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克」還未形成!大西洋又一新風暴醞釀,24小時內形成氣旋!

2020-12-03 仰望星際

兩場新的風暴聚集在大西洋,顯示出氣旋發展的強勁條件——以下是你需要了解的最新情況。

隨著颶風季節的發展,氣象觀測者們正在監測亞熱帶風暴萊斯利和美國東部一種未命名的擾動。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表示,萊斯利位於大西洋的半空中,有50%的機率在5天內增強對颶風的抵抗力。

颶風追蹤系統更新:風暴萊斯利和大西洋的另一個未命名系統。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在英國夏令時凌晨1點(美國東部時間早上8點)的最新更新中,將這種風險歸因於萊斯利(Leslie)與更靠北的非熱帶低壓系統合併。

目前,這場名為「風暴」的風暴以每小時5英裡的速度在海面上翻滾,最大持續風速為每小時40英裡。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表示,「在本周末之前,低海拔地區可能會獲得熱帶或亞熱帶特徵」。

再往西,另一場目前尚未命名並被描述為「大面積低壓區」的擾動也顯示出熱帶風暴形成的環境條件已經成熟。

雷暴和陣雨系統目前徘徊在百慕達和巴哈馬之間。

它沿著西北向西北方向移動,最有可能在未來24小時左右形成氣旋。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說,在此之後,擾動的「高空風預計會增加,限制了進一步發展的機會,同時系統會向北移動,靠近美國東南海岸」。

風暴追蹤系統更新:萊斯利的衛星影像。

柯克風暴還在醞釀中嗎?

柯克風暴似乎在水面上停滯不前。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表示,其殘骸於今天英國夏令時下午4點(美國東部時間上午11點)「消散」。

佛羅倫斯颶風還在引發洪水嗎?

