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國土面積位居全球第三,這樣遼闊的土地上,縱跨不同的氣候帶,生存著很多動物和植物。而有些物種對生活環境是很挑剔的,所以也就有了「稀有物種」之說,比如說我國的國寶大熊貓。
除了這個家喻戶曉的稀有動物,還有一種植物,比大熊貓還要珍貴,在全球範圍內僅有一株,只有在我國的浙江才能夠見到,這種植物叫做普陀鵝耳梗。
「地球獨子」
在我國浙江省舟山市普陀佛頂山慧濟寺的西側,有一棵高約十四米、樹冠覆蓋面積72平方米的樹木,在1930年的時候被我國的植物學家鍾觀光發現,這棵樹的樹齡達到了兩百年以上,經過研究發現,這棵樹應該是樺木科,鵝屬喬木。
在1932年的時候,林學家鄭萬鈞教授將其命名為普陀鵝耳櫪。目前在全地球的範圍內,只有浙江省的這一株野生普陀鵝耳櫪了,所以這棵樹也被稱為「地球獨子」。
這棵普陀鵝耳櫪的樹皮是灰色的,屬於雌雄同株,具有耐陰、耐旱、抗風等特性。普通的鵝梗櫪的木材很堅韌,以前一般都是可以用來做家具、農具、日用小器具等,而且鵝耳的種子含有油脂,可以食用,或者在工業中用到。
這種樹木的外觀也比較秀麗,枝繁葉茂的,在園林中也比較常見。像這棵世界上僅存的唯一一顆野生普陀耳子就是生長在慧濟寺的外面的,以前這種樹比較多的時候,它的果實經常被人採摘來吃,枝幹也被拿來做器具。但是自從發現只有這一顆「獨子」之後,這棵樹也就被保護了起來。
那麼這棵樹為什麼會這樣的稀有,以至於全世界就這麼一棵呢?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因為生活環境,普陀鵝耳櫪長期生活在雲霧較多、溼度較大的環境中,耐陰性較強,而這裡全年冬暖夏涼,平均溫度16℃左右,最熱的時候不超過30℃,最冷的時候也不會低於3攝氏度,相對來說是個比較適合植物生長的環境。
不過隨著時間變化,我國南方遭遇颱風天氣開始變多,環境開始變得惡劣,這對樹木的生存有很大的影響,還是就是人類的砍伐,使得我國植被面積逐年減少,這對很多植物的生長是有著極大的影響的。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普陀鵝耳櫪本身屬於雌雄同株,但是雌花和雄花的花期不同,授粉相對困難,在過去基本上都是兩棵樹生活在一起的,因為這個,也被人稱為是「夫妻樹」。
所以一直以來,因為授粉困難,花期不同步的情況無法解決,普陀鵝耳櫪的樹木本來就是逐漸減少的。再加上普陀鵝耳的果殼比較堅硬,種子很難萌發,所以自身繁殖能力很差,這也難怪,到現在會只剩下一株了。
有關普陀耳耳的傳說
這樣稀有少見的普陀鵝耳櫪,之所以會在慧濟寺附近被發現,其實也是有著一個傳說的。相傳八仙四處遊歷的時候,一直想要知道如何得道成仙,而觀音菩薩知道了此事之後,就決定引導他們修煉。於是在就山頂上,八仙就遇到了在此打坐等候他們的觀音菩薩。
觀音菩薩在一棵普陀耳耳下打坐為八仙講經的時候,碰巧有一顆種子落在了觀音菩薩的頭上。於是這顆種子就被帶到了普陀山上,生根發芽長成了至今存在的唯一一顆普陀鵝耳櫪。
關於這個傳說,其實也有一定的緣由,因為經過植物學家研究發現,普陀鵝耳櫪是中國的特有種,模式標本採自普陀島。而這棵樹所在的慧濟寺又稱為「佛頂山寺」,初建於明代,是當時人們崇敬佛教的一個重要祭拜場所。
佛教在明朝時期是有著非常廣泛的傳播的,而且當時的外交也發展得很好,佛教從印度傳到中國後受到了人們的大多數人的信仰和崇敬。而佛教聖地普陀寺以「海天佛國」享譽海內外,它在千百年間對海內外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所以從明朝到今天,慧濟寺被居民和寺廟裡面的僧人保護的很好,這棵帶著傳說的樹木也就被保護了起來。雖然在這之外甚至全球的普陀鵝耳櫪都已經銷聲匿跡了,但是在慧濟寺外面的這棵樹還是繁茂的生長著。
現在不僅僅是這棵樹被列為了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對象,就連普陀山也被劃為國家重點自然風景保護區,並且為此單獨設立了管理局,目的也是為了能夠更好地保護這棵世界僅有的唯一一顆普陀鵝耳櫪。並且,為了防止有人攀爬,還在這棵樹周圍加固了圍欄和堤壩。
用科技發展保護瀕臨滅絕物種
雖然說,這棵樹已經有將近三百年的歷史了,但是不能夠繁衍後代,就不能保證在哪一天,這個稀有物種就在地球上滅絕了。
為了讓我們的後代子孫不至於只能從書本上或者標本上見到它,人們也在抓緊時想想辦法讓它能夠繁衍下去。
通過對樹種的深入研究發現,普陀鵝梗可以採用播種繁殖或者是扦插繁殖。但是這兩種辦法明顯不適用於唯一一棵樹木的獨自繁衍,所以必須要進行人工幹涉。
所以當地的管理機構和植物學家已經開始在引種栽培人工普陀鵝耳櫪,並且進行各種繁衍試驗。雖然不能夠留下來個更多的野生植株,但是到了現在這個地步,保證它不滅絕才是重中之重。
為了能夠更好地培育出幼苗,在2011年天宮一號發射時,普陀鵝耳櫪的樹種還被放在了其中,跟隨天宮一號一同到了太空中,為的是進行太空育種試驗,看看能不能利用太空中的特殊環境對它的基因進行誘變,使之發生變異,從而更適合在地球上存活和繁衍。
在許多科學家和植物學家等各方努力下,這棵樹目前已經脫離了滅絕的危險,現在已經獲得了很多株人工養殖的普陀鵝耳櫪的幼苗。其實不僅僅是這一棵樹,在生活中保護動植物是我們一直要做下去的一件事!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圖片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作者聯繫,如反映情況屬實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責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