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6小時更新一次!NOAA的新全球模式:它如何處理熱帶氣旋?

2020-12-03 仰望星際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一系列數值天氣預報模型在全球範圍內得到了重大升級,並於周三正式發布。全球預報系統(GFS)已經切換到一個新的動態核心來生成指導,該核心可擴展到16天(384小時),並每6小時更新一次。測試表明,新的有限體積立方球體動力核心(FV3),自去年以來一直在測試模式下運行,將為包括熱帶氣旋在內的各種天氣特徵的預測帶來許多改進。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代理局長尼爾·雅各布斯在周三的新聞發布會上說,這是我們正在努力為國家提供最好的預報產品和服務的一個重要裡程碑。FV3是NOAA旗艦全球天氣預報模型自1980年引入全球光譜模型並於2002年重組為GFS以來最大的核心變化。FV3還將作為NOAA下一代全球預測系統(NGGPS)的錨。NOAA在一份總結報告中說,該系統「將成為未來幾十年運行預測指導系統的基礎」,該報告拉開了NGGPS開發的序幕。

截至周三,新的GFS運行的版本是FV3,它解決了今年早些時候引起注意的幾個bug,包括在較低的大氣中運行太冷的傾向,以及在某些情況下產生不切實際的高降雪總量。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國家環境預測中心的環境模型中心(EMC)主任布萊恩·格羅斯在新聞發布會上說,我們看到冷偏見正在減少,但還沒有完全消除。

格羅斯總結了新的第十五版全球預報系統在處理熱帶氣旋方面的潛力,比以往的全球預報系統版本更有技巧。格羅斯在周三的新聞發布會上說,總的來說,我們看到全球所有颶風中心的颶風軌跡預測都有所改善。我們也看到了強度預測方面的進步。我們希望從颶風路徑和強度的升級中獲益。

FV3標誌著軌道預測穩步向前邁進了一步。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軌道預測的誤差已減少了一半以上。在2015年、2016年、2017年和2018年早期的大西洋季節測試中,FV3在四天內的平均航跡誤差小於120海裡(140英裡),而「老」GFS的平均航跡誤差超過140海裡。2019年初對FV3的調整略微增加了軌道的改進。問題是,在第6天之後,舊的GFS在跟蹤精度上比基於fv3的版本做得更好,這一點值得注意,因為美國國家颶風中心(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正向7天預報邁進。對大西洋的測試也顯示,這條航線的收益主要來自較弱的熱帶氣旋,因此,2019年及以後,FV3在颶風、熱帶風暴和熱帶低氣壓方面的表現將值得關注。

颶風強度的預測依賴於模型難以重現的小規模特徵(尤其是全球模型),天氣預報人員一直難以在預測颶風強度方面取得持續的進展。FV3的第一個版本在預測熱帶氣旋的峰值風速方面只顯示了微小的變化,但現在使用的更新顯示,大西洋在大多數時間內的誤差減少了2-4節。這種改善在很大程度上似乎源於對中央壓力的更準確描述。之前的GFS版本以過度加深最強烈的風暴而聞名,導致難以置信的深度氣旋和不切實際的若風。

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專門研究熱帶氣旋的博士後研究員菲利普·帕平(Philippe Papin)說,新的FV3模擬更接近於最佳風壓關係,這可能是當前FV3模型中改進了的數學和物理學的結果。我不認為我們會看到很多次低於900-hPa的熱帶氣旋,伴隨的風小於120-kt,這在以前的GFS運行中很常見。格羅斯在新聞發布會上說,每一次升級都會有一些優點和缺點。FV3處理對流和積雲(積雲參數化)的方式與以前的GFS沒有變化。他說,這就是為什麼加勒比地區的GFS輸出中會出現大量不現實的早期季節颶風的原因之一。