9月14日在卡羅來納海岸登陸的佛羅倫斯颶風仍在暴雨和洪水中肆虐。

南卡羅來納州喬治城多達8000名居民在兩條河流決堤前等待撤離。

皮皮迪河和瓦卡莫河預計將在本周結束前在Winyah灣匯合。

颶風追蹤系統更新:萊斯利位於百慕達和巴哈馬之間。

這可以看到喬治敦及其周邊地區被高達3米的洪水淹沒。

喬治敦縣發言人Jackie Broach-Akers說,官員們正計劃挨家挨戶訪問,並強烈要求居民離開。

在洪水區外的Myrtle海灘附近正在準備緊急避難所。

在北卡羅來納州的威爾明頓,洪水將數百條死魚衝上華萊士附近的高速公路。

來自Penderlea消防局的消防隊員發布了一段視頻,視頻中顯示這條魚被用軟管從40號州際公路上衝走。

相關焦點

  • 第五次低氣壓在大西洋形成,沿著佛羅倫斯的路徑
    一幅顯示大西洋兩種新的擾動可能形成氣旋的地圖。美國東海岸正在為周四4級颶風佛羅倫斯登陸做準備,維吉尼亞州、北卡羅來納州和南卡羅來納州的居民正準備撤離到地勢較高的地區。颶風「海倫」和熱帶風暴「艾薩克」也正在穿越大西洋中部。
  • 玉兔還在菲律賓肆掠,新氣旋已出現,一桌「颱風麻將」或將形成
    玉兔剛登陸菲律賓,新氣旋已形成,全球四大「颱風麻將」或有望?近日一直掀起話題的颱風「玉兔」已經於今日早上5時在菲律賓聖瑪裡亞諾地區附近登陸。而且整個衛星圖像上看,玉兔的整個身軀大部分已經擠進了北部呂宋島嶼,威勢一時無兩。
  • 2019年大西洋下一個颶風將形成,巴哈馬群島「雪上加霜」
    衛星觀測到的數據表明,巴哈馬群島的擾動還沒有形成一個封閉的環流,目前風力還不強。然而,地面壓力仍然很低,環境條件有利於在未來一兩天內形成熱帶低氣壓或熱帶風暴,該系統將以每小時5至10英裡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動,穿過巴哈馬群島西北部,並向佛羅裡達半島移動。周五可能需要潛在的熱帶氣旋警報,巴哈馬中部和西北部以及佛羅裡達州的相關部門應該監控這場風暴的進展。
  • 2020大西洋颶風季首個颶風將形成
    據「中央社」報導,美國國家颶風中心22日警告,一個熱帶風暴正朝加勒比海地區移動,預期將增強為今年大西洋颶風季的第一個颶風。這一名為「貢薩洛」(Gonzalo)的熱帶風暴正在向西移動,並不斷加速。美國國家颶風中心通報,貢薩洛持續風速達每小時80公裡,預測23日將增強為颶風。美國國家颶風中心指出,貢薩洛可能在25日把風雨帶進委內瑞拉海岸及溫德華群島,但目前尚未發布風暴預警。氣象專家預測,今年大西洋颶風季特別繁忙,會有多達10個颶風出現,一般颶風季約有6個颶風。
  • 衛星地圖顯示目前只有4個「熱帶氣旋」包圍大西洋
    天氣預報顯示,一些風暴有10%到70%的可能性形成。一個低壓系統位於Cabo Verde群島東南偏南約600英裡處。在接下來的48小時內,這種擾動有30%的可能發展成更惡劣的天氣系統,在接下來的五天內,有60%的可能。
  • 颱風玉兔已撤編,新熱帶風暴剛出現,四大氣旋中或生成27號桃芝
    26號颱風玉兔剛撤編,新熱帶風暴生成,全球四大氣旋共舞隨著今早26號颱風「玉兔」的撤編,西北太平洋一時間沉寂了下來。不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正是我們所希望的,畢竟「空窗期」對整個氣象界都是有太多好處。熱帶風暴「澤維爾」實時衛星圖從路徑來看,預計「澤維爾」將以每小時10公裡左右的速度,先向東北方向移動,強度將逐漸加強
  • 科學家揭曉木星極地幾何形狀氣旋風暴形成之謎
    多年以來,木星兩極周圍存在規則幾何形狀的巨大氣旋,科學家對此感到迷惑不解,目前最新研究揭曉了這些巨大氣旋最初是如何形成的。  每個巨大氣旋風暴直徑在4000-7000公裡之間,它們分別環繞木星南極和北極,它們在距離木星南北極8700公裡的區域圍成一圈,保持幾乎相同的間距。自從朱諾號探測器到達木星軌道以來,這些氣旋和相應的幾何形狀至少持續了4年。
  • 科學家揭曉木星極地幾何形狀氣旋風暴形成之謎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9月14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多年以來,木星兩極周圍存在規則幾何形狀的巨大氣旋,科學家對此感到迷惑不解,目前最新研究揭曉了這些巨大氣旋最初是如何形成的。2016年,美國宇航局「朱諾號」探測器進入木星軌道之後,發現巨大氣旋在木星兩極以幾何形狀排列,在該行星北極,8個漩渦環繞著一個中心漩渦,而在南極存在6個漩渦。
  • 又一輪新風暴襲擊美國!「炸彈氣旋」已致9人死亡!
