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拉小提琴的體態產生的疼痛

2021-01-19 羊爸爸

 

但是左肩這塊,只要全心全意拉琴,我是一定會不自覺縮肩膀的。就像沉迷於玩手機,人在投入於音樂的時候,會更容易忽略掉身體的不適。

 

半年後我放棄了小提琴。也許我並不像我自己想像的那麼喜歡小提琴。

 

我問過小男孩:「你很喜歡拉小提琴麼?」

小孩回答「嗯。」

我又問:「每天拉琴累不累?」

他回我「累」

我說:「那別拉了?」

他說:「我還想拉」

這個男孩,他才是真的喜歡。


 

這次出現心悸的情況,我猜測跟拉小提琴是有關。為什麼這麼說呢?小孩的縱軸是左旋的,但是拉琴又是右手,所以橫軸右旋了。觸診時可以摸到第三至第六胸椎棘突左側一段,已經有類似增生的條索,而右側沒有。

 

老師說過「條索的出現可能是為了防止骨頭位移」。於是,我猜測是右邊長期拉琴把胸肋向右側帶過去的角度過大,接著,身體為了防止胸肋過歪出現了條索。


條索的出現,是身體機能出現問題的暗示。而當身體打破這道防線,筋膜再往右拉扯,底子弱的人身體就會出現各種問題,心悸就是其中一種情況。

 

喜歡小提琴可以拉,拉完就做平衡操



為了儘量緩解肩膀肌肉的緊張,我教了這位媽媽調小孩子縱軸的手法,並且告訴她怎麼讓小孩在拉琴後雙手放鬆回歸平衡。


我給小孩細細地把橫軸解了一遍,尤其調手臂筋連線的時候,小孩很痛。但是把肱三頭肌肌腱撥開以後,我再去按胸椎,他就沒有這麼痛了。

 

我給小孩解釋:「是因為你長期右手拉小提琴,導致整個右手往右邊帶,把胸椎拉歪了,所以你才會痛。調完不痛,是因為肌肉鬆開,骨頭歸位了。」小孩聽進去了。

 

我一邊調,一邊檢查胸椎的疼痛度。疼痛度慢慢地在減少,但是我發現:左邊第三肋的疼痛,即便調完橫軸,調完骨盆,也沒有得到緩解。

 

對於調肋骨的手法,我依舊不夠熟悉,有點擔心調壞了。試著調了兩次,竟然緩解了五六成。

 

我跟他說「如果真的很喜歡小提琴,可以拉,但是一定要讓媽媽用手法給你調,而且拉完小提琴要做手臂的平衡操」小孩點頭了。

 

過幾天再問下小孩的情況,媽媽說這幾天沒再見到小孩捂著胸口說不舒服了。


這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小孩本身體質弱,肌肉無力,加上非常不合適的長期動作,所以才會出現胸椎移位,心悸突發的情況。

