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新商業時代,尋找下一個王興、程維、張一鳴,就看創業邦「100未來領袖」。
本文系第66篇報導,思必馳成立於2007年英國劍橋高新區,創始人均來自劍橋,2008年回國落戶蘇州,是一家中英文綜合語音技術提供商。思必馳成立至今,先後獲得聯想之星、啟迪創投、DCM中國、阿里巴巴等多方投資,目前估值數十億人民幣。
「你們這個技術,先封閉一段時間,等我們的產品發布了,再開放給別的客戶。」
如果你是創業者,聽到金主這麼說,會如何回應?
龍夢竹在思必馳負責市場的這些年裡,總能聽到客戶類似的要求,而作為一家技術公司的CMO,她也很清楚,公司的技術不能等。
今年7月阿里、小米先後發布了自己的智能音箱天貓精靈和小米AI音箱,而背後的語音交互解決方案提供商正是思必馳。
思必馳在2007年創立時,就用了AISpeech這個名字。當時人工智慧的概念還不普及,做語音交互的思必馳已經把自己定義為一家人工智慧公司。隨著公司業務的發展,人工智慧熱度的攀升,尤其是亞馬遜 Echo 智能音箱在國外的成功,讓思必馳思考,能不能把語音交互的能力,完全開放給客戶。
Alexa可以被看成是內置在Echo中,亞馬遜版的Siri語音助手。同時,「Alexa」也是Echo的喚醒詞。2015 年 6 月,亞馬遜宣布第三方開發者可以在 Alexa 平臺上開發基於語音的 Skill(技能),而這些技能可以通過 Echo 智能音箱被用戶使用。
簡單來說,開發者在 Alexa 平臺上為音箱編寫各種提醒、天氣、查詢、日曆的功能,就可以被用戶使用, Alexa 平臺就像是音箱的AppStore。
「現在Alexa平臺上面有15000多個技能,但是活躍的技能不到1%」,龍夢竹對創業邦談到,「關聯信用卡、配置語音帳號已經是一個不小的門檻」。
技能開發這一塊會耗費廠商大量的精力、人力和財力,所以國內廠商都紛紛發布了自己的技能開放平臺。騰訊發布了「小微」,百度做了DuerOS,科大訊飛有AIUI,Rokid在推全棧語音開放平臺,出門問問也發布了自己的AI開放平臺。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約有40餘家企業開放了「語音平臺」。
小微 Skill 開放平臺開放語義分析能力給第三方,由小微提供設備控制、內容資源、服務能力。其內置 Skill 以QQ音樂、騰訊視頻等騰訊系產品為主。百度的DuerOS已經與國內外百餘家家電、晶片和服務提供商建立了生態合作關係,並聯合小魚在家推出了一款視頻通話機器人「分身魚」。小米也為AI音箱發布了開放平臺,呼籲開發者為「小愛同學開發更多技能。
思必馳在推出開放平臺上的時機上沒有搶到先手,但在打法上走了一條接地氣的路線。9月初,思必馳正式發布了DUI開放平臺,而在正式發布前,思必馳已經針對開發者做多次開發者沙龍。
思必馳VP,DUI負責人趙恆藝在和合作夥伴打磨產品的過程中,發現了很多痛點需求。
「比如,客戶希望自行定義喚醒詞,實時在線更新。而有些熱詞識別錯誤或語義解析錯誤,在當前需要重新訓練模型,效率很低。還有一些客戶想做出更大差異化的產品,對交互流程的各個環節也都有自己的想法。」
基於對痛點需求的分析,思必馳團隊將DUI平臺的可定製化範圍擴及全鏈路,平臺的每個功能模塊均可自定義,包括喚醒詞定製及參數設置、語音識別、語言模型、語義解析、多輪對話、自然語言生成和語音合成等。
相對Alexa的門檻,開發者註冊思必馳DUI平臺即可體驗使用,可視化組件操作,網頁在線編輯,快速生成Demo。
每個客戶都需要自己個性化的東西,在針對客戶需求進行定製化適配的過程中,思必馳也有了自己的思考。比如如何回復回話,對話的邏輯,GUI 等同樣可以定製,而聲音也可以定製,用戶可以自己上傳自己的聲音,生成專屬於自己的一個TTS 個性的合成音。
就是說,在取得授權的情況下,可以根據用戶喜好,讓其在使用智能音箱時聽到吳亦凡的freestyle、鹿晗的「大家好,介紹一下……」這種個性化的語音交互。
在此前,客戶使用思必馳的平臺進行落地,需要花費兩三個月,而在 DUI 平臺上,通過縮減客戶在前端設備的調試時間,只需要一周即可。
除了提供智能語音語言交互技術以外,思必馳DUI開放平臺還具有多種優秀特性,以幫助減輕開發者的運營壓力,例如,多版本管理,不同產品可對接不同分支;增量熱更新,在線秒級更新用戶無感知;可視化大數據,提供用戶畫像和運營數據支持,更可自定義數據維度,讓開發者快速優化產品體驗等。
趙恆藝總結,這是一個整套的技術模塊,而他們則全將這些技術模塊轉化成產品側的解決方案。比如在車載解決方案、故事機、機器人等家居解決方案,DUI 平臺都匹配不同的場景。而實現交互的整個過程,思必馳把這些鏈條都打散,使其變得更加靈活,因而客戶能更好的實現定製。在平臺上集成了百度地圖、高德地圖、騰訊音樂,酷愛音樂,大眾點評,美團等,匹配後端的資源後,平臺則可以做到用戶級的自適應。
據悉,思必馳為DUI平臺專設了2億元人民幣基金,用以扶持平臺上優秀的開發者、應用案例和創業項目。
從亞馬遜的Echo,谷歌的Google Home,到蘋果的HomePod,再到Rokid、天貓精靈、小米AI音箱,在人工智慧的火熱之下,智能音箱的「百箱大戰」中除了硬體和工業設計層面的差異性,更重要的是各廠商提供資源和服務的能力。
訊飛、思必馳、出門問問等公司,在提供語音交互解決方案的同時,也與內容提供商進行資源的合作,把內容商的資源打包,輸出給中小型的廠商。
以有聲讀物為例,喜馬拉雅和凱叔講故事兩者的體量、定位並不相同,而為兒童、早教打造的智能家居產品則更偏向與凱叔講故事的合作,因為其受眾更加匹配和精準。
「百箱大戰」的背後,廠商、技術提供方、內容商的競合關係,對產品的體驗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