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愛因斯坦和他的小提琴故事世人皆知。
愛因斯坦說:「如果我不是物理學家,可能會是音樂家。我整天沉浸在音樂之中,把我當生命當作樂章,我生命中大部分歡樂都來自音樂。」
除了雜交水稻,袁隆平先生最愛的就是音樂,而且特別喜歡小提琴。他稱之為「最能觸及靈魂深處的聲音。」
說到錢學森先生和他夫人蔣英,大家早已耳熟能詳。
一個是「兩彈一星」的科學巨擘,一個是享譽海內外的德國古典藝術歌唱家。
專業如此遙遠的兩個人又是如何走到一起的呢?原來音樂是他們的媒人!
愛因斯坦將小提琴比作他的終身伴侶和歡樂女神,並給自己的小提琴起了個美麗的名字叫Lina。
他每天拉琴,小提琴不僅讓他感到身心放鬆和愉悅,他還樂在其中,不斷在各地進行表演,還在德國柏林和美國為慈善募捐演出。他甚至認為,自己演奏的才華可媲美於科學上的成就。
愛因斯坦的父母都愛好音樂,愛因斯坦的母親波琳是一位具有文化修養的賢慧母親,她愛好音樂,並是愛因斯坦的音樂啟蒙老師,也培養了愛因斯坦對古典音樂和小提琴的興趣。
小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名字)6歲的時候,他父親開始教他小提琴。他那幼小的心靈就已經進入到幽美的旋律之中。甚至一連幾個小時進行反覆的、機械的弓法練習和指法練習,他都不厭其煩。
很顯然,在愛因斯坦的右腦發育的關鍵時期,他的父母用音樂開發他的右腦,訓練了他的第六感。
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正是音樂給了我無邊的想像力。音樂於培養人的聯想與想像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而科學家如果缺乏聯想與想像力是很難有成功的。」
愛因斯坦與小提琴情愫深厚。
在顛沛流離的生涯中,他總與提琴為伴。不管何處,無論場合,這琴就在身邊。即使在嚴肅嚴謹的學術會議上,琴盒就在椅子近旁。
每當與好友爭論不下去時,愛因斯坦舊就拿起小提琴忘情地演奏,艾倫費斯特喜歡給愛因斯坦伴奏,兩人便天衣無縫地演奏著美妙的音樂。有時候,愛因克斯坦正演奏著忽然就停了,艾倫費斯特就知道他又有更好的想法了。於是,兩人便又談論起來。
卡耐基在暢銷書《人性的弱點》中寫道:「因為他的快樂很簡單,不需要從任何人身上獲取,他淡泊金錢名利和禮讚,可是他能夠從工作中得到快樂,可以從小提琴上或划船上得到快樂——愛因斯坦的小提琴確實佔據了他生命中的重要一環,還有什麼能比小提琴更使他感興趣的呢?」
50多年前,青年袁隆平從重慶的大學畢業,要分配到偏遠的山村,母親心疼地說:「孩子,到了那裡,你是要吃苦的啊!」
袁隆平回答母親說:「您放心,我年輕,我還有一把小提琴。」
有一把小提琴帶著,並不能緩解母親的擔憂。但是,母親知道,有了這把琴,在艱難、孤獨的時候,小提琴的樂聲會撫慰兒子的焦灼、思念,會帶給兒子生活的信心和色彩。
母親從小讓兒子學琴,就是為了當兒子面臨困苦的時候,可以有音樂為伴。
而當時他的那支小提琴,是他用人生中第一筆工資買的,27元;而當時他第一個月的工資一共是42元。由此可見他對音樂的熱愛!
因為工作性質,幾十年裡袁隆平的工作地點幾乎都是田間地頭,而且時常滿身泥土,在制種育種階段,工作不分白天黑夜,拉琴便成了奢侈享受。
袁老曾在單位的新年團拜會上,嫻熟地用小提琴演奏過《小夜曲》,也曾在一個全國性的大會上公開演奏過李四光的作品《行路難》。
而當很多人提及科學家與藝術的關係時,國外的要說愛因斯坦,國內的要說袁隆平。
小提琴,就這樣伴隨著這位偉大的「雜交水稻之父」、偉大的科學家,走過了幾十年的光陰。
在艱難困苦時給予他心靈的陪伴和慰藉,在攀登人生巔峰時增添信心和動力。在年輕時因為音樂而更加豐富,在年邁時因為音樂而更加完滿。
錢學森
蔣英
錢學森先生和蔣英女士有相同的藝術情趣,從小受到家庭的文化薰陶,錢學森不僅會拉小提琴,而且他的夫人蔣英還是著名的聲樂教育家。
錢老說「藝術能使心靈變得崇高,音樂讓思維變得活躍與廣闊」。
特別是錢學森在美國被軟禁的日子,是音樂帶給他希望,貝多芬、莫扎特、海頓的交響樂,讓他與厄運進行抗爭。
那時夫人蔣英會把家布置得非常有藝術氛圍,家裡時常傳出笑語歌聲,他們在一起彈鋼琴,拉小提琴。當錢學森對一個問題而百思不得其解時,蔣英的歌聲總是使他豁然開朗,得到啟示。
後來錢學森回憶說,正是蔣英的音樂藝術,豐富了他對世界的認識,學會了藝術的廣闊思維,避免了機械唯物論,想問題能夠更寬一點、活一點。
他們感情甚篤,在藝術上,事業上都有共同語言,有豐富的內心世界和生活情趣,這正像夫婦倆所說的:「這是科學與藝術在愛情上最純潔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