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或者說將文人的精神世界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是「鄉愁」。因為「鄉愁」,莫言坦言,自己是余光中的「粉絲」。因為縱觀當代詩壇,寫鄉愁,余光中堪稱第一人。他的一首《鄉愁》,打動了無數人,也包括莫言。
  • 含秋白露滴鄉愁,鴻雁南歸越北州
    隨著氣候的逐漸轉涼,候鳥南遷,回歸曾經的故土避寒越冬,大雁成群從北方向南飛往,雛燕豐羽毛,追夢他鄉,「年怕中秋半怕半」,在異鄉就業謀生的遊子,此時同樣有一種「獨在異鄉為異客」的感覺,同樣有著能早點回家團聚的思想,筆者小詩一首七絕《白露滴鄉愁》與君共鳴,歡迎參與討論!
  • 「悠悠年味·深深鄉愁」美麗鄉村裡的幸福蛻變
    盤州市普古鄉舍烹村——娘娘山 肖本歸 攝年關將至,鄉愁也愈加的濃烈。走進盤州市普古鄉舍烹村,一棟棟錯落有致的房屋,一排排整齊明亮的路燈,家家戶戶門口高掛的紅燈籠,寬敞乾淨的活動廣場……一幅賞心悅目的農村新畫卷在年味濃厚的氛圍中徐徐展開。
  • 一場展覽,展出張大千「倥傯的鄉愁」
    一場展覽,展出張大千「倥傯的鄉愁」 張大千收藏的玩石。它是為了配合成都博物館新館開館特展《倥傯的鄉愁·張大千》所開展的一場社教活動。這場以「鄉愁」為主題的展覽,通過國畫大師張大千留下的收藏品、粉本、作品、印章、書信等,向觀眾呈現了張大千的豐富人生。    而展覽的策展人孫凱,是張大千大弟子孫雲生之子,曾與張大千共同生活8年。這次他向大家講述了張大千的許多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