相關焦點

  • 【自然地理】熱帶氣旋離我們越來越近!
    過去的40年裡,高強度熱帶氣旋(俗稱颶風或颱風)的最大強度點不斷向沿海地區靠近,造成的破壞也越來越大。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表示,這一趨勢或由其路徑向西移動驅動。雖然潛在的機制尚不清楚,但他們認為,這可能與氣候變化導致的熱帶大氣模式改變有關。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科學》。
  • 颱風玉兔已撤編,新熱帶風暴剛出現,四大氣旋中或生成27號桃芝
    26號颱風玉兔剛撤編,新熱帶風暴生成,全球四大氣旋共舞隨著今早26號颱風「玉兔」的撤編,西北太平洋一時間沉寂了下來。不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正是我們所希望的,畢竟「空窗期」對整個氣象界都是有太多好處。不過除了我國西北太平洋外,全球其他地方都沒有這麼消停。在前段時間颱風玉兔在大洋上縱橫的時候,西方那邊照樣是各種氣旋接連共舞。到目前為止,全球還剩下四大氣旋在大洋上盤旋。
  • 全球氣象類網址集合(一)
    >太平洋區域熱帶氣旋觀測:http://jtwccdn.appspot.com/NOOC/nmfc-ph/RSS/jtwc/ab/abpwsair.jpg 8"N<g'Yl,  印度洋區域熱帶氣旋觀測:http://jtwccdn.appspot.com/NOOC/nmfc-ph/RSS/jtwc/ab/abiosair.jpg \gDf&I  太平洋區域熱帶氣旋文字說明
  • 熱帶氣旋的定位
    1.國家氣象中心負責確定已編號的熱帶氣旋的中心位置,熱帶低壓和熱帶擾動的中心定位則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臺自行負責。2.標號熱帶氣旋未進入國家氣象中心的警報發布區(即48小時警戒線以東)之前,每天進行00、06、12、18時(世界協調時,下同)四次定位;當進入國家氣象中心的警報發布區後(即48小時警戒線以西),增發03、09、21時三次定位。
  • 解剖北半球的熱帶氣旋·都市快報
    登陸時,「海燕」持續風力達到每小時235公裡,陣風時速達275公裡。  「海燕」對菲律賓造成了巨大的傷害。它的強度超過颱風最高級別、時速約184公裡的16級(詳見熱帶氣旋等級)。據說,12級颱風就能把20噸的汽油罐拋到約80米高空,16級以上颱風的破壞力更難估量。菲律賓紅十字會主席理察說,沒有人能預期到這樣的結果,受災地區是一片群島,災難對島與島之間的交通造成的打擊是毀滅性的。
  • 科普:全球熱帶氣旋分布及對我國的影響
    新華社北京8月6日專電(記者 孫俠)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獲悉,西北太平洋是全球發生熱帶氣旋數最多的地區,對我國沿海有著重要影響。    據介紹,世界氣象組織對1968年至1990年資料的統計結果表明,全球每年平均約有83個熱帶氣旋發生。
  • 什麼是熱帶氣旋
    熱帶氣旋(Tropical Cyclone)是發生在熱帶或副熱帶洋面上的低壓渦旋,是一種強大而深厚的熱帶天氣系統。它象在流動江河中前進的渦旋一樣,一邊繞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轉,一邊隨周圍大氣向前移動。在北半球熱帶氣旋中的氣流繞中心呈逆時針方向旋轉,在南半球則相反。
  • 熱帶氣旋Robyn變性為溫帶氣旋
    中國天氣網訊  中央氣象臺消息,受冷空氣影響,熱帶氣旋Robyn於4月6日下午(北京時,下同)在南印度洋變性為溫帶氣旋,6日14時其中心仍位於科科斯群島(CocosIslands)西南方向約670公裡的洋面上,就是南緯15.5度,東經91.8度,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8級(18米/秒),中心最低氣壓為995百帕
  • 規整40年衛星數據,科學家確定全球暖化加劇熱帶氣旋強度
    我們或已隱約感覺到發生在世界各地的某幾場熱帶風暴比以往還要強烈,現在一篇新研究收集了具統計意義的全球風暴趨勢,證實全球暖化加劇了熱帶氣旋的強度,未來很可能發生比目前都還更強烈、更危險的熱帶氣旋,尤其是大西洋海域。
  • 熱帶氣旋路徑在全球範圍內向陸地靠近|Science一周精選
    點擊上方藍色字,關注我們據一項新的統計分析,隨著熱帶氣旋路徑向極地和向西漂移,它們正朝著陸地方向移動。
  • 科普:南亞為何多發熱帶氣旋