相關焦點

  • 內心引力① 拉小提琴的小澍
    大調拉一遍,小調拉一遍,只有這樣一遍一遍地練習,一年一年的重複,小提琴才可能得到提高。胡爽的練習室很小,幾乎只夠一個學生與一個老師使用。牆邊擺著兩張椅子,小澍的母親裘春霞每次都坐在這裡等待。儘管對於兒子和老師音樂交流不是太懂,但也很投入,就連打個噴嚏她都會躲得很遠,生怕影響了兒子。
  • 你知道,為什麼科學家們尤其喜歡拉小提琴嗎?
    愛因斯坦將小提琴比作他的終身伴侶和歡樂女神,並給自己的小提琴起了個美麗的名字叫Lina。他每天拉琴,小提琴不僅讓他感到身心放鬆和愉悅,他還樂在其中,不斷在各地進行表演,還在德國柏林和美國為慈善募捐演出。他甚至認為,自己演奏的才華可媲美於科學上的成就。
  • 愛因斯坦的小提琴即將拍賣,他拉了一輩子
    近日,愛因斯坦的小提琴也將拍賣他6歲學琴,拉了一輩子。愛因斯坦是一個很有水平的小提琴手,他最推崇的是西方古典音樂,對巴赫、莫扎特和貝多芬的作品酷愛之極。一次,當有人問他對巴赫有何見解時,愛因斯坦回答說,關於巴赫的作品和生平,我們只有聆聽它、演奏它、尊敬他,愛他,而不需要發表任何議論。還有一次有人問晚年的愛因斯坦:「您認為死亡意味著什麼?」
  • 女子邊拉小提琴邊接受腦瘤切除手術
    據英國《鏡報》2月18日報導,不久前,來自英國的53歲音樂家Dagmar Turner一邊拉著小提琴,一邊讓醫生從她的大腦中切除了腫瘤,這樣的手術在英國還是首例。據悉,Dagmar 擔心手術會影響她拉琴時的手部動作,因此,同樣熱愛樂器(鋼琴)的神經外科醫生keyomars Ashkan教授和他的團隊花了2個小時對她的大腦進行了一番研究,以確定她演奏時哪些區域是活躍的。Dagmar表示:「小提琴是我畢生的愛好,我10歲就開始拉小提琴了,一想到失去拉琴的能力我就很難過。
  • 科學網—愛因斯坦的小提琴
    這琴,就是小提琴。他留下諸多照片,有一張亮人耳目。這「目」,是人們看見大科學家在拉小提琴;那「耳」,則是觀此景境猶若樂聲灌耳。 愛因斯坦與小提琴情愫深厚。在顛沛流離的生涯中,他總與提琴為伴。不管何處,無論場合,這琴就在身邊。即使在嚴肅嚴謹的學術會議上,琴盒就在椅子近旁。他每天拉琴,還在德國柏林和美國為慈善募捐演出。他甚至認為,自己演奏的才華可媲美於科學上的成就。
  • 愛因斯坦拉小提琴
    只不過,愛因斯坦拉的是小提琴,我吹的是薩克斯。」  接下來的談話,發現他真的像本期「強二代」推薦人劉哲老師所形容的那樣:這孩子是天生的活動家,具有強大的語言表達和交際能力。他待人接物謙和禮貌,語言靈動,措辭得當。尤其善於旁徵博引,藉助名人事跡來完善自己的言論。
  • 兩千年入圍千年風雲人物的科學巨匠愛因斯坦,曾拉小提琴賣藝為生
    那怎麼又說他既是「千年風雲人物」之一, 卻又拉小提琴賣藝為生呢?我們來談談愛因斯坦吧。除了數學之外,到了中學,愛因斯坦還對物理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鑽研到了物理學當中。說起來可能有很多人不相信,愛因斯坦因偏科嚴重,並沒有拿到中學文憑。可他具有上進心,為了上大學,拿今天的話來說,他又重新復讀了一年,於是進入到聯邦工業大學師範系。
  • 小提琴故事——愛因斯坦和小提琴
    有一次,比利時皇家汽車司機奉王后之命去火車站迎接愛因斯坦教授。司機在頭等車廂門口等愛因斯坦下車,可所有的旅客走光了也沒有見到愛因斯坦的影子。司機只好空車回宮,向王后報告說教授並沒有來。然而,半個小時後,愛因斯坦手拎心愛的小提琴,來到王宮。原來愛因斯坦坐的不是一等車,而是三等車。他深知,這樣可以混在三等車的乘客中,避免被人認出來造成麻煩。
  • 銅製小提琴拉出優美思鄉曲(圖)
    點擊進入>>> 唐師傅在指導女兒拉銅製小提琴  N本報記者 黃國華文/圖  本報訊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你很難相信發出這美妙樂曲的竟然是一把用金屬銅製作的小提琴。  昨日下午3時許,一曲由馬思聰創作的小提琴《思鄉曲》在漳州市區縣後園區久久迴蕩,把在場的每一個人帶入到思念遠方親人的氛圍之中。
  • 愛因斯坦和小提琴的故事
