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整40年衛星數據,科學家確定全球暖化加劇熱帶氣旋強度

2020-12-04 十輪網

我們或已隱約感覺到發生在世界各地的某幾場熱帶風暴比以往還要強烈,現在一篇新研究收集了具統計意義的全球風暴趨勢,證實全球暖化加劇了熱帶氣旋的強度,未來很可能發生比目前都還更強烈、更危險的熱帶氣旋,尤其是大西洋海域。

在全球每個會形成颶風、颱風的地區,科學家已觀察到熱帶氣旋最高持續風速逐年增強,而推動這一增長現象的不是別人,正是逐漸變暖的地球。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局(NOAA)與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科學家合作,分析了近40年(1979~2017年)的颶風衛星圖像,研究困難的是每年數據都與去年有所不同,每顆新的氣象衛星又有新工具以不同方式獲取數據,因此研究團隊耗費了大量力氣將所有數據編織在一起。

研究主要作者James Kossin指出,2014年時確定颶風正在「遷徙」,熱帶氣旋往更南方與更北方移動,導致以前原本受熱帶氣旋影響較小的沿海人口面臨更大風險;2018年時,颶風在陸地上的移動速度更加緩慢,隨著風暴在城市地區上空徘徊(通常持續很長時間),水災風險也逐年增加。

研究團隊發現未來10年內,風暴風速超過110mph(薩菲爾-辛普森颶風風力等級

與理論一致的是,研究指出海洋表面溫度升高主要增加了熱帶氣旋的強度,而不是發生頻率。雖然確切原因很複雜,但新研究表明了全球暖化對人類帶來的最直接衝擊之一,未來幾年全球勢必得做好強臺/強烈熱帶風暴來襲的準備。

新論文發布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

(首圖來源:pixabay)