    受炸彈氣旋影響最嚴重的美國東海岸沿岸,根據Dailymail的消息,目前氣旋已造成了該地區9人死亡,並為麻薩諸塞州部分地區帶來幾十年來最嚴重的洪水。有官員警告說,在未來幾天內,「炸彈氣旋」還將一路南下2500英裡,影響美國南部和墨西哥中部地區,並會導致佛羅裡達和加勒比海部分地區發生洪災。
  • 氣象圖顯示:4個風暴同時肆虐南半球
    在印度洋和卡彭塔裡亞灣,三股氣旋和一場正在醞釀的風暴引發了政府機構的主要擔憂。預計風暴將在未來48小時內形成氣旋。兩場最嚴重的風暴,氣旋特雷弗和維羅妮卡,將襲擊澳大利亞北部和西部的居民。澳大利亞北部地區宣布進入緊急狀態,預計將於當地時間周六晚被四級颶風特雷弗摧毀。
  • 颱風是怎麼形成的 颱風形成原因
    近日我國還有鄰國韓國、日本都頻繁的遭受颱風的襲擊,給各個國家的人們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不僅是生活還有出行方便,那麼威力這麼強大的颱風是怎麼形成的呢?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颱風形成的原因吧。
  • 炸彈氣旋正在形成:NOAA向美國中部發布風暴預警
    周三的時候,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局(NOAA)發布了大雨、洪水、強風的強雷暴天氣預警,因為該國中部戲劇性地出現了一個炸彈氣旋。
  • 為什麼太平洋產生的颱風比大西洋要多?
    為什麼太平洋比大西洋更容易製造颱風?近日,隨著夏季末的到來,颱風們也在蠢蠢欲動,尤其來自太平洋的颱風更是躍躍欲試。黑格比、米克拉的形成毫無疑問向世人宣告了颱風季的到來。到目前為止,每隔兩天就會產生一個熱帶氣旋。與此同時,大西洋一直非常安靜。這是夏季常見的模式,那麼就產生了一個疑問:為什麼颶風和颱風在太平洋比大西洋更常見?
  • 大西洋第8場風暴將生成,新颶風緊隨多裡安的路徑
    隨著大西洋颶風季節接近高峰,熱帶風暴亨伯託可能很快成為大西洋第8場被命名的熱帶風暴。目前正在攪動大西洋的熱帶系統可能很快變成熱帶風暴亨伯託,這種幹擾正逐漸變得更有組織性,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表示,有80%的發展機會,該系統目前名為Invest95L,可能會沿著其前身颶風多裡安的路徑運行。颶風多裡安本月早些時候襲擊巴哈馬群島,造成至少50人遇難,數萬人無家可歸。
  • 每6小時更新一次!NOAA的新全球模式:它如何處理熱帶氣旋?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一系列數值天氣預報模型在全球範圍內得到了重大升級,並於周三正式發布。全球預報系統(GFS)已經切換到一個新的動態核心來生成指導,該核心可擴展到16天(384小時),並每6小時更新一次。
  • 地理熱點 | 從西歐風暴西婭拉看溫帶氣旋
    背景材料   近日,冬季風暴「西婭拉」席捲歐洲多國。10日,波蘭全國16個省份中有12個省發出了強風預警。據統計,波蘭有871棟建築在這場風暴中遭到破壞,強風造成至少3人死亡、12人受傷。
  • 北半球進入熱帶氣旋活躍期 衛星圖上出現「九旋風」
    來源:中國新聞網據香港《文匯報》13日報導,目前北半球進入熱帶氣旋活躍期,除了超強颱風「山竹」和4級颶風「佛羅倫斯」,西太平洋、東太平洋及大西洋同時出現5個熱帶氣旋,以及兩個有機會發展為熱帶氣旋的熱帶擾動。
  • 2020年的大西洋颶風名字用完了,還未出現一個5級颶風
    ,但是迄今為止還沒有出現一個5級颶風,這是怎麼回事呢?本周五早上,熱帶風暴威爾弗雷德在大西洋東部形成,僅僅幾小時後,美國颶風中心就發布了熱帶風暴阿爾法的警報,阿爾法是一個緊湊的低壓系統,隨後向葡萄牙移動。如果這還不夠,周五下午晚些時候,位於墨西哥灣的熱帶低氣壓22號升級為熱帶風暴「貝塔」。
  • 揭秘走紅網絡的「炸彈氣旋」
    據維基百科介紹,上世紀40年代到50年代,氣象學界挪威學派的氣象學家開始把一些生成在海上的的風暴稱為「炸彈」,這些風暴非常兇猛,很少在陸地見到。 到了1970年代,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Fred Sanders開始使用「爆發性氣旋」和「氣象炸彈」這一名稱。「炸彈氣旋」怎麼會這麼炸?
  • 超強風暴再次逼近歐洲,我國要再來寒潮?分析:不會了
    這兩天,正當我國多地的天氣陷入平靜時,歐亞大陸另一邊的歐洲天氣卻並不平靜—在北大西洋,一個堪比颱風的巨型風暴「西婭拉」形成,並且橫掃歐洲多地,在這個巨型風暴的席捲之下,英國、德國、法國、荷蘭、比利時等多個歐洲國家遭遇強烈大風和各種激烈天氣,同時大西洋溫暖氣流直捅新地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