    今年,由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擁有的小提琴在Bonhams紐約拍賣會上拍出了516500美元。像愛因斯坦近期拍賣的其他許多重要物品一樣,投標人熱情抬高了價格。這把小提琴是由哈裡斯堡交響樂團的琴師奧斯卡·H·斯蒂格製作的,他在1933年將小提琴提交給愛因斯坦。愛因斯坦將這個樂器贈予小提琴家勞倫斯·希伯斯,此後這把琴便一直為希伯斯家族所有。
  • 王力宏冬天開演唱會,手凍僵由拉小提琴改為口哨代替,以實力圈粉
    因此就在那時寒冷的環境之下,就有很多的網友和粉絲們硬是聽完了那時的王力宏的演唱會,而那時已經是手腳凍僵的王力宏就把那時原本計劃要拉小提琴的環節就改為了吹口哨,讓那時的很多的網友和粉絲們是激動不已的。看著自己的男神那麼的賣力的表演,那時就有很多的網友們就被王力宏就這樣會的圈了粉。
  • 1732年的古董小提琴在音樂會上 拉響經典「天空之城」
    廈門網訊(廈門晚報記者林曉雲 圖/嘉庚劇院提供)一首首宮崎駿動畫電影裡久石讓作曲的音樂,一群求學或供職於世界各地的年輕音樂家,一把1732年製作的古董小提琴……這些「元素」組成了昨晚在嘉庚劇院舉行的「天空之城」經典動漫作品音樂會。這場音樂會由辛視界室內樂團帶來。
  • 最能培養女孩氣質的樂器當屬小提琴,古典與優雅為一體
    而與同樣在西方古典音樂史上佔據重要地位的樂器之王——鋼琴相比,小提琴一直保持原樣。鋼琴在歷史上經歷了幾項重大的發展,而小提琴從誕生那一刻到現在實際上並沒有什麼不同。如今,小提琴已成為古典音樂合奏的主要組成部分。
  • 科學家愛因斯坦 · 小提琴
    大科學家和大偵探都和音樂有著不解之緣,比如愛拉小提琴但技術實在欠佳的福爾摩斯,還有我們下面將要講到的能擔任第一小提琴手的科學巨匠愛因斯坦
  • 女性推崇備至的「蝴蝶背」,不過是一種畸形體態罷了
    說起來時尚的「蝴蝶背」,我想每一個女生都不會感到陌生,這是一種和馬甲線、直角肩類似的體態,因為背部纖細緊緻,所以肩胛骨的位置非常突出,遠遠看上去就如同兩扇「飛翔的羽翼」一般,與蝴蝶的翅膀十分相似,所以人們稱這種體態為「蝴蝶背」,讚美她們如蝴蝶一般輕盈漂亮。
  • 昆蟲的奇妙生活:拉響世界上最小的小提琴
    拉響世界上最小的小提琴還有其他昆蟲的聲音,即使在朗朗白日,我們也能清楚地聽到,比如蟬的鳴唱。即便如此,蟬仍然不是世界最吵鬧昆蟲大賽的贏家。考慮到體形大小,一種僅有2毫米長的水生昆蟲才是最有可能拿走大獎的。因為劃蝽(water boatman)科中一部分種類的雄性會競相通過音樂來博取雌性的注意。
  • 糾正不良體態,背部力量是關鍵
    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忽視背部的重要性,智慧型手機的到來,很多人長時間的低頭玩手機造成了不好的體態,圓肩駝背就是其中較為典型的症狀。一方面不僅影響美觀,另一方面還可能會引起腰酸背痛等問題。圓肩駝背怎麼回事?駝背主要是因為前後肌力不平衡。長時間的低頭玩手機,不正確的坐姿和站姿,又缺乏運動。會導致胸前的胸大肌緊張變短,失去彈性,拉動肩膀,朝內側擠壓。
  • 愛因斯坦誕辰140周年,會拉小提琴的科學家一生科研路
    這篇論文名叫《關於光的產生和轉化的一個推測性觀點》。這篇論文把普朗克1900年提出的量子概念推廣到光在空間中的傳播情況,提出光量子假說。認為:對於時間平均值,光表現為波動;而對於瞬時值,光則表現為粒子性。這是歷史上第一次揭示了微觀客體的波動性和粒子性的統一,即波粒二象性。1921年,愛因斯坦因為「光電效應定律的發現」這一成就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 曹氏提琴 | 生活中需要有把小提琴
    袁隆平大學有個同學會拉小提琴,袁隆平就跟他學著拉。他喜歡古典的小提琴曲,他能把你帶到一個很舒服、很美好的境界。他的母親個性較強,喜愛音樂,並影響了愛因斯坦,愛因斯坦從六歲起學小提琴,從此小提琴成為他的終生伴侶。愛因斯坦的父母對他有著良好的影響和家庭教育,家中瀰漫著自由的精神和祥和的氣氛。
  • 愛因斯坦——伴隨科學家一生的小提琴
    k.378(素材來源於網絡,侵刪)愛因斯坦拉的一手好琴,其本人也曾經說過,他的智慧有一部分是來自於音樂的薰陶,他熱愛巴赫和小提琴。他的朋友威斯羅也曾說過,他的這位天才友人偶爾在計算數學或者解方程式時,會通過演奏小提琴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