相關焦點

  • 全球變暖的惡果顯現:40年來,全世界颱風都在增強
    全球變暖的惡果顯現:40年來,全世界颱風都在增強  黃琨 • 2020-05-20 13:52:33
  • 熱帶氣旋移動速度減慢,中國沿海或受影響
    然而生活還在繼續,該來的問題還是會來臨,在2020年由於全球氣候變暖的發展,還導致地球出現了不少反常氣候,溫室效應的加劇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一些困擾,不少科學家都懷疑地球的氣候出現了轉變。,在過去的60年裡,中國沿海地區登陸的熱帶氣旋的平均移動速度下降了11%,這意味著在未來沿海地區會面臨更大的洪水風險。
  • 全球暖化加劇,2020年將成史上第二熱的年份
    聯合國旗下的「世界氣象組織」(WMO)發布最新報告,2011到2020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10年,即將落幕2020年,可望成為史上第2熱的年份,僅次於2016年。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沉痛警告,地球已瀕臨陷入「氣候災禍」中。2日出爐的《2020年全球氣候狀態報告》,整理了今年1到10月的溫度資料。
  • 【自然地理】熱帶氣旋離我們越來越近!
    過去的40年裡,高強度熱帶氣旋(俗稱颶風或颱風)的最大強度點不斷向沿海地區靠近,造成的破壞也越來越大。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表示,這一趨勢或由其路徑向西移動驅動。雖然潛在的機制尚不清楚,但他們認為,這可能與氣候變化導致的熱帶大氣模式改變有關。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科學》。
  • 南半球熱帶氣旋另闢蹊徑,未來颱風不再是沿海專屬
    例如,科學家已經計算出了未來氣候變暖情景下的颶風詳細模擬數據,在某些情況下,颶風季可能會延長。熱帶氣旋的破壞性能量來源於海洋熱量,因此溫暖的海洋條件將提升風暴的強度和壽命,這意味著未來颱風可能會長軀直上,對更高緯度的沿海地區(山東半島、渤海灣)甚至內陸地區(河北、山西)造成威脅。
  • 南半球熱帶氣旋另闢蹊徑,未來可能深入內陸,颱風不再是沿海專屬
    氣候變化、海洋變暖,乃至近期的厄爾尼諾事件直接導致了風暴強度的躍升和路徑的改變,一些很少遭遇颶風的地區基本沒用能夠抵禦極端風暴的基礎設施。目前,科學家正在努力改進對颶風和巨型海浪的預測模型,對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的研究正在促進我們對氣候與颶風形成之間關係的理解。儘管如此,預測未來100年的極端天氣趨勢仍存在相當大的不確定性。
  • 北極冰融加速 吸收太陽輻射成暖化推手
    (圖/達志影像/美聯社)北極圈氣候暖化導致覆蓋北極海的冰層大幅縮小,科學家今天表示,今年覆蓋值來到40年來第2低,為氣候變遷迅速改變北極地帶的另一個跡象。據報導,美國國家冰雪資料中心(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研究人員說,根據衛星紀錄,今年度海冰面積最小值落在9月15日,只有374萬平方公裡,是40年前有紀錄以來,海冰面積第2次低於400萬平方公裡。美國國家冰雪資料中心冰河學家穆恩(Twila Moon)說:「海冰持續維持在低點,實在叫人沮喪。不過,遺憾的是,這並不令人意外。」
  • 全球暖化使島國面臨海水威脅
    原標題:全球暖化使島國面臨海水威脅  新加坡聯合早報網報導稱,氣候發生變化,海平面逐漸上升,一些島國已經開始謀劃,要如何應對土地遭淹沒的危機。南太平洋島國吉里巴斯已在鄰國菲濟購買土地,巴布亞紐幾內亞也開始鑑別哪些國民最可能遭受海水威脅。
  • 溫室效應加劇極端氣候 2020全球災損高達1500億美元
    根據今天公布的報告,2020年全球10大氣候災害引起的承保損失高達1500億美元,超過2019年的災損金額,反映全球暖化的長期影響。 全球氣候政策領導克雷默(KatKramer)說:「無論是亞洲的洪患、非洲的蝗災,或是歐洲和美洲的風暴,氣候變遷在2020年持續肆虐全球。」 當然,在人為全球暖化開始影響地球氣候系統前,人類早已飽受極端天氣災害所困擾。
  • 熱帶氣旋的定位
    1.國家氣象中心負責確定已編號的熱帶氣旋的中心位置,熱帶低壓和熱帶擾動的中心定位則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臺自行負責。2.標號熱帶氣旋未進入國家氣象中心的警報發布區(即48小時警戒線以東)之前,每天進行00、06、12、18時(世界協調時,下同)四次定位;當進入國家氣象中心的警報發布區後(即48小時警戒線以西),增發03、09、21時三次定位。
  • 美國專家:因為全球變暖,確實有可能