    新華社北京5月6日電(記者馮玉婧)熱帶氣旋「法尼」近日分別在印度東部和孟加拉國西南部登陸,在兩地造成數十人死亡。熱帶氣旋肆虐南亞國家並非偶然事件,近年更呈現出破壞力增加、次數更頻繁的趨勢。熱帶氣旋指通常發生在熱帶、亞熱帶海面上的氣旋性環流,強度達到一定程度後,在西太平洋一帶被稱作颱風,在大西洋上被稱作颶風。強烈的熱帶氣旋不但形成狂風、巨浪,往往還伴隨暴雨、風暴潮等,造成嚴重災害。全球海洋平均每年出現強熱帶氣旋40多個,多數在印度洋孟加拉灣、阿拉伯海、南印度洋、東北太平洋、西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等海域。
  • 新領域研究南海熱帶氣旋形成機制
    中國氣象報記者吳越報導 6月19日,記者從中國氣象局廣州熱帶海洋研究所了解到,由該所副研究員袁金南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低緯度中層渦旋誘發南海熱帶氣旋形成的機制研究」已於日前完成結題。
  • 《熱帶氣旋等級》國家標準(GB/T 19201-2006)
    各省(區、市)氣象局,計劃單列市氣象局,各直屬單位,各內設機構,水利部、農業部、國家民航總局、國家林業局、中科院、國家海洋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中鹽總公司、黑龍江農墾總局、黑龍江森工總局、總參氣象水文局:  《熱帶氣旋等級》國家標準(GB/T 19201-2006)已於2006年5月9日經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准發布,定於2006年6月15日起正式實施。
  • 自然科學已發表新的NOAA研究顯示,隨氣候變暖,颶風變得越來越強
    據一項新研究稱,颶風隨著地球氣候變暖而增強。儘管研究颶風如何隨時間變化是困難的,科學家用來衡量其影響的工具也在不斷變化,但上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的一份報告 發現,風暴強度和暴雨率明顯呈上升趨勢。
  • 熱帶氣旋移動速度減慢,降水量增加18%
    科學前沿觀天下 篤學明理洞寰宇進入2020年以來,全球各地災難似乎尤其多,疫情、蝗災、大火、洪水紛紛找上門來,多地爆發的洪澇災害成為2020年的年度記憶之一。據香港的一項研究顯示,在過去的60年期間,中國沿海地區登陸的熱帶氣旋(颱風等)的平均移動速度下降了11%。
  • 熱帶氣旋影響黑龍江減弱為溫帶氣旋 風雨持續
    「省氣象臺21日發布預報,熱帶氣旋「丹娜絲」在北上的過程中逐漸減弱,預計影響我省時已減弱為「溫帶氣旋」。我省本次天氣過程為北部冷渦和溫帶氣旋的共同影響,因此降雨量、風力較大。根據中央氣象臺21日10時颱風預報,預計「丹娜絲」減弱後的熱帶低壓將以每小時25公裡左右的速度向北偏東方向移動進入日本海西部海面,並逐漸變性為溫帶氣旋,其外圍雲系影響黑龍江省。
  • 中考地理知識點:熱帶氣旋結構
    這個特點和熱帶氣旋中心的暖心結構有關,所以熱帶氣旋需要垂直風切變微弱的環境維持暖心結構,才能延續輻散。 ▲ 地面低壓 熱帶氣旋的中心接近地面或海面部分是一個低壓區。地球海平面上所錄得最低的氣壓(870hPa)是在有紀錄以來最強的熱帶氣旋——颱風泰培(Tip)中心所錄得的 ▲暖心熱帶氣旋的暖溼空氣環繞著中心旋轉上升,過程中水汽凝結 釋放大量潛熱,熱能在中心附近垂直分布。熱帶氣旋內各高度(接近海面例外)的氣溫都比氣旋外為高。 ▲中心密集雲層區 圍繞熱帶氣旋中心旋轉的密集雲層區,通常是由雷暴產生的捲雲。
  • 颱風知識:什麼是熱帶氣旋?
    颱風知識:什麼是熱帶氣旋?它象在流動江河中前進的渦旋一樣,一邊繞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轉,一邊隨周圍大氣向前移動。在北半球熱帶氣旋中的氣流繞中心呈逆時針方向旋轉,在南半球則相反。熱帶氣旋的生命史可分為生成、成熟和消亡三個階段。其生命期平均為一周左右,短的只有2-3天,最長可達一個月左右。熱帶氣旋的生成和發展需要巨大的能量,因此它形成於高溫、高溼和其它氣象條件適宜的熱帶洋面。
  • 熱帶氣旋氣候概況
    熱帶氣旋氣候概況 世界氣象組織(WMO)對1968-1989/1990年資料的統計結果表明:全球每年平均約有83個熱帶氣旋發生。全球的熱帶氣旋源地包括八大海區,主要分布在南北兩個半球的5-20度的緯度之間,其中10-20度之間佔了65%。
  • 大西洋又一新風暴醞釀,24小時內形成氣旋!
    兩場新的風暴聚集在大西洋,顯示出氣旋發展的強勁條件——以下是你需要了解的最新情況。隨著颶風季節的發展,氣象觀測者們正在監測亞熱帶風暴萊斯利和美國東部一種未命名的擾動。颶風追蹤系統更新:風暴萊斯利和大西洋的另一個未命名系統。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在英國夏令時凌晨1點(美國東部時間早上8點)的最新更新中,將這種風險歸因於萊斯利(Leslie)與更靠北的非熱帶低壓系統合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