    來自美國海洋大氣管理局(NOAA)和氣象衛星合作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近日指出,隨著全球變暖的進行,地球地表溫度的升高和熱帶氣旋(颱風、颶風、氣旋風暴)強度的提高似乎是相輔相成的。一項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新研究表明,在過去的四個十年中,全球熱帶氣旋強度顯著增加,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發現。
  • 科普:南亞為何多發熱帶氣旋
    熱帶氣旋指通常發生在熱帶、亞熱帶海面上的氣旋性環流,強度達到一定程度後,在西太平洋一帶被稱作颱風,在大西洋上被稱作颶風。強烈的熱帶氣旋不但形成狂風、巨浪,往往還伴隨暴雨、風暴潮等,造成嚴重災害。全球海洋平均每年出現強熱帶氣旋40多個,多數在印度洋孟加拉灣、阿拉伯海、南印度洋、東北太平洋、西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等海域。
  • 法國新氣候模型顯示全球暖化加速
    法國科學家今(9月17)日表示,根據新的氣候模型,燃燒化石燃料排放至大氣中的溫室氣體,促使地球表面溫度上升的速度,較過去所認為更快。 新氣候模型顯示,地球暖化速度加快。
  • 衛星拍到太平洋兩股熱帶氣旋 風速200多公裡
    北京時間3月17日消息,據美國宇航局官網報導,2010年3月中旬,兩股強熱帶氣旋形成於南太平洋之上。2010年3月15日,美國宇航局「Terra」衛星和「Aqua」衛星分別捕捉到這兩股強熱帶氣旋在南太平洋上空肆虐的情景。 據美國海軍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報告,2010年3月中旬,兩股強熱帶氣旋形成於南太平洋之上。
  • 北半球進入熱帶氣旋活躍期 衛星圖上出現「九旋風」
    來源:中國新聞網據香港《文匯報》13日報導,目前北半球進入熱帶氣旋活躍期,除了超強颱風「山竹」和4級颶風「佛羅倫斯」,西太平洋、東太平洋及大西洋同時出現5個熱帶氣旋,以及兩個有機會發展為熱帶氣旋的熱帶擾動。
  • NOAA的新全球模式:它如何處理熱帶氣旋?
    FV3是NOAA旗艦全球天氣預報模型自1980年引入全球光譜模型並於2002年重組為GFS以來最大的核心變化。FV3還將作為NOAA下一代全球預測系統(NGGPS)的錨。NOAA在一份總結報告中說,該系統「將成為未來幾十年運行預測指導系統的基礎」,該報告拉開了NGGPS開發的序幕。
  • 機器學習模型成為NASA最新預測颶風強度的背後技術
    文章來源:Analytics India文章翻譯:DeepL全球各地有少部分地區一直在遭受來自颶風和強熱帶氣旋的不利影響,研究人員和科學家們為此必須開發一種方法來預測和分析這些颶風類型特徵因此,為了促成準確預報的目標,美國宇航局的科學家們研究了從各種衛星上收集的大量數據,確定了降水量、風速以及其他與颶風相關的附屬數據,如雲層、水汽、溫度曲線等。首先,科學家們介紹了這些測量結果與未來颶風強度變化之間的經驗關係,並確定了他們可以用於業務預報模型的觀測結果。之後,科學家們展示了機器學習模型對大西洋和北太平洋東部地區快速加強的預測技巧,以及從衛星觀測中得出的聯合預測因子。
  • 高考地理小專題——熱帶氣旋(颱風、颶風)
    下圖表示西北太平洋(局部)熱帶氣旋路徑頻率(1949—2000年)。(1)說明圖示區域熱帶氣旋路徑頻率的分布特徵。(2)分析熱帶氣旋很少向內陸地區深入的原因。典型例題三:(2015·雲南高考模擬)自然災害與防治熱帶氣旋是形成於水溫在26℃以上的熱帶或副熱帶廣闊海面上的氣旋性環流。發生在西北太平洋海域的熱帶氣旋被稱為颱風。下圖是該海域1981~2010年颱風各月多年平均發生次數的統計情況。
  • 全球暖化 臺灣發燒
    這個問題,「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劉紹臣已經追問了五、六年。曾任職NOAA的他歸納,除了反映暖化的全球現象,臺灣人口密度全世界第二高、每單位能源消耗量位居全球前三名,才是關鍵中的關鍵。臺大植物病蟲害研究所經過兩年持續觀察,赫然發現,原本不會在臺灣現蹤的東南亞熱帶蝴蝶,已北上飛到臺灣落腳,入侵溫帶蝴蝶地盤。 由於暖化,黑面琵鷺的棲息地,將減少三分之一。童慶斌還以目前的暖化速度推估,七十年之後,臺灣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將有四個月完全不會有低於十八℃的水溫,對於只能存活在十七℃水溫的「國寶魚」櫻花鉤吻鮭而言,實在是個可怕的壞消息。
  • 熱帶氣旋路徑在全球範圍內向陸地靠近|Science一周精選
    點擊上方藍色字,關注我們據一項新的統計分析,隨著熱帶氣旋路徑向極地和向西漂移,它們正朝著陸地方向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